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杳三:新手見高手,雙普會面下的美俄關係 只要普京能與特朗普找到共同利益,進行交易,什麼尊重國家主權的國際法,對兩人亦不足掛齒。問題是,此等美俄關係微妙的轉變,還須看特朗普的連任工程是否能繼續迷惑人心。
評論|中國之聲:在社交媒體時代複製美國之音 野心為何難實現? 在經歷了更多元的媒體薰陶、對專業素養要求更高、而且正在經歷媒體迭代轉型的西方觀/聽眾那裏,「中國之聲」就算資金再充裕,也很可能栽一個尷尬的大跟頭。
評論|傅景華:AI面前,是否人人平等? 平心而論,以收集大型數據配合自動處理系統為手段,把人進行社會分類為目的,再向各類型民眾施以不同待遇,這些都並非中國首創。那麼,要如何走出所謂是否「妖魔化」的討論?
評論|入江昭:讀《中國人與美國人》——美中關係一段被忽視的「共有的歷史」 共有的歷史不存在互斥性或排他性,那種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永不改變的文化傳統,不論經歷多少跨文化聯繫依舊保持其完整性的論調,有時反而扼殺了國際關係研究的發展。
評論|丁學良:記憶掙扎之中的一部證言——辨讀李振盛《紅色新聞兵》 近年來,關於文革的集體記憶在中國內地被一步步沖洗淡化,那幾本正規歷史教科書中的「十年浩劫」也變成了委婉的提法「艱辛探索」。在這場有關記憶的苦痛掙扎之中,李振盛的攝影作品為時代留下了一部有形有色的證言。
評論|足球潰敗移民背鍋?中國式的歐洲錯位想像 德國隊從世界杯慘敗出局後,歸咎於移民球員的種族主義話語、及其背後一整套建立在謊言、恐懼和推卸責任之上的論述,卻在隔岸觀火的中文世界裏再一次被當作主流話語來傳播和引用。
評論|詹正德評《燃燒烈愛》:世界深不可測的謎題從何而來? 韓國城鄉落差來於二戰後地緣政治演變,同代成長的青年人縱有貧富差距,但內心都充滿對現實的憤怒、荒蕪、憎恨與迷惘,命運糾纏無解,終將化為團團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