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赞赞或嬲嬲,社交媒体是科技的礼物,还是潜在的野兽?

“不论有没有社交媒体,有些人都依然吃喝玩乐,对公共话题自动屏蔽。”

批评者表示Facebook将社会撕裂成一个个“同温层”,在社交网络时代,人们只愿意接受与自己立场相近的观点,彼此间的对话变得愈加困难。

批评者表示Facebook将社会撕裂成一个个“同温层”,在社交网络时代,人们只愿意接受与自己立场相近的观点,彼此间的对话变得愈加困难。摄: Ute Grabowsky/Photothek via Getty Images

端传媒记者 杨钰 整理

刊登于 2017-12-18

#Your Opinion

专栏 Your Opinion 精选重要报导、争议话题底下,读者的评论、来信、或者获得授权的个人脸书感言,整理成文并发布,让更多人可以读到你的观点,让声音穿透同温层。欢迎你继续在端APP网站写评论,在端的Facebook留言,或者写信给我们community@theinitium.com。我哋实睇,一条都不会走宝。

若你投喂野兽,野兽便将毁灭你。

if you feed the beast, that beast will destroy you.

Chamath Palihapitiya

日前,Facebook前副总裁Chamath Palihapitiya在斯坦福大学一活动中表示,社交媒体渐渐变成了撕裂社会结构的工具,他为自己及团队曾参与这样工具的创造而深感内疚,认为这是一个需要被关注的、全球性议题。

科技媒体The Verge对此观点报导后引发大量关注及争论,Facebook管理层12月15日发表博客,坦白承认社交媒体存在可能会使用户产生更多负面情绪等问题,但同时表示“幸福感”与如何使用有关,且Facebook在做改善新闻推送质量、自杀预防等努力和尝试,并希望用户在Facebook上进行更有意义的互动。

Palihapitiya也于同日在Facebook回应,表示自己的评论是为了开启一个重要的话题而非批评一家公司,“我认为社会应该讨论我们如何使用社交媒体提供的工具,我们该期待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让年轻一代能负责任地使用它们”。

“你也许尚未意识到,但你的行为正在被程序所设计。”

2005年加入Facebook的风险投资家Palihapitiya曾负责用户成长,使Facebook使用者从4500万暴增至7亿。然而在不久前的活动中,他却呼吁听众思考自己与社交软件的关系,表示自己7年来在Facebook发帖不超过10次,并开玩笑称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使用。

Palihapitiya认为,目前的线上互动是一种短期的、多巴胺刺激下的反馈循环,这种模式缺失公民讨论与合作,充满虚假信息与假新闻,而这个问题并非仅存在于Facebook和美国,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事实上,如Google和Twitter一样,因曾刊登来自俄罗斯的政治发言广告,Facebook被指责成为谣言的散布平台,间接影响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果。Palihapitiya也在座谈会中特别提到,因在社交软件WhatsApp中流传关于绑架的恶作剧消息,导致印度Jharkhand地区一小时内接连发生两宗暴力事件,共致七名无辜者被杀害。

“我们围绕著这种(多巴胺刺激下的)完美感受来策划自己的生活”,Palihapitiya指出,人们往往将“心”、“喜欢”、“竖起拇指”等反馈与真实的价值混为一谈,使得自己在期待反馈的恶性循环里实则更为空虚。

你的行为,也许你尚未意识到,但它正在被程序所设计。

Your behaviors, you don’t realize it but you are being programmed.

Chamath Palihapitiya

拥有Facebook、Messenger、Instagram及WhatsApp,每月活跃用户已达20亿,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盈利最多的社交媒体公司Facebook创始人Mark Zuckerberg,在2012年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时表示,Facebook的使命是让这个世界更加开放互联。

面对撕裂社会的指责,Facebook并未正面回应,而是结合独立研究与最近开发的功能,以研究总监之名发表了一篇题为《难解:在社交媒体上花费时间是否对我们不利》的企业博客。

博客中,引用两项研究,表示用户在Facebook上只阅读而不互动可能会使其心情变糟。一项在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进行的研究中,研究员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被分配随机浏览Facebook10分钟,而另一组则被安排在FB与好友分享或聊天,结果发现前一组当天的心情更糟。而另一项由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及耶鲁大学进行的研究发现,点击链接次数是一般人平均次数4倍、或按赞次数是一般人2倍的用户,心理状况也较差,但原因未明。

Facebook同时又援引一项其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合作的研究,表示在Facebook发布或接收更多信息及留言的使用者,孤独感会得到改善。Facebook认为,用户使用社交媒体带来的幸福感或沮丧感与自身使用方式有关。

