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电击、军训、虐打、国学,哪一样可以“拯救问题少年”?

“抑郁症、同性恋、不婚不育等等,只要不符合那些父母的价值观的人都可以被送进去。既然是一个产品,没有达到预期标准,自然要被送去‘维修’。”

近日,江西南昌“戒网瘾”学校豫章书院被指体罚、囚禁学生,相关细节曝光,引起争论。目前,网戒学校几乎遍布大陆各地,这些学校均采用封闭军事化管理,以甚至以电击、军训、虐打等方式进行课程。图为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络上瘾治疗中心,上网成瘾的患者在接受治疗。

近日,江西南昌“戒网瘾”学校豫章书院被指体罚、囚禁学生,相关细节曝光,引起争论。目前,网戒学校几乎遍布大陆各地,这些学校均采用封闭军事化管理,以甚至以电击、军训、虐打等方式进行课程。图为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络上瘾治疗中心,上网成瘾的患者在接受治疗。摄:Cancan Chu/Getty Images

端传媒记者 杨钰 整理

刊登于 2017-11-05

#Your Opinion

专栏 Your Opinion 精选重要报导、争议话题底下,读者的评论、来信、或者获得授权的个人脸书感言,整理成文并发布,让更多人可以读到你的观点,让声音穿透同温层。欢迎你继续在端APP网站写评论,在端的Facebook留言,或者写信给我们community@theinitium.com。我哋实睇,一条都不会走宝。

“没收了我的手机、首饰,怕我在里面自杀把我的鞋以及胸罩一切带有绳子的东西全从我身上一件件摘下来,然后就把我押进了个小黑屋用大锁锁了起来,里面没有床,只有一套又脏又臭的被子和一桶水和一个沾满食物残留物的碗,”一位豫章书院的前学生描述道,“那种屈辱和恐慌是我14年从没有过的。”

近日来,多位网民发文指江西南昌“豫章书院”为一所戒网瘾学校,涉嫌囚禁、暴力体罚学生。经大陆多家媒体曝光后,10月30日,南昌市青山湖区政府称网传细节部分属实,已责令整改和追责。11月2日,豫章书院称已“主动申请停办”。

事实上,自2009年电击治疗网瘾的杨永信被曝光和禁止,至今已逾8年,但网瘾治疗、网戒学校却不时以悲剧事件的方式活跃在公众的视野中。在虐待、囚禁等办学手段频频出现的同时,又有大量家长以旅游或强制的方式送子女到网戒院校中就读,以期解决“问题少年”的“问题”。

“中国有多少个杨永信”

据多家媒体报导,学生初入豫章书院后,会赤裸或薄衣被囚禁在一个不足十平米被称为“烦闷室”的肮脏小黑屋中,少则三四日,多则近半月。学校采取“以前的书院式教育”,学生每日5时早起拜孔夫子相,晚间教官会选择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体罚教育,称为“考德”,体罚所用工具包括一种小拇指粗细名为“龙鞭”的钢筋。曾有多位学生尝试以喝洗衣液、吞牙膏、用压碎的塑料片割腕等方式自杀或伤害自己以逃离该校,均遭到制止和惩戒。

此外,“豫章书院”半年学费逾三万人民币,该校名誉校长是原南昌市市长李豆罗。

江西南昌豫章书院被揭发后,又有自称曾就读类似学校的网民爆出湖南两所青少年特训学校也存在虐待、囚禁学生的状况,“两个教官进去就把我按在地上打,打得我手指小指骨折,我到现在手指都弯的”。

事实上,自2009年来,关于网戒学校的争端便不断涌现。2009年,以“电击治疗网瘾”闻名的山东临沂杨永信网戒中心,因手段残忍被卫生部叫停;同年,广西一位15岁的少年邓森山在南宁一家网戒学校被4名教官殴打致死;2014年,河南郑州两位少女在网戒学校被强行加训,致一死一伤;2016年,16岁的黑龙江女孩离开被强制关入的“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后,对父母报复致其母亲死亡;今年8月,安徽合肥一位少年在进入一所网戒学校后,不足48小时便离奇死亡,身上有多处外伤。

2017年1月6日,中国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官网发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其中规定任何人或阻止不可用虐待、胁迫、囚禁等方式干扰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

电击、军训、国学,“网戒学校”如何管教“问题少年”?

