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口述、历史书、历史课,三者中分别藏着怎样的文革样貌?

“批斗完,他们直接把外婆的尸体扔到附近的荒郊野岭,任狼、狗把外婆的尸体吃掉。”

1965年5月1日,北京的儿童在庆山公园庆祝劳动节,并唱共产党革命歌曲。摄: Sovfoto/UIG via Getty Images

1965年5月1日,北京的儿童在庆山公园庆祝劳动节,并唱共产党革命歌曲。摄: Sovfoto/UIG via Getty Images

端传媒记者 柳石 整理

刊登于 2018-01-14

#Your Opinion

专栏 Your Opinion 精选重要报导、争议话题底下,读者的评论、来信、或者获得授权的个人脸书感言,整理成文并发布,让更多人可以读到你的观点,让声音穿透同温层。欢迎你继续在端APP网站写评论,在端的Facebook留言,或者写信给我们community@theinitium.com。我哋实睇,一条都不会走宝。

一篇指大陆新版历史教材中删去“‘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的文章于1月10日掀起关注,原文作者对比将于春季投入使用的教育部统编历史教材与原“一纲多本”时较多使用的人教版历史教材,发现文革内容从独立“一课”划为一课中的一个专题,部分描述语句亦做了修改,如删去“动乱和灾难”的小标题等。

教育部对大陆所有公立中小学所用的“语文”、“历史”及“道德与法治”三科教材进行统一编纂的工作始于2012年,2017年9月1日,部编本教材正式在中小学的初始年级投入使用,并取代此前已实行三十年的“一纲多本”(一个课纲,多种版本)政策。此次引发关注的历史教材,亦会于2018年寒假结束后投入公立初中的二年级新学期使用,但部分还未得高层签字,尚未印刷。

人民教育出版社当日在官网发文回应争议,表示新历史教材中将“文化大革命”单独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重点讲述,“分六段全面系统讲述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危害等。”

事实上,在历史课本中调整对文革的描述及篇幅已不是第一次,有媒体报导,大陆教育部此前对高中进行新课程标准实验改革时,亦曾变动历史教材(2003年出版、2007年修订)的文革描述,将独立为一个章、分“全国大动乱”与“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两节、合共10页的文革内容,划至“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中的一个专题。

对历史教科书的变动引发公众对教科书及文革的回顾和探讨,“从文革开始的那天起,这个家就毁了”,亲历者口述、历史课本、历史课堂,读者们在端圆桌中描述了那十年动荡浩劫在这三者中不同的样貌。

口述里的文革:“那时每天都有人死,尸体都放在街上”

文革在官方文件中一直被描述为“群众斗群众”,“混乱与暴力是这张面孔的核心表情”,而据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家魏昂德(Andrew G. Walder)团队研究的数据显示,因政治运动而导致死亡的有176,226人,其中有大部分的死亡(130,378)与当局行动和镇压有关。

外婆不堪其辱上吊自杀。死后,那些人不让家人替外婆收尸,而是围起来对着外婆的尸体又举行了一次批斗会。批斗完,他们直接把外婆的尸体扔到附近的荒郊野岭,任狼、狗把外婆的尸体吃掉。

By LoveGoolub

LoveGoolub:我读高中时的历史课本(人教旧版)有一章(共两节)专门讲文革十年动乱和粉碎林江反革命集团。这些内容不在考试范围内,老师一般都不会讲。但是课文介绍得比较详细,想了解大概情况的同学可以自己看书。

我对文革的认识主要来自家族史。

我的外公因为是地主的儿子出身不好,加上解放前他在台湾待过两个月(外公的姑姑嫁到台湾、外公代表大陆家人探望姑姑姑父),那些人就认定外公是特务,他的牙缝里有一部发报机天天给台湾发送情报。从那时起,外公就遭受到了没完没了的批斗。

那个时候小地方的人们哪里见过外国人。一日,外婆看着马恩的画像很不解,说道:哎呀,那么大的胡子,有点吓人。这话被人听到,作为地主的女儿还说革命导师“可怕”,分明就是反革命,于是毫无人性的批斗蜂拥而至,外婆不堪其辱上吊自杀。死后,那些人不让家人替外婆收尸,而是围起来对着外婆的尸体又举行了一次批斗会。批斗完,他们直接把外婆的尸体扔到附近的荒郊野岭,任狼、狗把外婆的尸体吃掉。

我的二姨,那时候急于与自己的“反革命”家庭划清界限,为表忠心,外婆死后的批斗会她去了,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对着自己母亲的尸体,她没有任何悲痛,反而还在那细数自己母亲的“罪状”。自此,家庭反目。