然而,对Facebook的批评质疑之声却从未消止,有许多甚至出自Facebook前员工、前高层。今年11月,曾任Facebook第一任总裁的创业家Sean Parker在接受美国新媒体Axios采访时表示,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设计都“故意利用人类心理的弱点”,建立“社交认可反馈环”(Social validation feedback loop),即当有人在照片或帖文上赞好、留言时,便向用户提供少许多巴胺,从而导致用户的沉迷。

亦有批评者指责Facebook将社会撕裂成一个个“同温层”,“在社交网络时代,人们只愿意接受与自己立场相近的观点,彼此间的对话变得愈加困难”。

日前我们发起了圆桌话题,反思Facebook对我们的影响,听听桌友们怎么说吧!

zhaoyin:纯粹个人心得,使用脸书让我感觉自己更加自恋,因此选择将手机原本搭载的脸书App Disabled。近期因为要为父亲留意某铁打师傅的粉丝专页,而下载了Facebook Lite,以方便关注最新消息。

无可否认,在发布消息及接触广大群众方面,脸书粉丝专页的确有它强大的作用,而且使用不难。

leoyyd:@zhaoyin: 最近看过的一篇文章论述了Facebook确可能放大人们的自恋侵向,但自恋只是人性的一部分吧。

m0b:个人选择是关闭了Facebook帐户、已一年有余。终于戒掉了手机刷新强迫症。曾经有数百联系人,转成了Email+电话联系。本人表示没有Facebook帐户的世界也一样精彩

恒久一心:就像扎克伯格不再是那个青涩害羞的扎克伯格,脸书也不是当初的脸书,即使小扎也无法控制脸书按照自己的美好初衷发展,脸书已经成为一个矛盾集合体,对信息的促进和阻碍都存在。

TomN5A:古人追求友直友谅友多闻,今人只问友读友回友按赞。

今人无疑更容易获取信息、知识量更丰富,但是表态、发言等皆可在弹指一挥间完成,相对地降低了话语的含金量。所有想法都沦为只言片语,深刻的洞见与闲言碎语间的界限变得前所未有地模糊,于是越发让人觉得他人的意见其实一文不值。

科技发展,福兮祸兮。

Facebook制造了“同温层”的分裂吗?

Marstree:人与人的疏离……跟是否出现社交媒体似乎又没有必然的关系……

我们的父母辈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是不断地与他们的朋友逐渐疏离……甚至失去联系……那时候也不是没有社交媒体吗!?:)

Sonja:把社交媒体当成同温层的唯一元凶是个误会。人的心理机制本来就会筛选信息,亦即我们会拒绝和自己认知有异者,并不断吸纳意见相近者来证成自己的立场。我们至多可以说社交媒体会恶化这种现象——因为我们更容易误以为接收到的信息是自主独立选择的,从而低估了该信息的可操弄性。

ShiroCrow:现在要评论什么的都还早,这种事情是50年后要做的,继续往前就好了。

Facebook 是必然的偶然,他是网路和行动装置发展到那个阶段的必然结果,你不创 Facebook 就是给另一个 App 机会而已。分化、同温都可能是深植在人性里的东西,不然没有边界的地球为何会有国家之分?不满意这个结果,那接下来的社群工具就是朝向鼓励合作、沟通的方向去设计就好。

而且这发言也漠视了 FB 过去带来的很多好处跟对人类的影响,只著眼在产生的问题上。我并不特别喜欢 FB,但他确实改变了这个世界一点点。

joyi:社群网站的出现必有其必要性,有需求才会有产出。将社会的分化、人们活在自己的同温层,完全归咎于社群网站终究是太过偏颇,是人类的使用方式使得工具偏离了原本的用途,即便今天废除、禁止了社群网站,同温层同样存在,社群网站的消失自然会有其他存在来取代其用途,问题并不会得到解决,根本还是为何这个社会风气如此,让人们安于自己的同温层而不愿接纳其他意见?为何人们只跟自己有著相同政治理念、议题见解的人来往?社群网站只是媒介,根源还是在于人。

广场之混杂,不可能人人以同一种方式说话,你可以说表情包简化粗暴,但别忘了没有能力以文字表述的人也可以用表情包投选与他们意见最相投的发言。所以,就言论交锋这一点,社交媒体提供了最便利的平台。

By Fai

Fai:我想从“同温层”开始说起:

  1. 受众可以主动选择想看到的信息,不再由媒体(纸媒、电视、电台)代理分众及信息分流的工作,于是更易强化个人偏见。

  2. 社交媒体(不止FB,也包括WECHAT, WHATSAPP)更容易聚合意趣相投的人,于是日常接触的舆论环境更倾向简化单一,情绪更容易升级

如果要献祭社交媒体,我们就得回头看看没有社交媒体的时代,这些问题是不存在?还是被掩盖?

