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作为官方盛会的央视春晚,为何一次又一次卷入“歧视”风波?

“‘歧视’针对的是某个群体,但歧视的受害者却是活生生的、差异的个人。”

2018狗年央视春晚小品《同喜同乐》自打播出便引起了不小的风波。以中国公司在肯尼亚承建蒙内铁路为主线,来自肯尼亚、加纳、乌干达等国的表演者与郑恺、娄乃鸣、大兵上演了一出相亲闹剧。

2018狗年央视春晚小品《同喜同乐》自打播出便引起了不小的风波。以中国公司在肯尼亚承建蒙内铁路为主线,来自肯尼亚、加纳、乌干达等国的表演者与郑恺、娄乃鸣、大兵上演了一出相亲闹剧。网上图片

端传媒记者 杨钰 整理

刊登于 2018-02-26

#Your Opinion

专栏 Your Opinion 精选重要报导、争议话题底下,读者的评论、来信、或者获得授权的个人脸书感言,整理成文并发布,让更多人可以读到你的观点,让声音穿透同温层。欢迎你继续在端APP网站写评论,在端的Facebook留言,或者写信给我们community@theinitium.com。我哋实睇,一条都不会走宝。

农历除夕夜(2月15日)直播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为颂扬中非合作修建的蒙巴萨港-内罗毕铁路与中非关系而作的小品《同喜同乐》,因用中国女演员夸张化模仿扮演非洲人而被指涉种族主义(racist),其剧情设置也被质疑是展示对非优越感。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则在2月22日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这是“有人借此挑拨中非关系”。

中国演员娄乃鸣在小品中饰演一位非洲中年女性,其涂黑皮肤、夸张胸部臀部的装扮被不少观众及媒体指责刻板印象和种族主义,而剧情设置中“非洲母亲”对拥有中国籍女婿的渴望、用长颈鹿与猴子等展现非洲风貌的方式均被质疑是刻画非洲的落后。然而,相关指控均在网路中短暂出现便消失,“春晚吐槽”、“春晚假唱”等十几组词语也受到屏蔽。

“中方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不久前的记者会中回答相关问题时表示,一些相关报导和评论有在借题发挥,借此挑拨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中非关系怎么样,中非合作好不好,非洲国家和非洲人民心里是有数的。”

《同喜同乐》小品中的展示是无伤大雅的艺术化还是加深刻板印象的种族主义,成为盛大晚会之后人们讨论的焦点之一,读者们也在端圆桌中试图从小品本身探讨“歧视”的定义及其养成环境。谁来判断歧视?优越感是歧视吗?封闭的信息、缺乏对个体尊重的意识、种族平权与性别平权在历史中的缺失,是什么造成了“春晚+歧视”的频繁组合?

争论:对春晚《同喜同乐》小品涉“歧视”的指责公道吗?

“歧视”如何定义?

错误的认知会导向错误的行为,这就难说现在看起来“无害”的玩笑和自娱不会最终转换成不知天高地厚的歧视。

by Fai

Alisafff:“在某种意义上,歧视和爱一样,不是以动机来判断,而是以被歧视者和被爱者的感受来判断。”只是想说一下这里自己的观点。圣经里有讲,大概意思是我们要验察自己的言行动机,动机是怎样的,对方能感受得到,其实聪明人非常多。出发点在于内心。而“根据对方的感受来判断”,就是把对方的需求放在前面,照顾对方的感受,两者结合更好。

Fai:“歧视”有严正的定义,因种族、肤色、性取向、性别…而导致个人平等机会受到影响,叫“歧视”。这里的指控要比“歧视”严重许多,叫“种族主义”,当中又不得不涉及“政治正确”的观念。

我当然相信央视的节目没有恶意(按他们以往的套路,最多是恶俗),要说有什么恶意,也是对中国人最大的恶意,因为它的对象是中国人(和非洲人有毛关系),而呈现渲染一个错误认知,放在一个一辈子都不会遇见非洲人的中国人身上无甚要紧,但对有机会接触非洲人的中国人来说,错误的认知会导向错误的行为,这就难说现在看起来“无害”的玩笑和自娱不会最终转换成不知天高地厚的歧视。

如果实在不晓得界线该怎么放,不妨用“政治正确”做一把尺,川粉最讨厌“政治正确”,但在我看来,这是以共存为前提的最低限度的他律,让你不需要每次尊重人之前都要大哉问为什么要尊重人。

这次该记中国人一功,官方再怎么荒唐,所幸这国家还有正常人。

小品中“非洲母亲”的扮相合适吗?

