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2024】《芭比》與《可憐的東西》誰是女性爽片?|華語影評人駐場聯評

主動將性別議題帶入一部電影,是女性創作者們最艱險的路徑。這些作品是獲得認可還是引起爭議,都反映了真實的立場和溫度。
《墜落真相》、《可憐的東西》、《芭比》 及《花月殺手》劇照。
美國 女性與女權 影視 風物

【編者按】過去一年世界可曾平靜?過去一年的銀幕世界又特別精彩嗎?電影總是大眾的白日夢,如何解讀過去一年的現實,真實,與夢境?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將於3月10日(東八區3月11日上午)在加州洛杉磯杜比劇院舉行,也是藉著這份世界關注的提名名單,盤點過去一年重要電影的時機。

我們為此邀請了香港、中國大陸、台灣、澳門、居英、法、美各地的十六位華語影評人,作為端傳媒文化版的「駐場影評人」。首先是「聊『透』奧斯卡」部分,影評人們將從時下重要議題入手,解說過去一年銀幕世界與奧斯卡入圍熱門作品,這類似一場紙上對談,同一電影不同的觀點呈現才最有趣。

此外在「賭局」部分,駐場影評人也對「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四大獎項投票,得出一個華語視界下的投票結果,比較我們的賭盤預測與奧斯卡賠率或會有饒有趣味的發現;同時,影評人們還在回顧過去一年電影的同時,為我們組合、推介不同情境下的最佳觀影配方。

投票和頒獎前,先來「聊『透』奧斯卡」。我們選擇的核心議題是:戰爭與時代、女性/性別、取消文化、技術vs我們,分為四篇文章刊出,每篇四位作者執筆。今日是第二篇,討論在2023年備受矚目的女性電影/創作者和性別議題,執筆者是影評人王詩淼(北京)、賈選凝(旅台)、Bruce Lai(居英)、Peeko(澳門)。

Part A 這個時代迫切需要女性創作者,而不是她們在趨附這個時代

影評人 / 王詩淼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電影與媒介研究碩士。媒體從業者,媒體深焦 DeepFocus 現任負責人;影視經紀人,太空尼克(杭州)娛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製片人。

2023年我最喜愛的電影是《芭比》(Barbie)和《墜樓死亡的剖析》(Anatomy of a Fall)。前者登頂全球票房榜首,後者斬獲戛納金棕櫚,無論它們在今屆奧斯卡結果如何,也都已被載入全球電影的年度榜單。

目前的性別論戰裏,女性的自洽是最不易的。相信女性個體經驗的價值,敢於把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作為參與公共表達的角度,不懷疑自己作為女性的判斷,不害怕「挑起性別對立」「享受女性紅利」之類的嘲諷挖空,這些都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能量。

兩者都由女性執導完成,Greta Gerwig和Justine Triet,沒能同時出現在最佳導演提名名單,雖不意外又令人遺憾。迄今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還沒出現過女性佔兩席的情況。

儘管兩部的市場定位和影像視聽全然不同,但從最普世價值來講,都在鼓勵女性「做自己」,堅定「自己的生活和處事方式」。《墜樓》裏Sandra必須一輪輪捍衛自己的立場,在司法機構嚴格的審理下,她的私人家庭生活被拆解於公眾注目之下,甚至被惡意誤讀。面對眾人的質疑、兒子的敏感察覺,Sandra展現出的強大自我令人敬佩。而她的處境可以是每個女性的處境,職業志向和家庭生活都在向她索取,親密關係中動態的權力平衡往往也更需要女性維持。一旦女人複雜的個人經驗進入公共敘事,她基本不可能是無辜的。

我覺得在目前的性別論戰裏,女性的自洽是最不易的。相信女性個體經驗的價值,敢於把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作為參與公共表達的角度,不懷疑自己作為女性的判斷,不害怕「挑起性別對立」「享受女性紅利」之類的嘲諷挖空,這些都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能量。

從這個層面去思考,構思和生產出《芭比》是多艱辛的事情。演員Margot Robbie是《芭比》的製片人,她找到Gerwig擔任導演,一起去促成《芭比》從劇本走到大銀幕。她們到底是在舉起女性主義的旗幟,還是在資本裹挾下對性別議題隔靴搔癢?每個人的答案都將反映對當下性別政治的各自立場。但我相信,下定決心要運用「父權制」做電影裏最大的反派時,她們是跟自己的女性身份忠誠地保持一致的。

