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性別
The 1975大馬演唱會LGBTQ爭議,是勇敢或不負責任?|Whatsnew
本地社運人士批評其行為沒有考慮馬來西亞本地LGBTQ群體的切實處境,也有網民認為最終最應被批評、責罵的是政府和權力。
為什麼難以說出口?十多年後,她要為16歲的自己走上性平申訴
她們受困於老師對她們的好與教導,直到最後才能清楚區分,加害者可以是一名好老師,但同時不應該侵犯學生。
中國遊戲陪玩行業:脆弱的人際紐帶,情感需求、孤獨與曖昧的窗口
或許從一開始,遊戲陪玩就不全然關乎於遊戲本身。
接受完整性平教育的一代:台灣大學生怎樣應對性騷擾?
「讓心中化膿腐爛的傷口重見天日,相信終有一天,它會留疤,它會痊癒。」
性平之夏:台灣反性騷擾30年後,為何學生又站了出來?
這應該是台灣性平法實施19年來,各個大學最忙碌也最具挑戰的一個暑假。
評論|
醉酒的性別:輪姦、Metoo和旁觀者的選擇
我選擇寫下這篇文章,嘗試展現出另一種觀看和態度。
我所親歷的曼谷驕傲遊行,果真是性少數群體的高光時刻嗎?
「亞洲最LGBTQ+友好的國家」,可能不過粉紅經濟帶來的假象。
陳美華:台灣MeToo為什麼遲到?異性戀常規下的女性日常
「吃豆腐」的主詞是男人、動詞也是男人,豆腐/女人做為客體、受詞,還能談論主體性嗎?
「拗直治療」在香港:誰造就了同志基督徒的罪與苦?
「說改變性傾向是自願的,但為什麼他們會想改變自己的性傾向呢?」
彭仁郁:台版MeToo浪起後,我們如何跟上浪,可以一起走多遠?
性暴力不會因為這波MeToo運動而終結,但這是社會集體共同覺醒、深入了解性暴力複雜性的機會。
俄國記者車臣遇襲,她曾堅持報導當地LGBT集中營|Whatsnew
「我們永遠害怕想象的東西勝過害怕現實,其實當你被襲擊的時候,你根本來不及害怕。」
上海酷兒夜生活的迷幻影像
他們正在逃離一個不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環境。
1
...
14
15
16
...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