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首两星期,香港卫生署每日录得个案稳步上升,徘徊在2000至3000多。疫情爆发至今逾两年半,累计呈报确诊个案近130万宗(包括核酸阳性检测及快速抗原测试阳性个案),共9440人死亡。
3月,第五波疫情大爆发,香港大学医学院用数学模型推算,当时已有约440万人受感染,超过人口六成。 院长梁卓伟当时称,香港须决定抗疫方向,在“清零”和“走向风土病”选择,不过迟或早,病毒最终都会成为风土病。
7月15日,兼任政府专家顾问的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内科学系传染病科主任及临床教授孔繁毅,联同微生物学系名誉临床副教授龙振邦、微生物学系临床助理教授薛达,在港大“AsiaGlobal Online”撰文,估计香港总感染人数达400万至500万人。他们提倡政府逐步放宽社交措施,透过自然感染和增强接种率,在冬季之前达到“混合免疫”。
香港政府防疫政策,目的在於打壓人民自由,例如四人限聚令,只是禁止示威遊行,並非用作防疫
實名制對防疫工作一定會有作用,哪怕只是一丁點,但香港政府只是北京傀儡,並非民選,缺乏監管,必然濫用機制,侵犯私隱
樓上有幾位網友一直在試圖解釋健康碼、實名制的好處,讓人想到微博上的一句話「裝什麼外賓呢」,從實名制到健康碼,這幾年產生的問題完全無解,甚至變本加厲
限制自由再話擴展自由,呢個政府講大話真係唔怕羞
對於零信用度/慣性隱瞞的政府…
是又蠢又壞
@jackhui 而且你的發言總是在假定建立好機制就不用擔心政策的副作用。然而在中共和港共治下,市民根本就沒有權力和能力去構建一套完善的保障機制,而有權有能力者有著強烈破壞機制 享受副作用的動機。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在鼓吹弱者應當「溫和地走進那良夜」的人是蠢呢?還是壞呢?
@jackhui 北京可行是因為北京的案例少而且目標是要清零。如果是香港現在的疫情狀況放到大陸,早就封城了。所謂實名制配紅黃碼根本就沒意義。
還有我發現你一直都很強調對事不對人 不理會其他人對於中共和港共過去劣跡的質疑。你也許會覺得這很理性,但我只會覺得這是反制。美國對槍械的管制再寬鬆,nfa再怎麼支持擁槍,都支持購槍者做背景審查,不容許某些人能夠獲得槍械。你覺得這種「對人不對事」也是不理性的嗎?
“他亦稱「紅黃碼」不是限制市民自由,反而是擴大自由度”
“至於實名制,他指政府已掌握市民大多數的個人資料“
“安心出行紀錄只儲存在用戶手機內,不會上載至政府系統”
一个标点也别信,内地使用红黄码时还会频繁的进行人脸识别验证,当信息收集够了香港也就和内地没什么差别了,
警察头子就是来干这活的
@jackhui
關於閣下這些問句,似乎EricChan網友並沒有舉證責任
@EricChan 你是不是抗疫措施只知道出现确诊封小区?那只是对居住地管控措施而已。工作地呢?出入场所呢?密接呢?
封一栋楼?大型小区封多少(有些地方一个小区有香港一个区那么大)?这种管控只有在实名制健康码下能实现。
北京跨区流动比香港还密,但事实证明分区观察是可行的。也许是我们对现代社会人员流动过于高估了,疫情时我追踪过确诊地图,疫情扩散绝对是和地理位置有很大关联性的,绝不是我们想象的“社会流动性高到传染风险平均分布在全香港”。
@jackhui
在司法機構言必稱「立法原意」的地方,失去了立法權當然亦失去了解釋權。況且將代議士的與民眾的相互關係解釋成「我立法」是否過於簡化而未有考慮當中權力的授予與監察?
至於只看條文並不看執行者,國安法之中也白紙黑字載有有「無罪推定」
@minimum 法律并不是看是“谁立的”,而是要看具体条文“是什么”。不是我决定我就不支持不过是一种“对人不对事”的权斗思维,而不是真正关心社会的治理思维。
「至於將信息洩漏風險控制好,而不是因咽廢食」
這句話更是毫無意義。上海那23tb洩漏的資料現在中共還在裝死。選委會上屆特首選舉丟失的選民登記冊也是不了了之。現在鼓吹香港人為了一些虛無縹緲的成效而去信任一個前科累累的慣犯,腦子有病?