《芭比》劇照。圖:網上圖片
《芭比》劇照。圖:網上圖片

因為主動將性別議題帶入一部電影,是女性創作者們為自己選的最艱險的路徑。內地春節檔影片《熱辣滾燙》也一樣,賈玲讓人敬佩在於,她要承受的壓力不僅是完成瘦身和拍好電影,還有她充分知曉自己將涉險進入性別輿論場。但做之前,她肯定也想好了,再難,賈玲和她創造的樂瑩都要做自己。

她們到底是在舉起女性主義的旗幟,還是在資本裹挾下對性別議題隔靴搔癢?每個人的答案都將反映對當下性別政治的各自立場。

Gerwig在美國獨立電影的呢喃核運動(Mumblecore)中成長起來(註:Mumblecore 為2000年後美國獨立電影的其中一個流派,表演力求自然,有時即興,重對白多於劇情,主力描述年輕人的感情生活狀態),從演員華麗變身為更全能的創作者,她是歷史上唯一一位前三部電影長片都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導演!近日Gerwig還被《時代週刊》評選為年度女性,採訪中她回應《芭比》沒有導演和女主提名的事實:「我當然希望Margot能獲此殊榮。但我很高興我們能一起出席。」

她還指出,這部影片在奧斯卡也獲得了很多贊譽。「一位朋友的媽媽對我說:『我真不敢相信你沒有獲得提名。』我說,『但我得到了,我獲得了奧斯卡提名。』(註:意指最佳改編劇本提名)她說,『哦,那對你來說太好了!』我說:『我知道!』」。

真的是雲淡風輕又頗具風範的答案。我們可以說奧斯卡依舊偏愛嚴肅影像,也可以說學院仍然有股頑固的守舊勢力。但那又怎樣呢?Gerwig還是能跟Robbie一起為共同完成的作品慶祝,我們也還有機會給《芭比》鼓掌。再回想起電影院裏看到這部影片時的情景,不斷把它帶入公共討論的領域,在反覆談論《芭比》的過程中,讓自己、讓更多個體能夠收穫「做自己」的勇氣。

榮譽獎項爭鋒之下,我的解讀會是,這個時代迫切需要女性創作者,而不是她們在趨附這個時代。今年5月的戛納,Gerwig將會是主競賽的評委會主席。奧斯卡和戛納,這兩大世界電影的明星盛事,在相互輸送最具辨識度的創作者。當這些具有創造性的女性電影人的聲音擁有愈發廣闊的傳播度,所有舞台和渠道都將邀請她們惠顧。會有那麼一天,奧斯卡的導演獎,女性將佔兩席,甚至更多。

會有的,對吧?

Part B 女性的覺醒或說「人」的覺醒,一場艱難苦旅

影評人 / 賈選凝

從北京移動到香港又旅居台北。參與電影教育、評審及策展。曾任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平遙國際電影展「迷影選擇榮譽」、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評審。

而今年五位競逐影后的演員,背後作品也讓我們看到了五種不同維度的女性面貌:《可憐的東西》是自我覺醒的女性;《墜落真相》是面對婚姻真相的女性;《泳不放棄》是無畏不屈的女性;《花月殺手》是猶如大地之母的女性;《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則是選擇愛情、成就伴侶的女性。

《墜落真相》劇照。
《墜落真相》劇照。

其中《墜落真相》的惠勒,收放自如的演出令其在角逐中頗有競爭力。這部片獲奧斯卡5項提名,之前已在歐洲拿下不少大獎。其敘事一氣呵成,又有對犯罪題材極具女性主義色彩的創新,是去年最具深度的影片之一。

《墜落真相》中的真相,是女人足夠強大、理智、冷靜不內耗,就是一種罪,會被視為自私冷酷,還要用難堪的方式自證清白。

讓男性承擔家庭育兒分工的性別轉換,能否徹底解決女性在婚姻中的困境?該片的洞察是否定的,女人再優秀,也無法替男人消化其失敗、懦弱和尊嚴受損。桑德拉惠勒飾演的女主角用碎片時間高效工作,寫完好幾本小說,而老公瞻前顧後能力不行,還怪妻子拖累了自己。《墜落真相》中的真相,是女人足夠強大、理智、冷靜不內耗,就是一種罪,會被視為自私冷酷,還要用難堪的方式自證清白。