外婆去世时,我的舅舅才六岁。父亲被批斗、母亲自杀、姐姐们工作、上学均不在家,来自“反革命”家庭的他从小受到同学、朋友甚至身边大人的冷嘲热讽、拳打脚踢。他不敢还手,怕给这个多事的家庭“惹是生非”。“忍”到了极限,他疯了。外公曾带他去看病,治疗到一半没钱了,外公又带着他偷偷从医院逃出来。前几年,舅舅去医院做了伤残鉴定,拿回来一个“一级伤残”的残疾证。五十多岁的舅舅,没有谈过恋爱、没有结过婚,从没工作过,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疯疯癫癫,周围人都怕他。从外婆自杀的那天起,舅舅就毁了。

不。

从文革开始的那天起,这个家就毁了。

EricAu:反而是从上一代口述比较有深刻印象,都是很贫穷没得吃的经历,不过我乡下在深圳附近已经比较好了,有朋友的爷爷嫲嫲一辈在福建,说那时每天都有人死,尸体都放在街上。

沉远:我爷爷奶奶是老革命、共产党干部,文革时期爷爷被撤去党内职务蹲牛棚,多年以后才平反,还好最后享受了离休干部待遇。然而这只是只言片语,爷爷去世很久,问奶奶他也一笔带过,并不愿多说。对于真正有共产主义信仰,抱着赤诚之心的老一辈来说,文革大概是他们努力想忘记但刻骨铭心的记忆吧。

hashimoto:高中曾在退休的数学教授亲戚家借宿三年,从他书柜里了解到那段历史。泛黄的报纸,杂志,合集,甚至教科书都要先批一整页再讲题目,对当时十几岁的我来说思想和精神上的震撼是巨大的。我们总说日本篡改历史,我们是不篡改,我们直接掩盖。

Chris_Zz:语文老师是经历者,上课时会听到他说我们学校哪棵树上死过人,人们又是怎样互斗揭发的,谁谁谁又是不堪折磨自缢身亡的。那时候凤凰台还有王鲁湘的文化大观园,寻找历史遗迹的时会采访村民们说出当年他们保护文物的故事,又有多少珍宝被焚烧而尽,又有多少人因为保护这些而被殴打致死。那时候叔爷爷刚过世不久,亲友们还会谈论他当时是如何的意气风发,如何狠辣,以至于叔叔和姑姑生下来要么愚钝,要么残疾......

历史书中的文革:“我读了二十多遍硬是没读懂”

微信公众号“讲史堂”一文发出引起争议后,又有网民及媒体详细对比了新旧两版历史课本对“文化大革命”的描述,发现文本删去了原先单独成课时的小字内容,篇幅由1900字减至1100多字。

新旧历史课本具体描述的不同:

1. 去掉“错误地”,将“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改为“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 加入“民主与法律受到践踏”,在描述文革破坏性时,新版加入“民主与法律受到践踏”一句,并著重提出刘少奇“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革中“最大冤案”。

3. 删去原先以小字作资料补充的“二月逆流”细节,加入周恩来“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的描述。

4. 不再提林彪与江青“相互勾结”。由“林彪、江青一伙,在‘文化大革命’中相互勾结,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改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林彪周围形成了一个反革命集团”。

5. 在总结文革时,加入“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一句。

文革距离现在才刚过五十年,仍然有许多当事人在世,然而谈及文革,我这一代人就已经像在说几千年前焚书坑儒一样。

By 咸鱼姬

咸鱼姬:照本宣科,自己看书,不是考点。那时候课堂上,对于文革,知道这个名词,并不清楚文革发生了什么。课堂下,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父亲那里知道文革“很可怕”,具体内容也不甚清楚,也许他并不想去回忆。小时候,街道里有位精神不太正常的女子,父亲对我说,她可能以前是个老师,文革的时候被吓疯了。这是最初的印象。

如果父亲这一代人全部都去世了,那么我们只能从教科书的片言只语里去了解文革。大部分人的历史观往往定格与中学时期,假如教科书想要替文革“洗地”,非常容易。

“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这无异就是对那一场灾难进行的“洗地”。这句话既缺乏反思,也缺乏人文精神。其中暗含的意义是,只要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里发生的事,任何错误都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既然如此,德国还需要为二战的事道歉吗?他们不也只是历史进程里的一部分?

文革对于一代人的精神是毁灭性的打击,浓缩于史书往往只是一段话。假如后人把这短短一段话看作是历史进程里的正常现象,那么那一代人所经受的事对于人类进步毫无价值,他们是白死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下一句是什么来著?