中国大陆现7.1亿网民中,有约23%(约1.6亿)为青少年。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通过面访及问卷分析曾发布《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约10%至15%的青少年上网成瘾,其中13-17岁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17.10%),初中生与职高学生较为严重,男生略多于女生。此外,42%的网瘾用户会玩网络游戏。

网络成瘾症,即对互联网过度依赖或病态使用电脑等,其是否应被归为精神疾病一直存在争议,但沉迷或戒断可能会出现暴躁行为等被普遍认同。网瘾判断标准包括是否在停止或减少使用网络时会暴躁沮丧、是否因网络影响工作学习、是否曾控制时长但未成功等。

去年,一位16岁的女孩曾到成都一家有名的网戒学校卧底体验,学校采取全封闭军事化管理,异性间不可以有接触,“只见过不刷牙洗脸的人,没见过不叠被子、不理床单的人”,每个人的被子都必须按要求叠成“豆腐块”,浴室较为简陋,每晚只有半小时洗澡时间。进入其中的孩子最小九岁,最大二十二岁,或被骗或被绑,无一人是自愿进入。

2014年,纽约时报也曾拍摄一则关于大陆网戒学校的记录短片,片中学校同样采用全封闭军事化管理模式,网瘾治疗持续3至4月,包括药物、体能训练等其他治疗过程。

目前,网戒学校几乎遍布大陆各地,网络上可轻易搜寻到如“湖南长沙叛逆孩子学校”、“重庆青少年厌学叛逆网瘾早恋矫正学校”、“河南李锋教育集团”、“广东问题孩子学校”、“管教叛逆青少年基地”等主要针对网瘾、叛逆、暴力倾向、亲情冷漠、厌学、抑郁、早恋等“问题少年”的“特训学校”。

这些学校几乎均采用封闭军事化管理,课程内容多包括心理辅导、军事训练、文化课培训、亲情或感恩教育,有的加入“野外生存训练”,有的则引入“传统文化及国学礼仪”。据此前网戒学校事件报导,这些学校学费相对高昂,如此次纷争中的南昌豫章学院,半年学费逾三万人民币,而一些标明收费标准的院校如长沙市望城区睿智教育的半年学费为26800-28800人民币,湖南长沙启德励志教育半年学费也近三万人民币。

近日,江西南昌“戒网瘾”学校豫章书院被指体罚、囚禁学生,相关细节曝光。图为一网瘾患者在诊所接受训练戒除网瘾。
近日,江西南昌“戒网瘾”学校豫章书院被指体罚、囚禁学生,相关细节曝光。图为一网瘾患者在诊所接受训练戒除网瘾。

Pinglc:这是赤裸裸的诈骗和暴力犯罪,与教育无关。

泡沫:(略有点偏题,但是和“网戒学校”有相似性) 我之前上的高中是一个像衡水中学那样的超级中学,也是极权式军事化管理,虽然没有“戒网学校”这样的肉体虐待,但是也饱受精神折磨。我到高二的时候就只能休学了,高考也没有参加。这个学校里没有学习差的学生,每年有好几十人考上清华北大。后来我的父母向我坦白,本来是想给我培养到清华北大的。高一到高二那个暑假只让我休息一天,剩下时间逼著我全天去上自习。到高二的时候我彻底崩溃了,后来也就不得不休学了。清华北大什么的都是他们的虚荣心而已,我一点都不感兴趣。先让我能活下去再说吧! 当时如果不休学,真的只有自杀一条路可走了。

跟“豫章书院”这种黑暗机构相比,衡水式的极权主义学校还是不要太慈祥??

9_9OOps:@泡沫: 非暴力也未必慈祥了,其实一切的作用都在脑子,如果不用暴力就能达到规训效果,其实做法可能更发指呢……

泡沫:@9_9OOps 没错,比较极权主义与反人类罪行哪个更让人舒服并没有意义。如果说衡水模式是《1984》式极权主义的话,像“豫章书院”这种虐待未成年人的说成反人类罪行大概也不为过吧。我前面说《1984》式极权主义比纳粹式反人类罪行更慈祥,纯粹是给自己找心里安慰而已,只是因为我自己在《1984》式环境生活了十多个月。

网瘾在这里面只是个幌子,他们的项目是治一切“不听话”“无法管教”的孩子。这明显不是教育。就像卖“包治百病”的大力丸的不算医学一样。

By Pinglc

殴打、虐待式网戒学校为何屡禁不止?

曾有戒网瘾院校的老师提出,网瘾少年沉迷游戏有许多是因为与父母沟通不畅或被父母忽视,内心孤独感与自卑只能用游戏中获胜的喜悦与不断突破来平衡。而也有评论人指出,在中国的网瘾少年及网戒院校问题,除未成年对网络的依恋外,父母及整个社会对于“单一价值观和狭窄上升通道”的过度依恋才是根源。

虚怀若谷:根本原因还是国民整体素质不够,还又保守固步自封吧。当然营造单一价值观的政府也有责任。

清小:真的不认为只怪家长,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那么,媒体呢?政府呢?虐待青少年这种事居然不被判刑,背后的利益关系恐怕是难以得知的。

Pinglc:网瘾在这里面只是个幌子,他们的项目是治一切“不听话”“无法管教”的孩子。这明显不是教育。就像卖“包治百病”的大力丸的不算医学一样。

JaminCou:为何这样的“学校”时至今日依然有市场?