葛萊史東在《花月殺手》中的表演毫無問題,但角色在片中可發揮空間實在有限,所以她成為影后熱門人選並拿下美國演員工會獎的最佳女主角,反讓人覺得說服力不夠。《大師風華:真愛樂章》雖然入圍7獎,但主要獎項上注定都是陪跑,女主角凱莉墨里根的表演無功無過、中規中矩,奪得影后的機率幾乎為零。

《泳不放棄》較有競爭力的是最佳女配角而非影后,不過這部運動題材傳記片相當勵志。「六十而已」的真人故事不但能打破女性的年齡迷思,那種不屈不撓不接受失敗、不斷挑戰個人極限直到成功的強悍勇氣也很鼓舞人心。即使對游泳缺乏興趣,把它當成女性勵志片,也會覺得可看性很強。

而當我們看到片中班寧飾演的女主角對年少時被教練性侵依然自責:「我明明那麼堅強,為什麼我當時不用力一點反抗?」只會由衷唏噓:一個女性明明已經那麼強大,居然還要獨自面對那麼多無助的時刻與結構的困境。

最佳影片入圍作中,《之前的我們》(也譯作《從前的我們》)是女性創作者來探討移民議題,已拿下美國導演工會獎「首部劇情片最佳導演」。而思考性別議題的《芭比》、《可憐的東西》和《墜落真相》,三部有兩部出自女導演之手。

《可憐的東西》劇照。
《可憐的東西》劇照。

女性議題與女性導演作品之所以會在今年奧斯卡佔據相當比重,其實和過去一年的時代氛圍及歐洲影展對具有女性主義色彩的作品之嘉許,密不可分。《墜落真相》和《可憐的東西》分別在坎城和威尼斯影展獲最高榮譽,雖然兩大影展調性截然不同,但去年給予大獎的作品,都鮮明而鋒利地討論了女性的處境。

《芭比》避談「性」,是讓女性舒適的「爽片」;《可憐的東西》大談「性」,則讓不少女性觀眾感到被冒犯和「男性凝視」。

《芭比》和《可憐的東西》可以對照來看,雖然前者是美式商業片,後者則符合「為嚴肅藝術服務」的影展口味,但兩部都用相當通俗淺白的方式講了同一種類型童話:女性透過探索世界,自我意識覺醒,完成自我賦權。芭比是童話的粉紅色版本,Bella則是暗黑哥特版;前者溫和說教,後者激進粗暴。兩者一樣單刀直入也一樣各有缺陷,但都傳達了明確態度,意欲引發觀眾思考。

《芭比》的態度是讓全人類都體認到性別問題。作為去年全球票房冠軍,它用所有人都聽得懂也相對能接受的方式,諷刺了男性說教、「普信男」和父權制的隱蔽,苦口婆心傳遞訊息之餘,又小心翼翼不去加劇性別紛爭。而《可憐的東西》的態度則是毫不留情地批判全體人類——不只男性,也包括女性參與其中的社會文明。

《芭比》避談「性」,是讓女性舒適的「爽片」;《可憐的東西》大談「性」,則讓不少女性觀眾感到被冒犯和「男性凝視」。但兩部作品的底層邏輯其實沒有差別:女性的覺醒或說「人」的覺醒,從來都是一場艱難苦旅。

奧本海默的妻子和情人都是功能性人物,似乎只是為了一體兩面展現科學家的內在矛盾而存在。

除了具有明確女性主義色彩的作品,其他頒獎季大熱門中,女性面貌又是怎樣的?女性究竟是性格模糊的背景板,還是有自己的清晰位置?

奧本海默的妻子和情人都是功能性人物,似乎只是為了一體兩面展現科學家的內在矛盾而存在。反而入圍最佳男主角的男性傳記片《魯斯汀》,至少關注到了女性應有的歷史位置。雖然片中華盛頓大遊行由男性發起並主導,但也藉女性(Dr. Hedgeman)之口質疑:為何女性在遊行中只能亮相但不能發言?《滯留生》也不以女性議題為主軸,但地位邊緣弱勢的非裔女性廚師長在片中有光彩照人的人物弧光,也因此拿下了美國演員工會獎和金球獎最佳女配角。

《之前的我們》劇照。
《之前的我們》劇照。

Part C 「女性」與「平等」的距離

影評人 / Bruce Lai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電影研究博士,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及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成員。文章見於《明報》、《時代論壇》及《關鍵評論網》