你问八九?那一年是不存在的,甚至在那一代人的记忆里也是不存在的。

看到有提到那个采访,再补充下:

在文革50周年的时候,就有媒体做过类似采访。受访者有完全不知道文革发生过什么的,也有从“文化大革命”这几个字的字面意思上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教材修改,近日再有媒体去采访,有几个学生认为修改教材是好事,又认为文革其实总体是好的(理由是目前大陆的人活得不错)。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其实不太意外,这就是目前大陆中学历史教育的结果。

关于文革内容,在历史课本里,是笼统的、抽象的,几乎没有具体事件、人物、数据的描述和罗列。这导致我们对文革的感觉是疏离的、割裂的、碎片化的。文革距离现在才刚过五十年,仍然有许多当事人在世,然而谈及文革,我这一代人就已经像在说几千年前焚书坑儒一样。焚书坑儒四字虽短,表达尚且直白;而“文化大革命”不同,这个名词字面上具有正面意思,特别是大陆历史中,“文化“和”革命”都是正面词语。如果不知道文革具体发生什么,很容易把这个历史事件当成是正面事件,包括我也曾有这样的错觉。

我了解到文革里的一些事,并非从历史课,而是文学书籍。这些都是零零碎碎,无法凑成系统性的认知。中学历史课应该担当这样的角色——让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认识文革,事实上却没有做到。

当我们离开了中学,大部分人不会再去接触历史,他们对文革的印象将一直定格在文革这个名词上,仅仅是名词。这些不再接触历史的人,很多选择了理科,将来掌握著前端科技。然而,当他们遇上社科类事件,他们用以应对的世界观仍然是中学留下来的“常识”。当中学历史课缺乏反思和人文精神,他们会成为怎么样的人呢?

此外,一个人想去了解某个事件的详细内容的前提是,这个人知道有这件事存在。当我不知道八九这一年的时候,根本不会去找寻材料。而我知道八九这一年,是撞大运式的,非常偶然性。

秦始皇在历史上被批评了那么多年,现今仍然不少人认为秦始皇很伟大。所以说,要替文革这一人类社会历史上的恶性事件“洗地”,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只要筑起铜墙铁壁就可以了。

那一课读下来,仿佛毛主席突然抽风,就搞出了后面一大堆事。

ByRennechon

Rennechon:“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这句话记得非常清楚,因为是课文的开头,我读了二十多遍硬是没读懂。

那个时候的教材已经修剪得非常厉害了,那一课读下来,仿佛毛主席突然抽风,就搞出了后面一大堆事。大批军人和知识分子莫名其妙被批斗,高考取消了,知青下乡了,红卫兵仿佛从地上蹦出来的,顷刻间满地都是。然后,这一切都是四人帮的错,打倒他们就取得最后胜利。

岂止是细节缺失,明明是只给出了几块碎片。

类似的还有土地改革。特别是抗日战争那一段,我记得本来讲到两党合作与日本打仗,突然插播了一段Dang在大后方的土改。呵呵呵,回想起来,终于懂了。

至于八九,我记得讲过苏联解体,多个东欧国家改制,共产国际岌岌可危。只有中国最棒,什么都没有发生。

Perestroika:我在大学上的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的seminar,老师用的global context并且摒弃了“权利斗争power struggle”作为基本假设的讲法,让我尽可能critically and impartially来思考这一段历史。

我们主要读了这几本书:

  1. Joel Andreas, The Rise of the Red Engineers
  2. Yang Rui, Spidereaters
  3. Han, Dongping, The Unknown Cultural Revolution 和一大堆paper

并且从text(writing is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st),cultural significance(宣传画里面的姿势,眼神等,以及他们的代表含义)等角度来进行了评判。

历史不能只是故事(narrative),更重要的是其中的social and cultural analysis和思考我们所认为理所当然的理念,social constructs是怎么在历史中形成的。

tgss2015:整个文革历史从来就没审视、反思过。教科书改不改影响不大想了解的人有很多渠道可以了解,不懂的人,未更改的教科书也不会有大的作用。改来改去,自己高兴就好。

恒久一心:对于不在意历史真相的人来说,教科书是否修改都没有什么区别,文科生照本宣科揣摩题意只为获得高分,理科生不学历史,而在意历史真相有质疑精神的人则不会轻信教科书会通过更多渠道了解过去。

Rainbow___ :@恒久一心 但是可惜的是,现在在意历史真相的人并不多(至少我上了那么多年的学,我周围的同学,有心人屈指可数),用心寻找并阅读相对客观真实的史书的中国人就更少,一是日常生活根本接触不到这类书(想找的话途径也有限制),二是大部分人都忙生活并不想抽空去读这些书。

所以对于历史,个人认为大多数中国人都是从历史教科书上获得的,但众所周知,教科书并不靠谱,这样下去,就会有很多人自以为的历史,其实并不靠谱,而真实的历史,也就这样被遗忘、被擦除、被修改了。

我的自恋时代:当一切行为也要为权力服务时,教育首当其冲。

文史课堂上的文革:“额外工作”

借来整洁的衣服以表达对这个夺走他们生活下去的最后一点理由的残酷世界的傅雷夫妇,在无月的夜晚沉浮于湖中的老舍,透过他们的遭遇,我第一次开始感受到这段历史的残酷和荒唐。

