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體
订阅支持
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简体
繁體
深度
日报
速递
专题
评论
播客
系列
栏目
互动页面
多元
国际
大陆
台湾
香港
社群
订阅支持
订阅新闻信
参与活动
最新
地域
国际
大陆
香港
台湾
评论
系列
栏目
播客
活动
香港
以独立在地报导,从宏观议题到具体生活,记述香港本土社会变迁。
在香港默默爆肝的动画师们:港产动画还是只有20年前的“麦兜”吗?
香港动画史上曾有唯一曙光时刻,却因计算失误一闪即逝,此后,动画人才四散,直到今年重新成为大众热话……
当鱼蛋和奶茶拥抱树熊:“香港制造”是一种扎根他乡的方式
有些口味吃惯了,就难以改。“他们看到我们的产品,会和我们聊几句,说不用担心在澳大利亚买不到这些东西,或者要自己带过来。”
【更新】MIRROR演唱会舞蹈员受伤,有什么法律保障和申索机制?
“大部份的舞蹈员或者舞台工作者、台前幕后都没有签合约的习惯,以前大家不太注重那一份合约。”
香港医管局员工阵线最终章︰二万会员变七百,组织新工会的残酷与美好
雷乐雯再不是当初那个“普通护士”,“能够参与在不同人的生命当中,即使未必能改变结局,但至少可以陪伴到别人的最后一程。”
评论|
习近平讲话后的政治学习:一场党国在港的意识形态治理
作为一种领袖崇拜、党国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治理手段,“政治学习”终于在一国两制下半场的香港徐徐展开。
2022香港书展直击:十室九空,香港搞成这样,香港书展还能好吗?
当移民的人都移民了,留下来的人又失去支持香港书展的动力,在防疫政策下,内地读者又不能随时来港参与⋯⋯
2022,香港独立出版剩下的一口气:“追求民主自由,目前还不算犯法吧?”
既然留下来,还有什么书可出?“情势比人强,唯有做回自己,透过出版寻回我们的独特性。”
媒体人自述:721三年过去了,我还未习惯只谈风月的香港吗?
可能我是最早就变得只谈风月的那些人,每天写写明星访问、写写电影评论,除了一些应景的弦外之音便不想多说。
当死亡被疫情改变,该如何处理丧亲的“哀伤”?
直至武汉疫情,专业的“哀伤咨询”才开始走入丧亲者。那段特殊时期的经历,为如何处理后疫情时代的“哀伤”提供了宝贵经验。
DSE考生的跌宕三年:高中生活从未开始,回忆只剩下Zoom
“现在好像只是为沙纸(证书),把书读好就算。如果没能力,就要接受留在香港。”
四问香港健康码和安心出行实名制:有个资隐忧吗?医生怎样看新措施成效?
由推行疫苗通行证,到推出健康码、实名制等新措施,政府与民间、专家和全球各地的想法接轨吗?
无薪者挨饿、小狗失救、举报氛围︰这是澳门半封城的一周间
“现在就好像眼前有两条路,病死还是饿死,你自己选,但政府不会让你病死......有钱你就移民,没有你就接受。”
1
…
59
60
61
…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