我想大家都听说说一句公益广告词,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正是因为旺盛的需求,才直接导致这样的魔窟依然存在。

当然原因远不止这一个这么简单,政府的不作为,家长的愚昧(农村大多隔代抚养,父母需要外出务工养家活糊口),以及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等诸多因素造成的。

说开了,最终还是怪到政府头上~

Iris:随手搜了几个“戒网瘾学校”“问题学校”,点进去都在说“招收10至18岁青少年,专治网瘾、早恋、叛逆、厌学”,这四个关键词几乎在我点开的每一家这样的学校都有。

所以,在你18岁之前,玩游戏是错,喜欢学习之外的事是错,与父母想法不同是错,连谈恋爱都是错。

18岁之后呢?你不买房是错,不喜欢体制内工作是错,与父母想法不同当然依旧是错,不过这个时候,你不谈恋爱反而错。(摊手)

咸鱼姬:很多人认为把孩子送去这些地方的父母都是无知、受教育程度低,其实不全是,这些父母当中,有在职教师,也不乏高学历人士。身为教育工作者,把孩子送去这些地方,就是最大的黑色幽默了。这不是教育,这确确实实就是犯罪,是以父母之名对人权赤裸裸的侵犯。

这些戒网瘾中心也不仅仅是接收所谓的网瘾孩子,抑郁症、自闭症、同性恋、不婚不育、早恋等等,只要不符合那些父母的价值观的人都可以被送进去,即便这个“孩子”已经是成年人甚至是大学生也可能被送进去。

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一个无论你是什么人,只要生个孩子就可以成为权威的社会。君臣父子一脉相承,下位者从来不会被当作独立个体,更不允许存在独立意志。这些为人父母的,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生育就已经强制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孩子只是满足他们繁殖欲和掌权欲的产品。既然是一个产品,没有达到预期标准,自然要被送去“维修”。

对于这些父母,社会和政府也在纵容他们,什么“棍棒底下出孝子”、“我也是被打著长大的怎么心理就没问题”,以及对所谓孝文化的极端鼓吹……对于政府而言,电出一个听话的“人肉电池”,何乐而不为?

泡沫:@咸鱼姬 儒教君臣父子等级伦理之余孽耳。

Pinglc:比起那个修身书院本身的罪恶。更可怖的是我们对这种罪恶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很难想像对我们来说网络报端口诛笔伐血泪控诉的名词,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说就是一个选择,一个实际到有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说句玩笑,就算现在让我把我的孩子送到那种地方,我都不知道要怎么送。

杨永信、书院并不是个案。早在“治网瘾”热潮时他们就在中国遍地开花。现在又改名换姓成各种“传统文化”“男子气概”,宗旨还是一个,就是打着“专治一切不听话”的名号,骗社会地位低、信息面狭窄的家长把他们的钱和头疼的孩子送过来。这种事情每时每刻都在中国的某一处发生。而我们能做的,却只有对着血泪文章上的一个个名词愤恨。对一些出头鸟口诛笔伐。除此之外无能为力。毕竟产业模式无法诛杀。而这条产业又如此的低门槛高利润隐蔽性强。

比脱离群众更恐怖的,是群众自身的脱离和分裂。

Cogito:说实话,教育资源不均衡,这种病态的家长心态总会存在,毕竟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家长的平均素质又堪忧。

我觉得国内高中有两种模式,两个世界,一个是北上广深模式的素质教育,一个是全国绝大多数三线以下城市以及农村学校的衡水模式。

我来自一个三线城市,我的高中是本地最好的高中,相对也是本地素质教育最好的高中。然而我的高中生活也是准衡水模式,不许带手机,不许恋爱,假期经常被克扣,课外书被限制,我们也被洗脑得整天只想着做题和考试。我们的老师总体还是挺关心我们的,但是在教育理念上实在刻板而且落后。每当老师们谈论着我省某县高中考上了几个清北,我是嗤之以鼻的,我也瞧不起死命做题的农村学校(比我们拼很多),然而呢,我们又何尝不被北上广深的学生鄙视着呢?我们高中三年的回忆只是一张张试卷而已,社团,课外活动,甚至搞竞赛,统统不存在的。

在这种升学压力和难度以及匮乏的教育资源下,谁能保证没有家长的心态变得扭曲进而把这种模式推向极端呢?看看这些被网瘾学校摧残的学生中,又有几个来自沿海的发达地区?说到底,教育资源不平均,小城市教育水平落后才是罪魁祸首。

