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广场案”终极上诉判决书:双学三子赢了还是输了? “本院一致裁定三名上诉人的上诉全部得直,撤销上诉法庭判处的监禁刑罚,并恢复原审裁判官所判的刑罚;但是,本院强调,将来牵涉于有暴力成分的大规模非法集结的罪犯,会根据上诉法庭正确制定的新指引被判刑。”
评论|方可成:“汤兰兰案”报导──容易的事和困难的事 澎湃新闻的稿子以“14岁那年,正在读初一的汤兰兰(化名)把全家人送进了监狱”开头,以“而汤玉(汤兰兰)去哪了呢?”结尾,将解开案件疑点的关键聚焦到了这个被法院认定遭受了十余人性侵的女孩身上。但是这个焦点打得太歪了。
评论|重开大棋局:“特朗普主义”与美国战略转向 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和《美国国防战略》两份文件,是“特朗普主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而从文件发布后的媒体初步反应看,中文世界对此认识明显不足,在特朗普执政一周年之际,有必要再度予以警示。
评论|陈永政:DQ周庭──政府官僚随意膨胀的政治筛选权 香港众志上一次立法会选举可以合法地参选,其间《基本法》未有修改,香港众志的政纲亦未有修改,当日合法的,在同一法例、同一条件下,突然今天就不合法了。
李芄紫:浸大普通话豁免试比中国水平试还要难?浸大语文中心亟需出面解释 浸大语文中心在还原与平息事件方面仍可扮演重要角色,可至今一直躲在背后,既不肯澄清学生关心的问题,又不肯承担至少部分责任,也不肯面对公众,态度令人遗憾。
从2年拉锯战到8小时冲突,浸大学生在争取什么? 8小时师生对峙后,陈乐行和刘子颀成为整个舆论漩涡的中心,事件的焦点也从普通话应否成为毕业资格、豁免试评分准则是否有问题、语文中心老师和改革是否存在利益冲突等,演变成辱师、中港矛盾甚至港独风波。
评论|许宝强:浸会大学普通话教学风波,回避了根本的学府无思问题 学生示威口号“我唔想读普通话”,是指不想上校方安排的普通话课程?还是完全不愿意学习普通话?是不喜欢强制必修、被迫上课?还是不喜欢教学及评核方法?或是不满意课程内容?
评论|特朗普执政一年,经济民族主义稳步成为美国国策 撇开特朗普语不惊人死不休并常常成为新闻头条的Twitter发言、成为媒体恒久话题的通俄调查,以及混乱的人事斗争,特朗普政府在过去一年,其实都在稳定地推进他在竞选和就职演说时承诺的经济民族主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