评论|修宪回避不了的接班人问题,毛时代动荡会否重现? 此次修宪的意义,在于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发展了一种“晚期威权主义”,以个人威权加上党国宪政主义维系政党的长久统治,也在此框架内缓解内部矛盾,将集体垄断权力造成的体制性危机转化……
评论|一切荒诞都已经荒诞过了——由小说《大典》说起 我把《大典》称为反反乌托邦小说。它尝试在荒诞绝望的现实中推导出一丝缝隙,从而达到让人不敢想像的破局——《大典》的破局并不是革命,而是来自“科技专政”的失控和暧昧。但之后的答案,依然悬而未决,令人掩卷悲凉。
中国大数据四问:官商民集体狂欢的背后,“数据利维坦”正在降临? 光鲜表象之下,中国大数据产业是在稳步发展,还是在野蛮生长?在法律法规缺失的情况下,个人隐私与数据使用如何平衡?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是会带来便捷高效的生活,还是让威权变得坚不可摧?
评论|2017西方文化与科技回顾:#Metoo运动是否会导致道德清洗? 2017年的反性侵运动重新定义了社会对待女性的标准: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容忍的。历史上每一次女性主义运动的进展都遭遇了反弹,但“时代精神”正在发生改变,每一次回潮都可能激发新的反思和勇气,开启下一次运动的再出发。
评论|2017西方政治与思想回顾:当“特朗普元年”遭遇“马克龙时刻” 对于西方世界而言,2017年仍然是一个不确定的时刻。但在一些结构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因素制约下,这个晦暗时刻更可能是漫漫长夜前的黄昏,而不是黎明将至的预兆。
评论|美国总统的“谣媒名单”:《纽约时报》等是假新闻媒体吗? 2018年1月,特朗普发布了一个“假新闻奖”,列举了过去一年美国媒体政治报导中最重大的“假新闻”。让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份名单,被称为“谣媒”的这些媒体,到底做错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应对的?
将政治注入生命,众志青年的青春残酷物语 这群20岁左右的年轻人曾相信时不我待,希望带着雨伞精神走入香港政治。三年来,他们在议会、社区、街头和舆论场努力打拼,面临的却是议会与街头空间的迅速、全面塌陷,空在网络空间留着明星光环。FB like的能量如何注入现实政治,而政治,又如何注入他们的生命呢?
评论|疫苗风波:信谢安琪也不信专家,真的因为香港人都无知? 近日,网上流出香港艺人谢安琪质疑流感疫苗成效的录音,录音被广泛传播,要劳烦流行病学家公开澄清。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对医护专业抱持怀疑态度,会那么容易拒绝相信医学专家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