不论有没有社交媒体,有些人都依然吃喝玩乐,对公共话题自动屏蔽。以前可能是看电视不看新闻,或从不接触报纸,现在于只LIKE想看的PAGE。惟就算你不关心公共事务,也不妨你的朋友关心,或间中发出相关消息,于是我们可不可以这么看,社交媒体除了让受众在源头对信息分流外,其实也在某程度上反过来让更多人有了接触到公共话题的可能,并对之表态,因为社交媒体的表态成本极低,于是又让在日常世界不可见的个人取态得以现形?既然是现形,也即是在没有社交媒体的时候,不是这些态度不存在,而是它们没有发表的地方和交锋的机会。

FB更甚于其他社交媒体,因为它的不设限(任何人都可以加入任何立场、话题的讨论),于是形成了迄今为止最类近于“广场”的舆论场所。那么FB仝人的理想其实已经达到。我不知道他们心里对于“对话”是否有套理想的标准,诸如温和知性,以理服人。但广场之混杂,不可能人人以同一种方式说话,你可以说表情包简化粗暴,但别忘了没有能力以文字表述的人也可以用表情包投选与他们意见最相投的发言。所以,就言论交锋这一点,社交媒体提供了最便利的平台。

当然,信息在社交媒体里进行了更精细的分工和归类,决心要不理世事的人,他的媒体世界里就会只有小确幸小清新,但你也不能说这个问题在没有FB前就不存在。

对我来说,FB只有一点是需要警愓的,因为它毕竟不是物理世界的广场,它的背后有个操纵者,海量信息(包括个人信息)的聚集授FB以前所未有的权柄,它掌握技术,可以在个广场里设置任何屏障左右受众接收信息的机会。但就这一点来说,需要被监察的又不止是FB了。技术发展太快,FB是新型的权力机构,怎么监察它、或反过来说,它需要被监察,都是亟待讨论的问题。

如果要追求开放,就必须接受泥沙俱下的状态,一些与人类文明叫板的奇葩言论也要有出头和被海扁的机会。否则,不就成了叶公好龙。

不接受他人文化,不愿把自己归类一方,坚持要独立思考的人会如叔本华的名言般:“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在无法和他人沟通及迎合他人意见之间取舍。这些问题都是自古就有,只是现在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网络记录下来,让它成为了一个看得见的问题。

By 绯红杏白

泡沫:我之前一直生活在一个封闭、压抑且极度缺乏自由的环境。我不被允许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控制我生活的人对我态度冷冰冰,甚至进行过肢体伤害。在那时,整个世界对我来说都是灰暗的,没有一点希望。而社交媒体成了一束光,让我能找到与我有类似经历、看法和兴趣爱好的人。

当人们讨论“同温层”时,有没有想过,与黑暗的角落相比,同温层至少还是有温度的?它能让不同地区的相似群体(有些是受压迫的)能够抱团取暖,给他们带来归属感。更重要的是,同温层的存在完全是自由意志的选择,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相似的人才可以选择自由组合。如果同温层不再存在,这不是什么进步,而是意味著人们连结社的自由都没有了。网路带来自由,自由让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所以才会形成同温层。分清自由和奴役很重要。既然是自由意志自主选择的结果,那么这就是一种应当受珍惜的自由。

另一方面,与观念冲突相比,社交媒体能够促进不同地区的人相互沟通交流,这是更重要的。如果没有社交媒体,大多数人都会成为困在自己所在地区的井底之蛙。空间上的无形屏障,与跨越空间根据理念、爱好自由选择而形成的不同圈子,请问哪个更理想呢?显然,井底之蛙、不同地区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才是真正的撕裂社会,甚至撕裂到了人们完全不知情的地步。

除此之外,社交媒体还可以提供一些以前不可想像的便利,例如同其他国家的人练习外语。虽然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但事实是,如果没有社交媒体,这种对学习语言的人的帮助也不复存在了。

绯红杏白:在社交媒体的出现下,我们本身是希望把自己置身于网络之中,从而让我们认识更多人,促进信息的交流,增加自身对社区的连系。

但当加入社交网络之中的人愈来愈多,而我们能停留的时间却没有增加太多。这只会造成我们只能选择作出对某些事件的关注,作出某些重要的表态及讨论。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情况下,各议见的声音繁多下,即使我们获得了不同人士的立场,但网络上人的沟通也会变得困难和低效。同温层的形成是选择特定的具有相同价值观的群体作出窄播(narrowcasting),把沟通变得有效,却把不同意见的人隔走。在公共议题上,我们习惯把议题表态的重要性置于讨论之前,把重要的讨论扔弃,这是因为网络上的讨论的低效及不必要,且附和简单的表态却会得到他人认同。

