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性別
上海酷兒夜生活的迷幻影像
他們正在逃離一個不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環境。
台灣職場性騷擾:說出「我們不要這樣算了好不好」之前,你需要的底氣
如何在這波浪潮中,正視當事人的經驗,重新盤點制度的缺點與完善度,是這波浪潮中應該推進的重要工作。
陳宗元:在台灣,性騷擾及性侵害的困境是什麼,司法如何避免二次傷害?
在現實中,各單位在處理相關事件時,多為遮家醜而以各種方式勉強、勸服被害人息事寧人,導致被害人反而被體制所傷害。
書評:科學與知識生產,在認知月經上有什麼偏見?
在生育權利和生育正義尤為重要的今天,我們需要開始反思這些偏見。
評論|
從中國「老民運」到中國新一代行動者,八九後兩種政治觀與行動觀的迭代
孤膽英雄的時代逐漸落幕,每個人都需要成為自己的英雄的時代,已經開啓。
MeToo巨浪中,范雲贏得性騷官司:「性平是台灣未完成的進步運動」
「如果連我這種懂性騷擾法律定義的人去告,都告不贏,那這制度不是有問題嗎?」
她們剃了寸頭:「我有不美的自由」
脫美役的重點在於脱「役」。
台灣的MeToo時刻:說出自己的故事後,他們經歷了什麼?
在說出口後,他們經歷了什麼?真的因此感到放鬆了嗎?
評論|
地鐵偷拍「疑雲」背後的兩種憤怒:女性憤怒的失效,與男性憤怒的累積爆發?
這當然不是說女性有義務回應和安撫男性的被剝奪感,但女性需要感知女權運動的處境和面臨挑戰的細微變化。
評論|
林愚波:面對性侵指控, 公衆應該 「疑罪從無」嗎?輿論能保持中立嗎?
我提倡,面對性侵事件,相比起「疑罪從無」, 我們應「預設發聲者可信」。
【書摘】在台灣,女性經驗如何進入法律法規,並在實踐中發展?
社會上對於女性性別角色之定位與刻板印象,一再體現於實務運作及政策制定之中 。
MeToo六年:在歐美,這場運動面臨反彈與質疑
其中一種反彈,就是挪用MeToo運動中的語言,將男性定義為弱勢群體,甚至是受害者。
1
...
15
16
17
...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