王程弘:老实说,外观的描绘我真的不觉得会有冒犯的意思。印度人是黑色的,马来人是褐色的,华人是白色的(马来和印度同学告诉我的),这是我们的共同默契,没有问题。问题是你用肤色去给人不同的待遇。而我相信,用外表或特征去归类某一种人是在正常不过的事。前提是那样的特征的确存在。

zteng:@王程弘: 但遗憾的是,这种形象是一种广泛地指代,而不是对个别个人的描绘,而且并非仅仅是外表黑白红这么简单。

曾经的外媒中中国人形象是无差别地以此形象形容中国人作为一个群体是吝啬、狡猾、诡计多端、心胸狭窄的,除非谁会认为那样的形象代表伟光正。这个假非洲人也是通过著意刻画强调在中国审美观里的“不美”的特征作为所谓非洲元素,来无差别地暗示非洲人粗鄙、审美“原始”、不“开化”,终日与野兽为伍,否则为何不设计一个深受法国文化影响、就算不富裕但也仪态大方、身材“主流”的中年妇女?这样的阶层在非洲绝不可能是凤毛麟角,其时尚、审美水平多半还甩强国同阶层几百条大街。可是这样塑造,这个小品就没法排了。因为初衷就是要彰显贡献、恩施、先进、“文明”。

说了半天,就是说这是为了宣传目的而有意识地、整体性地矮化、丑化非洲人,而不是“全非洲肯定找得出一个长得这样的老太太”这样的概念。

王程弘:@zteng 绝对明白你的观点。那我想问一句,那么敏感的时代,减肥成功的励志广告是不是也是歧视肥胖人?中国当局又该如何向国人宣扬中非之间的差异(这是很政治正确的事)?还是就全世界说我们都是好朋友,我们都是一样的(这显然不现实)。

“反对‘歧视’这个定义”

舆论本身首先就带有歧视非洲的目光,只有歧视的人,才能看到歧视。这就是一个歌功颂德的小品,给领导看的。

by Adam_S

Adam_S:反对“歧视”这个定义。

请大家开一个脑洞:将非洲黑人换成欧洲白人,白人妇女穿着民族服饰。喊到:“中国大大们好友善,来我们欧洲投资办厂,解决了我们政府都解决不了的就业问题!再也不用罢工了!我爱中国!”

大家还会认为是种族歧视么?我想并不会,只会说臭不要脸的作者真能跪舔。

舆论本身首先就带有歧视非洲的目光,只有歧视的人,才能看到歧视。看到非洲朋友歌功颂德的场景,本身带上了歧视的目光,意识到这不对(已经是进步了),然后动手声讨一下。

这就是一个歌功颂德的小品,给领导看的,各位平民请退下。

Pin_Ren_Huang:你竟然这么想怎么不会觉得这些黑人换成中国人,感谢过去西方列强来华投资现代化工业建设,也是一样的意思呢?

