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四运动的历史叙事,比较常见的是两种版本。其中最为主流的版本,当然是把运动放在“民主vs威权”的框架下来理解。这一叙事中的“民主”,往往指的是自由主义意义上的民主。80年代,中共逐渐告别“阶级斗争”的传统话语,开始走一条重视经济发展的务实路线。市场化改革伴随着思想和言论领域的放松,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开始在大陆青年与知识分子中流行。随着知识分子对欧美自由主义民主制度的了解加深,自由民主价值的实现也成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期望所在。
然而令知识分子和学生们感到失望的是,80年代中共政治改革、政治自由化的进展远远滞后于市场化经济改革,而且几次出现倒退——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和1987年对以“放开民主选举”为主要诉求的一波高校学生运动的镇压,这次镇压直接导致了时任中共总书记的开明派领导人胡耀邦下台。在这一叙事中,这些受西方自由主义影响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们,逐渐累积的不满终于在1989年胡耀邦逝世后彻底爆发,他们走上街头,希望当局加速推进此前频频受阻的政治自由化进程,从而让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齐头并进。
而另一种讲述六四运动的叙事,则是将运动放在“社会主义vs资本主义”的框架下理解。这一叙事在公共舆论中的影响力虽然远远不及第一种,但在一些特定的左翼社群——比如中国大陆的一部分毛主义左翼、西方的一部分反斯大林主义左翼——中颇为流行。在这一叙事中,1980年代的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将中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带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变革过程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贫富差距的急速扩大,也造成了大量腐败问题,降低了城市人口的生活水平。和“民主vs威权”叙事不同,“社会主义vs资本主义”的叙事认为学生、工人、市民不满的真正原因是市场化改革所造成的一系列经济乱象,这些不满聚焦为对腐败官员的愤怒。
在这一叙事看来,六四运动是一场由经济诉求引发的反市场化改革、反资本主义运动。它的核心诉求并不是民主,而是反对市场化改革和资本主义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反腐败”、“反官倒”、“控制通货膨胀”的口号的确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游行和集会中随处可见,也是学生代表和政府官员对话时提出的核心诉求;学生、工人、市民只是希望当局解决腐败、官倒(官员利用政治权力在市场中倒买倒卖)、贫富差距扩大、通货膨胀失控的问题,这一希望并不意味着参与运动的人们都支持以“民主”为核心的政治改革。这一叙事背后隐含的一层预设是,既然运动抗议的对象是邓小平时代经济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乱象,那么运动参与者的愤怒中也必然带有对于经济改革之前的那个时代——毛泽东时代——的些许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