「但是一个更“高效”的防疫措施,将过往可能高达90%以上的低效防疫措施覆盖去除,使得防疫对市民生活影响更小。」
從內地的執行來看,看不出內地如何有效運用實名制的健康碼去除低效防疫措施。疫情出現時依舊是封出現病例就封小區。充其量就是在案例數字在較低水平時比較容易做流調。
“内地经验证明风险人群是可以轻易缩小范围的,至少最简单港岛出疫情控港岛,而没有必要全港管控。”
這個是不可能的,香港大量人口跨區流動工作上學。不存在港島出疫情就控港島的情況。
如果政府依從科學,就應該停用科興。
科興疫苗根本無法防禦Omicron。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
https://sph.hku.hk/zh-HK/News-And-Events/Press-Releases/2021/Joint-CUHK-HKU-study-discovered-efficacy-of-COVID-19-vaccines
上面有網友提到了立法規定個人資料只作某些用途,但現時立法機關的代表性如何相信有目共睹,遑論範圍覆蓋全球的國安法及隨時引用的緊急法。
當法律被清晰界定為武器而非公共契約時,這武器如何運用便不會平衡政權與民眾,最終只會蠶食已身處弱勢地位的民眾的權利。
健康码固然有辅助流调的作用(这在过往安心出行也能实现)。但也不止是一个控制疫情的工具,而是能降低防疫措施无效覆盖的工具,更灵活调控防疫措施的工具。
因为在没有健康码下,所有防疫指令只能针对所有人。一起不堂食、一起遵守某社交隔离准则,再复杂一点的规则就很难让大家明白并遵守了。但是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有很多无效覆盖的,例如为降低高风险人士出入餐厅堂食而颁布堂食限制,可能导致希望限制1%不到的人的措施应用到所有人身上。
在有健康码下,防疫能只针对特定人群,例如高风险人士赋红码,那禁止堂食禁令可以只落到红码的人身上,而不需要所有人遵守,内地经验证明风险人群是可以轻易缩小范围的,至少最简单港岛出疫情控港岛,而没有必要全港管控。而且这时候红码规则也不需要满足“必须是清晰明确到能让所有人看了能判断”这种高要求了,市民只看结果已足够清晰明确。但这就必须要求实名制了。
健康码也方便政府调控防疫措施松紧度,放到最松时(不严格要求查验)和安心出行没有区别。全员红码则和过往全港防疫禁令一样。相当于建立一个在全港防疫要求和躺平之间的一个政策选项。
总而言之,实名制健康码比起安心出行并不是一个更“有效”的防疫措施,因为可以实现的防疫措施与过往没有什么区别,并不会比过往更好的控制疫情。但是一个更“高效”的防疫措施,将过往可能高达90%以上的低效防疫措施覆盖去除,使得防疫对市民生活影响更小。
至于信息泄露风险,实名制而不信息泄露又不是做不到,要做的是建立更好的防泄露机制,立法管控信息使用,而不是因噎废食不做实名制。
提供一点个人经验:
因为很多香港朋友不明白健康码到底被什么部门监管,虽然目前大陆和香港政策不同,但可以提供一点既成的经验:
本文暂时不讨论健康码是否存在政治风险、有效性等问题,这些话题将会单独论述,本文暂只讨论健康码的实施手段。
目前大陆采用三种码综合进行管控,分别为健康码,行程码,场所码
在大陆,你的健康码由当地政府管控(这一点在健康码页面上有显示),强制实名制,强制绑定手机号码,并会在首页显示你是否打疫苗,部分地区现已添加时效性限制,48小时/72小时内需要你去主动做核酸检测保持“绿码”,超期不做核酸绿码会变灰色,灰色后无法进入公共场合,无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但不会被隔离。
行程码,由“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提供,隶属于国务院平台的软件,定位服务由中国通讯院以及主要电信运营商合作提供,个人猜测采用手机基站定位,同样强制实名制、绑定手机号码
其他辅助工具:场所码,进入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时需要扫场所码,其显示的外观和健康码类似,但能记录你去过的场所和乘坐过的交通工具,记录内容详细到你的姓名,手机号码,进入场所的日期和具体时间(可能精确到分钟),以及你现在的居住地址。
这些关键信息可以被“街道”级的管理人员获取(尚不清楚他们是否需要更上级授权获取),我保证以上内容真实可靠,为我本人经历。本人黄码过一次,与我联系的人员为街道办事人员,直接通过我的注册绑定健康码的手机号联系我本人,知道我的姓名,住址,去过某场所的具体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