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徐賁:從「列寧神話」到「列寧笑話」,看紅色教育如何戕害心智 真正重要的問題不是「列寧是不是蘑菇」,而是:一旦專制社會開放起來,對習慣於思想統治和灌輸的民眾來說,開放社會中的那種自由媒體究竟有多大的意義和作用?
評論|宋永毅:「這是我們共同的事業」——追憶馬若德教授的視野與胸襟 我們為他訂的生日蛋糕上,風趣地寫上了「Long Live Chairman Mac! (馬主席萬歲)」的題詞。馬若德教授笑着自嘲說:「我在哈佛擔任了幾十年的系主任,Chairman倒也可以譯成『主任』。說到長壽,我現在就已經比毛主席長壽了……」
評論|趙瀾標:貿易糾紛背後的戰略衝突——美國朝野重新審視中美關係 貿易糾紛所導致的中美關係降温和對統一戰線戰略的研究,促成了美國學者們集體對中國戰略的再考量。學界達成的共識是:中國企圖改變世界對中國故事的敘述模式的同時,不僅傷害到了美國社會,也觸及了美國的核心利益和價值觀。
評論|《流浪地球》評分攻防戰:「彌賽亞情結」與另類民主實踐? 回顧整個事件,只能說網友在太多的問題上有強烈的表達訴求,而中國大陸的輿論和政治環境沒有給他們表達的空間。最終,一部電影和一個網站承載了原本不應該由他們承載的任務。
評論|法意外交風波:歐洲生病了,民粹主義有藥嗎? 這場風波與即將於五月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密切相關。意大利反建制政黨既迫切需要在選前的關鍵時刻提升支持率,又希望建立新的政治同盟,以積蓄改變歐洲前進方向的力量。
評論|劉冉:在污泥中描繪星空——作為科幻迷和國際主義者,我為何喜歡《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也許不是橫空出世的里程碑,而是倒映在一地污泥中的星空:它幾乎必然會被踩踏和扭曲,但畢竟為生活在沉重現實中的我們,展現了另一個維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