我想起政治领域的一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话对亲子关系也未尝不适用。而本应温馨积极的亲子关系,却因父母方拥有绝对权力,难以有效自我监督权力的滥用,而导致亲子关系的异化。

By 泡沫

带鱼:早前爸妈跟我讨论过一则非常令人心碎的新闻。一个16岁的女孩与父母尤其是父亲隔阂很深,成绩不佳,喜欢“扮假小子”,是亲人眼里的“问题少女”,并与一位38岁女性相恋。女生的父母在她未考上高中后将其诱骗至“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据澎湃新闻,当时它是“济南市教育局唯一登记注册的一家专业戒网瘾学校”,而女孩父亲说,学校的介绍是“设有孔子学堂,孩子可以学学传统文化”。

然而这所“传统文化戒网瘾学堂”与杨永信、豫章是如出一辙的殴打、虐待式管理。女孩四个月后逃出,父母当时已后悔,母亲也道了歉,但女孩愤怒于父亲的冷漠与四个月生不如死的经历,加之过往积怨太深,便开始向父母报复。

她把母亲绑在椅子上,向父母要钱去一所体校上学,后来发现母亲偷偷与父亲传递消息,一怒之下便不再给母亲饭菜,直到女孩的母亲奄奄一息,终经抢救无效死亡。

其实女孩与母亲的关系还好,也并不想杀害母亲,但想对父亲报复于是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女孩最后自首。

爸妈说,这个女孩“心理变态”,怎么可以做出弑母这样的事,父母都是一片好心。

我问,那父母如何作出送孩子去魔鬼学校的事?她经历了什么遭受了什么曾有过怎样的心理煎熬你们想过吗?你们所说的心理变态或扭曲是如何造成的,难道不应该去追根溯源吗?

爸妈接受我认为女孩父母有问题,不该送去那样的学校,但又坚持女孩本身一开始就有问题,毕竟她不是严格意义的好孩子,还同性恋。

我和父母的交流,在这一点上总有绕不过的障碍。

这样的学校,背后利益链条自然各有各的牵扯,但在利益之外,随处可见的虐待、惩戒式教育离不开不断想“扭正”自己孩子的家长们。

看到关于上面事件的报导中,女孩父亲的朋友在其朋友圈留下评论“爱也好,恨也罢,与父母的恩相比,又如何!”

这条非常爸妈特色的回复看得我哭笑不得,他们认为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当然,实际也多数的确如此,但他们的付出都附带著如“从属关系”一般的要求,他们的付出都夹带著自身价值观下的捆绑,要求你是一个“三好学生”,要求你是一个所谓的“正常人”,要求你最好按照既定的公式去过生活,否则他们便会觉得你或他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我对父母说,你们接受这个世界上有不婚但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逻辑和你们接受有突出专长不走一般升学道路的学生但我的孩子必须是“三好学生”是一样的,但其实都不过是个人人生的不同选择。此前我选择做一个“三好学生”,你们觉得我乖,现在如果我选择不婚,你们就觉得我不仅不乖还不孝。

妈妈说,你也知道你不乖啊,如果你选择不婚,我会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教师却没教育好我的孩子,感到非常失败和怀疑自己。

我内心翻腾著问,为什么你们对孩子的要求是“乖”呢?所谓“孝”又是什么?但我只笑了笑说,“我没说我怎么选,只是聊个天而已”,便岔开了话题。

当然不是所有父母都会送孩子去那样的学校,但许多父母对“一致性”、“正常”观念的依赖,或许才是这样院校不断出现不断有市场的源头吧。

泡沫:@带鱼 我想起政治领域的一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话对亲子关系也未尝不适用。由于天然的原因以及社会的认可,父母在事实上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权力。而本应温馨积极的亲子关系,却因父母方拥有绝对权力,难以有效自我监督权力的滥用,而导致亲子关系的异化。

9_9OOps:@带鱼 父母其实满难放弃自己的权威角色,因为很多父母觉得这种搞笑的权威就是他们“负责任”的表现。

在极端的情况下,当子女已经成长,劝说父母可以拥有自己的兴趣,不要把精力过多放在子女身上的时候,父母辈还会纯然以难以置信的口吻反问——“我要不管你我还是你爸/妈么?!”

这种话暗示了一点:父母辈牺牲了很多,也发展出对子女的依赖。让他们放弃根本就难以想像⋯⋯

暴力虐待学校令人惊讶的地方,是尚且年轻的父母竟然会和“旧式父母”一样。

威权父母,威权家庭,威权社会,还真是破锅配烂盖。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