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潮变了,“六四舞台”如何演下去?香港

风潮变了,“六四舞台”如何演下去?

“香港现在越来越乱,我们如何分辨真理?我们的良心在哪里?”突然,一位同学起来大喊:“香港独立,香港独立!”

生存者 谢志峰

大饥荒没饿死他,六四子弹没射死他,两次中风没杀死他,主持《城市论坛》,维园阿伯没咒死他。

六四纪念馆:广场遗物 内外受困

一边,涉建制背景的大厦法团把纪念馆告上法庭;另一边,年轻人开始质问:“知道这些就好像知道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很惨,但和我有什么关系?”

陈永政:六四争议反思──单一香港人认同不存在

这次争议中,“应否悼念六四”其实已非问题核心。真正的问题是,在多元身份认同冲突下,香港应如何回应处理。

滕彪专访:一个曾经的依法维权者,怎么看今日中国?

四年前的六四晚会,滕彪不顾国保警告,现身香港维园演说。一句“退无可退”,说的是香港,也预告了自己的人生——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和妻女即将流亡。

香港悼念六四:本土派青年不满什么?错看什么?

不论是为悼念六四而避忌本土议题,还是为彻底去中国化而舍弃悼念,都将“悼念六四”与“本土”二元对立。

自由世界的中国留学生们,怎样看六四?

27年前的今天,北京清晨一片血色,27年过去,我们距离「历史无感」还有多远?

一场“六四”悼念,四张不同的香港面孔

27年来头一次,六四纪念分化为四大团体四个场地。在对“六四与我”的不同诠释中,不同团体建构身份,也争夺群众。

读者来信:我怕他们毫无预感,在温暖中大难临头

我看到模糊间,所有人都在打擦边球的热闹,越来越多人质疑纪念六四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狂欢。

黄宇轩:一幅艺术作品所说明的六四香港意义

有关六四之于香港,我总认为一幅艺术创作说明的,有时还胜过千言万语……

最终,一个香港人脸孔的民主女神像

当年六四过后,一众香港艺术家曾塑造过一尊港版民主女神像。各种突围和妥协的结果,是维园竖立起一尊有着“香港人”面孔的民主女神像……

革命时刻,艺术已失效?香港艺术家对六四的12种记忆

“大家认为艺术在革命时刻已然失效,一度考虑放弃。最後⋯⋯出现更多革命和民主的符码。”

纪念六四 蔡英文和马英九这样说

不要让六四成为两岸之间永久的难言之隐。

李立峰:支联会、本土派不了解的维园六四晚会

六四晚会代表的身份和价值是什么?是本土派组织眼中的那些吗?是支联会的五大纲领?

郑司律:赋予六四本土意义之可能与必要

借着坚持六四真相推动民主,其实是主动对抗北京的历史观和社会观,正正与今日香港反干预、坚守自主的方向并行无悖。

袁玮熙:现场调查──六四各大集会,参与者本质无别

如果仔细分析受访者的参与动机和身份认同,可以见到六四集会已经与“本土政治”难以分割。

第三种六四想像,挣脱香港困局

香港必须把天安门事件的意义,放到“香港-世界-中国”长时段的三边政经转型中理解,思索香港能在前途上采取的立场与战斗位置。

安裕:人民不会忘记

死伤者国籍为何,谁来主持悼念,不喜者或恶之者大可不去与会。但暴力的受害者,是人类历史长河当中不应遭到遗忘的一群。

阿捷:“没必要再悼念六四”背后的功利思维

数年前开始倡议六四本土化,今年就有人开始想完全放弃悼念六四。这不禁令人思疑,六四之于本土派,到底有什么意义?

悼念六四应完结?五个年轻人这样说

昨日如梦,人们忘了吗?人们还相信吗?答案仍然在年轻人身上。

秦翰:打磨平常心 在黑洞擦出光

灾难本身不能把人拖入黑洞。信任、信念、信仰全面崩溃坍塌,堵死了洞口,生命才不再有一丝光。

不要维园大台的六四聚会:走过29年的自由文化音乐节

和维园大台不同,这里的聚会强调“自己干”,参与者不是诉诸仇恨与哀恸,而是在反思中对主动性、想像力与创造力的拓阔⋯⋯

在台湾纪念六四的人,是统派还是独派?

在台湾,许多人倡议向中国说“不”,纪念六四,就是一个最好的机会——吾尔开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