久而久之,同温层之中会形成文化。把不同文化的人同化或隔走。一个良好的例子就是这里的端会员们,我们把重要有深度的讨论留下,把煸动仇恨,发布不实消息创造另类现实的人赶走。

不接受他人文化,不愿把自己归类一方,坚持要独立思考的人会如叔本华的名言般:“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在无法和他人沟通(share of understanding)及迎合他人意见(呃Like)之间取舍。这些问题都是自古就有,只是现在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网络记录下来,让它成为了一个看得见的问题。

总括来说,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我们沟通的习惯,它令媒体沟通变得双向,却无法避免的形成了同温层。网络下的同温层根本不能避免。有的只是同温层的大与少;其存在对社会有良性或恶性的影响、和你能否接受它的存在罢了。

社交媒体创造了假新闻的泛滥吗?

新闻网站BuzzFeed的一项分析显示,美国大选最后3个月Facebook上引发最多网民参与的20条虚假消息中,有17条或支持特朗普,或反对希拉里,即多数假新闻向特朗普支持偏移。同时,BuzzFeed还发现,最热门的5篇虚假报导比最热门的5篇真实报导影响力更大。纵然有论者认为,Facebook上的虚假信息未必有影响大选结果的巨大力量,但对社交媒体上假新闻的规范却持续被讨论和呼吁。

与其因为假新闻的威胁就全然弃绝自媒体、社交媒体作为信息来源,不如让人们更有意识于此,并且更积极的选择、判读多种多样的信息。毕竟事实总是纷杂,我们永远无法只透过一家新闻、一家媒体来企及那个几乎无法企及的真实。

By Sonja

bogikidd:自媒体的信息筛选能力没跟上自媒体的发展速度。

Chris_Zz :社交软件,让我在刚开始自我认知,并且脱离父母操控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在我一次有一次希望更新社交圈子时提供了大平台。所谓的错误,不过是单一方面,至少,在这个时代,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总好过单一化。如何分辨信息内藏的能量,只能看读者的自我修养了。

9_9OOps:作为个体的人能够触及、处理的信息总量是有极限的,所以FB或者其他社交媒体提出来的巨大社群只能存在于理论上而在实际操作上不太可能实现。

电脑如果过载会出错甚至死机,人的大脑在处理海量信息时过载的画,最快捷的解决方法就是归类否定、赞同之类吧?过度归类就变成刻板印象,赞同和否定就是抱团取暖了。我们毕竟没办法亲自去做每一条fact check,那谣言横飞也不奇怪。还不如说,世界上本来就谣言盛行,只要有媒体就有依赖该方式的谣言,恰恰好网络社区的传播范围和速度都汹涌澎湃,没办法将谣言限制在某个范围。

不过就算是这样,我猜人们也没办法否认,便利的社交网络和自媒体仍然有机会让以往没可能发声的群体的声音传出一点点……

Sonja:对于网路谣言、假新闻的攻击必须审慎,也许在某些社会的脉络下,这些谣言是针对譬如移民、同性恋等弱势群体而来,从而形成不正义的后果;但是同样的批评也可以成为权力的武器,将所有挑战威权者、危及统治者通通打为反事实的谎言。

无怪乎许多议题在今日就变成双方互相攻击对方说谎,反正到最后人们总是难辨真假。

然而传统的新闻媒体、一个遵守媒体自律、道德的媒体不一定是这个难题的答案;毕竟大众媒体也早就被批评对民主有害而无益,因为它集中化、专业化生产信息,乃至于寡头垄断的经营等等特性,使其总是难免于政治势力、资本势力的干涉。

与其因为假新闻的威胁就全然弃绝自媒体、社交媒体作为信息来源,不如让人们更有意识于此,并且更积极的选择、判读多种多样的信息。毕竟事实总是纷杂,我们永远无法只透过一家新闻、一家媒体来企及那个几乎无法企及的真实。

人转路也转:@Sonja: 难也是难在“让人们更有意识于此”,能够有意识,拥有不受海量信息所冲昏的人不是大部分。要回一个持平的意见,打一篇这样的文去解释,反驳,讨论的时候,已经有许多断地分享错误的信息,报道。在FB看到有人报道误导性的新闻时,我会特意去找了详细,真实的报道和信息再回来,但有时FB会自动刷新,我就找不回了它了。

现在“让人们更有意识于此”的努力就是用两只手去堵三,四个孔的感觉。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