Adam_S:@Pin_Ren_Huang: 我觉得是一样的意思,歌功颂德。在作者看来,没有歧视。在歧视者或者歧视自己的人看来,是歧视。

“优越感也是一种歧视”

我更认为此节目的目的不是侮辱非洲人,而是为了显示一种“看,我帮了你很多的”那种优越感。当然,这种优越感也是一种歧视。

by 符号周

hunye:中国演员扮演非洲母亲本身我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扮演的种种特征例如过于夸张的屁股等等让人觉得不舒服。并且塑造的形象我相信并不是实际非洲母亲的形象,似乎是夸张中国人对其的固有印象,作为小品这种艺术形式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而且,就算中国对非洲帮助很多,这种让人一个劲的对你感恩戴德的姿态,非常厌恶。

释放:其实一开始并没意识到有什么不对,后来第二天网上炸锅,看到有人打了个比方,说如果美国人把脸涂成黄色,演中国人怎么怎么仰慕美国blabla,这才发现自己的认识也有问题。

大陆关于非洲的教育都是灌输“非洲兄弟”这种观念的,要说国人对非洲有种族歧视观念我看未必,但把自己当成施舍者,以固有印象看待别人,从某种角度也是一种歧视,只是我们自己并没警惕这种思想,近些年随着国力发展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而演给上面看的春晚又把这种潜意识肆无忌惮地扩大了。扩展一下,不仅限于种族观念,男女歧视,胖瘦歧视,南北歧视,都是近年春晚经常被拉出来鞭打的问题,只是要究其原因,却又说不出所以然了。

符号周:@释放: 同意你的观点。很多国人对非洲及非洲人带有很深的刻板印象和侮辱性的偏见,这个不假。但具体到这个节目而言,我更认为此节目的目的不是侮辱非洲人,而是为了显示一种“看,我帮了你很多的”那种优越感。当然,这种优越感也是一种歧视,也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我看了之后会不舒服。

拥有8亿观众的官方年度晚会,为何频频陷入“涉歧视”的指摘中?

央视春晚是自1983年起每年均会在除夕夜举办的大型直播晚会,晚会持续4小时10分至5小时左右,节目包括独唱联唱、相声、小品、舞蹈、魔术、戏曲等表演形式。近年来,其小品等语言类节目多次陷入性别歧视、婚恋歧视、地方歧视、相貌歧视等歧视风波中,2015年的春晚甚至被网民统计出44处涉及歧视的问题。

Jessicayc:歧视源于不了解,当你一直被灌输“他比我低劣”的概念,而自己又疏于了解,结果就只会照单全收,对某事某地某人印象一直停留在咸丰年前。

Solina:这其实是大陆没有经历过上世纪的种族平权、性别平权的结果(当时还在文革呢),加入信息不流畅和无处不在的misinformation,社会风气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封建的,“人上人”、“家长式尊卑”,在这种环境下,做出如此这般的节目实在不足为奇。

rExxxxx:其实在一个信息封闭的国度, 大家可以用的信息来源是很有限的。电视, 百度, 微讯欢天喜地称赞中国好, 这几天回去大陆过年特意转去看西藏,新彊的电视台, 结果跟想像的一样找来当地人不断说政府多帮忙又盖房又给津贴等生活大大改善了, 只差没拜主席的雕像, 要不然我以为自己在看朝鲜的电视。这样很容易被这些媒体引导, 但很无奈的是你根本不能从其他渠道接收信息, 连VPN 最后一道墙都逐渐关上了。

泡沫:去年性别歧视,今年又出了种族歧视。我们先假定小品本身并非恶意,这仍然说明一个问题:在长期抗拒普世价值的情况下,他们甚至自己已经意识不到什么事情是应该比较敏感的,什么事情应该考虑一下部分群体的感受了。

wacao:节目本身的歧视不用多说,在一切节目都要通过审核的这国,能够公开播出本身就代表意识形态符合宣传需要。他们的本意未必是宣扬种族歧视物化女性或者其他什么,而是潜意识觉得这些根本无所谓,这才是最可怕的。

从节目宣传万国来朝生活有希望,到网民围攻吴彦祖刘雯甚至吴京,这国人的自上而下的精神状态已经扭曲到足以跟正常人类产生生殖隔离。谈及现状长吁短叹,一旦提及这国马上按下开关从心底里涌出无穷自信,可笑又可悲。

