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百余条评论中,我们试图厘清《还愿》的五点争议广场

在六百余条评论中,我们试图厘清《还愿》的五点争议

“我怀抱我最大的善意去理解这次的悲剧,无奈,这是一个错误的时代,兴许,这个时代的我们,真的没办法真正坐下来,玩游戏,看电影,聊音乐。”

来端必看评论区:“金马”风波中我们在争论什么?

“一边对于政治话题避之唯恐不及,却又不得不做集体表态的尴尬扭捏。另一边,导演多年社会运动的积极参与和对话所集结出个人身份认同的公开宣示,却意外点燃两岸最敏感的统独之争。”

媒体人、淘宝店主、毕业生、普通网民......自由如何被阉割?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做着幻梦,又不知道有多少人从这可怖的幻梦中尖叫着醒来。这个国家的人心在逐渐沉下去,而上位者还泡在人血里不断上浮。”

六四创口拼图:沉默、冷感与不被允许拥有的记忆

“我们一直处在后八九时代,无论你对这个事情如何不在意,你都生活在它的影响下。”

对辩:影视剧中展示“怀念”日治是否合情合理?

“台湾人与日本是一种‘殖民-被殖民’的互动,而中国人与日本是一种‘侵略-被侵略’的互动关系,正是两种不同的互动关系造就了不同的历史经验及情绪。”

十年今日:“我才发现幸存的幸,一直是侥幸的幸。”

灾难裂口中心的奔逃、痛苦与冷漠,被渲染的情绪,虚假的民族自豪感......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十年今日?

母语争议:“你的母语是否粤语”——这问题真那么无聊吗?

“母语是自然形成的,普通话是权力规定的。对本地人来说是母语,对外地人来说就是方言。”

争论:当我们在谈论台湾未来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觉得从情感上来说我只想讲,希望很多年后大家就算不可以做一家人,还可以做好朋友。”

“区块链”是蓄势待发的未来钥匙,还是徒有其名的眼前泡沫?

“区块链或者比特币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的实际应用,而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对未来的想象和实现途径的思路。”

当用户数据成为资源,隐私是我们在信息角弈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吗?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之前利用体制把大数据透明公开,等到他们真的铺开使用的时候我们就无力回天了。”

读者辩论:“女生节”是父权压迫还是校园文化?

“在我看来,女权一直在谈的是‘选择权’的问题。民主选票是选择权,可不可以堕贻是选择权,嫁不嫁人也是选择权。如果货架上只有一种商品,所谓“有得选”是什么意思?”

作为官方盛会的央视春晚,为何一次又一次卷入“歧视”风波?

“‘歧视’针对的是某个群体,但歧视的受害者却是活生生的、差异的个人。”

打骂责罚的教育方式,会给下一代留下怎样的印记?

“他出去后,我收起那个漂亮的娃娃,她有金色的中长卷发,黑色的短洋装,但是她的身体断成两截,我试著用胶带把她缠起来,装进专门放秘密的小铁盒里,没有丢掉她,但是不敢在爸妈面前拿出来玩,舅舅的温柔跟爸爸暴烈同时是那个娃娃给我印象。”

人体试验的严苛监管,是因噎废食,还是保护“不加害”原则?

“科技发展很多时候与法规监管会有矛盾,特别是在‘敏感’的行业。”

瑞士禁止活煮龙虾,是人类的矫揉造作,还是对生物尊重的共情?

“人类的权利都是人类自己争取的,而动物的权利却只能依靠人类的施予。”

口述、历史书、历史课,三者中分别藏着怎样的文革样貌?

“批斗完,他们直接把外婆的尸体扔到附近的荒郊野岭,任狼、狗把外婆的尸体吃掉。”

赞赞或嬲嬲,社交媒体是科技的礼物,还是潜在的野兽?

“不论有没有社交媒体,有些人都依然吃喝玩乐,对公共话题自动屏蔽。”

中国北方煤改气风波:蓝天与温暖为何成了对立面?

“本来应该是政府和民间协作解决,靠市场的力量逐步改善问题。现在变成命令与服从解决问题。”

“北京切除”引众议,你所在的城市是否也排外?

从相关政策到生活融入,迁徙的成本有多高?

“不要做北京的孩子”——为何保护孩子与分辨真相同样难?

“《熔炉》如果不经《聚焦》,并令《聚焦》的结果得到制度性的结果,那不仅会让更多《熔炉》隐藏,那往后人们很容易出于自保心理陷于对从业者的无尽怀疑。”

江歌案的舆论风暴,是网络暴力还是民意正义?

“法理尚且有效益主义和义务论的争论,道德审判是否符合道义,自然难以定论。”

未成年妈妈是法律与性教育的缺失,还是个体选择自由?

“生理上显然不正确。社会角度上极难界定。 自由和保守的那条分界线一直不定地移动著。”

电击、军训、虐打、国学,哪一样可以“拯救问题少年”?

“抑郁症、同性恋、不婚不育等等,只要不符合那些父母的价值观的人都可以被送进去。既然是一个产品,没有达到预期标准,自然要被送去‘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