By Enlightenment

Enlightenment:文革从来都不会成为中考考点,再加上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中对它的介绍也只有轻描淡写的几页,按照常理,这种内容很有可能被扔在角落,并且在初三的复习中因毫无出场机会而被彻底遗忘。

但是当课堂进度到达到一课时,我们的老师专程腾出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为我们仔细梳理文革的始末。那节课她带了课本却从没有翻开过,完全按照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来讲解。在这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些被迫走向死亡的大家——借来整洁的衣服以表达对这个夺走他们生活下去的最后一点理由的残酷世界的傅雷夫妇,在无月的夜晚沉浮于湖中的老舍,透过他们的遭遇,我第一次开始感受到这段历史的残酷和荒唐。这种感觉透过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巴金的《小狗包弟》中的各个片段,更是得以深刻体会。

我还看到一段小视频中的青年们在红旗飘扬中高喊著“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接著又被提醒这些青年大部分只比你们年长数岁。

也许荒唐的岁月之所以荒唐,正式因为每个人无论是否愿意,都深刻参与在其中吧。然而眼见著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难以深刻了解这段历史。对它的教授则越来越成为历史教师在内心责任感驱使下才会去做的“额外工作”。

田树:已不记得当初怎么讲的。

但班里有历史老师提供的台版历史教科书,深深记得自己读到学潮那一章时的震撼。一些学生读了那套教科书并讨论,还有人企图把整套复印,不知道成功了没。

班主任(即历史老师)设立的书柜里还有野夫《身边的江湖》,(书柜里几乎一半的书是班主任的,还有同学们带来的各式各样的书),个人通过问奶奶一辈、看纪录片《大师》、读《夹边沟记事》、询问父母来了解文革与学潮。【是有人在努力了解的】

若认为大陆老师都一带而过闭口不提,大陆人都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这也是一种刻板象。

符号周:高中的时候文革也是作为一个专题讲的。 但高考的时候不作为考试范围…… 记得高一的时候正值非典爆发, 学校封校两周,我们住校生不能随便出校门。历史老师主动要求陪着我们,于是我们说老师给我们讲讲文革吧…… 老师讲了一下午,从吴晗写的《海瑞罢官》到林彪,再到审判四人帮,中间还穿插着对毛的分析。 最后推荐了几本书。

Bd:和其它一些中国近现代史一样,初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口径都差不多。因为考试(高中)会考不考,基本上不会作为重点讲。但是其它科目,例如语文,里面的一些作品/作者的背景和文革有关,可以稍微了解更多。

具体来讲,初中课堂上老师为了打发时间放了一个相关的纪录片,大家也没怎么看都在写作业。高中的时候因为选了理科,历史只学了三学期(分别是政治、经济、文化史),基本上也是照本宣科。

对于目前的修改,只希望最后不是真的如此。(然而为什么要“希望”呢?历史本来就不是官方编的教科书能够书写的。)

咱们的历史,已经从照妖镜变成了造妖镜。

By Rennechon

江川主人:现身说法。我们历史老师是文化大革命的亲历者,她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参加大串联的经历。

课下,她还给我们推荐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

自由风:我们的历史老师让我们自己找资料演话剧、演批斗,然后再总结与史实不一样的地方。这样挺好的,我现在印象还很深刻。

苏格拉底不说话:高中历史老师是文化大革命的亲历者,还曾被江青奖励过小红花。用了三四堂课讲文革,而且还放了《八九点钟的太阳》,慷慨激昂,鞭辟入里。

宽衣皇帝:当初历史课讲文革,老师让我们自发收集历史资料,汇集后选一个代表出来讲。虽然今天看讲的也不全面,但总比历史书上的要真实。

Luke_D:寥寥几句 考试不考 考试不讲。

无駄:历史老师讲了很多,可惜听的人不多。

BinBin:记得初中的时候,老师说中国的历史考试是含有政治性的历史,所以不好的内容都不在考点里……

卡库啦酱:我记得高中历史文化大革命是单独一章(比正常章内容单薄一些),但每次老师都会说这一节不是考点,课堂上我就简单讲一讲,有想要了解的可以课后了解~

KKelly:帝都10-13年高中历史课本,wg是有的,讲课是没有的老师会“大家都懂”状略过,【拨乱反正】好歹提了一嘴,以表对邓爷爷等新一代领导人的崇敬。

Rennechon:今天看到几个中学生接受采访,说新的教材改得好。我突然想通一件事。有些人(比如改写教材的,还有这几个中学生)对历史的评判标准只有好的、坏的、光荣的、有污点的……而没有准确和真实这两项。所以吧,我们认为这个教材改得不好,他们认为好,这两拨人看问题根本不在一个座标轴上,无法对话。咱们的历史,已经从照妖镜变成了造妖镜。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