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施靜菲:什麼樣的故宮南院,可以定位台灣在亞洲、國際藝術文化中的角色? 我們千萬別狹隘地以為只有收藏與展示台灣文物的博物館才能說是代表台灣。在博物館中展現台灣如何收藏、研究、展示與詮釋這些保存在台灣的文物典藏,或者是更能代表台灣的方式。
評論|方可成:你絕望,他們就贏了——對《全面審查時代》一文的回應 方可成:我期待,人們在讀完端傳媒的這篇極有價值的記錄之後,不是陷入絕望、放棄行動,而是在認清世界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這個世界,更有勇氣地行動起來。
評論|吳強:亞洲富豪也抓狂——從劉強東案看中國社會的倫理危機 劉強東以及他身後的中國企業家、中國公司乃至整個中國模式,都面臨着小說《白鯨》中與亞哈船長在大洋中相似的倫理困境——在某種虛假儀式中,動員所有人瘋狂攫取,缺乏節制。
評論|王曉東:颳起外交風波的沙特女性,與黑紗下的緩慢變革 前段時間沙特解放女性權益的改革步伐邁得太大,遭保守勢力觸底反彈。加拿大指責沙特後,沙特隨即強硬應對,恐怕也是為了將國內矛盾轉化為外交糾紛,以減輕王室和政府的壓力。
評論|宋承恩:你的國民是我的國民——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的表相與實質 若將問題提升到國際法的層次來看,中國單方主張將台灣人「國民化」,其實有違法的疑慮,至少也是中國逐步侵蝕另一個國際主體的案例,增添國際秩序的不安定因素。
評論|徐子軒:從國際網路規則的缺位,看比關稅戰更重要的,美歐中數位混戰(下) 從WTO多哈回合談判觸礁以來,迄今全球難再有建立貿易規則的共識,但隨着數位貿易成為貿易流量的主力,各國的政策議程都不能缺少它,約束行為的規則更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