我们的社会缺乏“尊重他人”的观念。所谓“尊老爱幼”、“尊师敬长”等官方赞扬的价值观,更多地是传统延续下来的对秩序和等级制度的服从,而不是自由主义式的对个体的尊重。

by Litian

Litian:我们的社会缺乏“尊重他人”的观念。所谓“尊老爱幼”、“尊师敬长”等官方赞扬的价值观,更多地是传统延续下来的对秩序和等级制度的服从,而不是自由主义式的对个体的尊重。试看大陆残障设施(之敷衍)、饭店(甚至是高校食堂)的素食选项(之不存在)、舆论对与常人不同但无害的个人倾向之不包容… 这是一个忽视个体需要的社会。诚然,“歧视”针对的是某个群体,但歧视的受害者却是活生生的、差异的个人。这样一个连对人的最基本的尊重都不存在的社会,又如何能期望主流叙事尊重个体的身份呢?须知这是一个习惯于无限制地入侵私人领域、不把个人自由当回事的政府。官方话语如此,社会风气也是如此,作为两者互动“最高”表现形式的春晚,产出这种节目丝毫不令人意外。

小波晓波:@Litian 中国政府和中共无疑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来走出前现代,不是民选的政府恐怕会走得很难,如果不是退回去which is actually happening. 将问题归咎于专制政府很容易,但every nation has a government it deserves, 有其民则有其官,民众是否也要躬身自省是否有歧视他人,有否努力将自己对社会议题的看法清晰有效公开的表达以期政府改进?如果大家都选安全的事的来做,再换一个政府就会有不同吗?在中国现在所见的城乡/地域/语言/阶级/肤色/贫富/种族歧视(无论正向逆向)中,很多民众未必自知。我很钦佩那几个小女生们,她们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反性骚扰等议题。

Litian:@小波晓波 你说得很对,大部分百姓对自己的偏见是无知的;但既然无知,便无从反省。我有两点不同意见:你说“归咎于专制政府…”,一是我们的政府应是威权而非专制,二是“将问题归咎于犬儒的百姓”同样很简单。

我的判断是,在这个问题上政府负主要责任,这跟你说的“个人和社会同时负有自我反省的责任”是兼容的。我相信百姓从来不会“deserve”一个“坏政府”;一个政权的形成固然会受当时社会因素的左右,但并不能说百姓应对其产生的政权“负责”(因果上的责任,hence "deserve"),更不能说其后未经选择便出生在其统治范围内的人都负有同等的责任。我们的政府对民众的世界认知、价值形成和社会风气有着主动、深刻、长久、系统的影响(姑且不说“扭曲”)。不过,“对于这样一个政府,我们能些做什么?”

你关于民众自省的观点可以用来回答最后那个问题,只是我不太确定在一个政府垄断文化市场、严控舆论、削弱社会组织的环境中,个人的努力究竟能有多少成效,这恐怕也是许多人对中国前景感到悲观的原因之一。

小波晓波:@Litian: 非民选政府与民众的因果关系的确更加复杂. 民众的确可以因为无有效选票而拒绝为政府的错误/罪过背书. 但换一个角度看, 有效选票未必是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和影响党国施政的唯一途径, 如果民众未尝试通过选票之外的其他方式, 那民众就未尽到自己的责任. 我完全了解在当下中国做一个清醒者之难, 80年代的韩国人和台湾人有相似的记忆, 后人或他国之人说起来似乎只是遥远的传说或者别人的故事, 可能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头顶的压抑与呼吸的桎梏。

但, 政府里面也是一个个的人, 是人就有可能改变. 我在中国所接触过的政府官员大多都分清对错, 有些选择自己不做或者少做错的, 有些或被动或半推半就. 当然也有不要底线的. 如果是我的话, 我大概会: 翻墙看世界 -- 与身边的人分享 -- 与身边人讨论公共议题( if I can ) -- 尝试有效地在公共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 但控制风险是首要. 我庆幸自己在民主国家, 不需要第一步, 也不会有太多安全方面的顾虑. 如果您没听说过的话, 有个"编程随想"可以多看看。

思想如种子, 洒下就自己成长. 即使是最黑暗的年代, 您的存在即是反抗。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