《從前的我們》借愛情講移民,是南韓女性追尋自我發展的故事。女主角給自己改名Nora,借易卜生名著《玩偶之家》表示出走自立的決心。她一度跟青梅竹馬的「前度」Hae Sung重新聯絡,難得「再見如故」但並沒發展成長途戀情。多年後Hae Sung終於來美,已婚的Nora答應相見但其實是為了好好告別。她跟丈夫說Hae Sung不是「前度」,最後流下的仍是分手的眼淚。

這個分手拖了二十四年,其實是她跟祖國南韓的告別。「男主角」Hae Sung的描寫很單薄,他做什麼職業、剛分手的女友是什麼人都不重要,這位Nora口中「很韓國的韓國人」,一個營營役役的打工仔,父權集體主義社會之一員,只是代表Nora要離開的祖國。他是一段回憶的載體,代表了Nora心中殘餘但必須割捨的部分。當Nora聽到對方想自己返回南韓相聚,便毅然中止聯絡,捨韓留美,因美國才是可以讓有意志和才能的女性發揮的地方。Nora跟Hae Sung告別後的眼淚,其實是她跟南韓告別的情感。

《芭比》和《可憐的東西》都在故事中對付了父權,邁向兩性間更平等的關係,但其投射出來的社會願景,卻距離「平等」仍有一段距離。Bella最後承繼了創造者「父親」的家業而成為主人,卻把第二個少女改造人Felicity當作僕人。社會結構沒有改變,只是權力的寶座上換了人。

雖然片中提及Bella在妓院工作時期參加社會主義活動,但那是個反諷的笑話:「我們是自己的生產手段 (We are our own means of production)!」。她看自己是無產階級還是資產階級?無產者是那些只能靠自身勞動力養活自己的人,缺乏由資產階級壟斷的生產手段。結局顯出Bella真的不是社會主義者或無產階級,改造人技術就是她的生產手段。

這種多元和包容反過來看,仍是「大一統」,就是要擴展市場份額,讓「多元」的孩子(的家長)都購買芭比產品。

《芭比》在結局中成為真人要做的一件事,是接受婦科檢查,意味著性器官(和性)是玩具與真人的重要分別。女主角也改了Barbara Handler這個名字,不再叫芭比。若非這個結局,此片作為超級玩具品牌大型宣傳片的性質只會更加強烈。

芭比作為一個鞏固父權的、不自然的女性形象被批評了這麼多年,玩具公司要藉這齣電影讓觀眾知道他們有這麼多元化的產品,可以讓不同背景與身體狀況的女孩都有自己的投射對象。但這種多元和包容反過來看,仍是「大一統」,就是要擴展市場份額,讓「多元」的孩子(的家長)都購買芭比產品。

除少數例外,絕大部份這些女性玩偶都是叫「芭比」,抺除了獨特性。就是被孩子加工而成的「怪異芭比」,也成為了生產商Mattel的新產品。所謂「差異」或「多元」只是抽象的類別,仍離不開大企業控制的邏輯。

《大師級愛情》劇照。
《大師級愛情》劇照。

《奧本海默》和《大師級愛情》兩齣傳記片是典型「男人戲」,妻子都被描寫成(花心)男人背後的女人,為其才華與事業忍耐。Emily Blunt和Florence Pugh兩位女星在三小時篇幅中都只是陪襯,也被描寫為主角人生中的配角。Florence Pugh飾演共產黨員Jean Tatlock,但導演對她的政治理念和行動沒什麼興趣,只是把她寫成奧本海默的情婦,鏡頭強調的是她裸露的戲份,最後不管是自殺還是被謀殺,都是被動的受害者。而歷史中的Jean Tatlock短短29年的人生十分豐富,其實值得為她拍一齣傳奇電影。

《大師級愛情》兩位主角戲份比較平衡,指揮家Leonard Bernstein隱藏同志身份並跟異性結婚,但婚後繼續同性情慾關係。妻子知情,試過對抗,但最後還是在一起。導演讓飾演妻子的Carey Mulligan有出色的發揮,讓觀眾投入她的情感和經歷。雖然她看來處於比較被動的位置,但是電影真正的主角。

《滯留生》是一齣特別的聖誕電影,為那些無法跟家人慶祝聖誕節的人而設。三個沒有家庭關係的角色因各自理由留在寄宿學校中過節,組成一個另類的「Holy Family」。電影主線是師生關係,當教師的最後成為了學生缺乏的Father figure。在學校管理膳食的黑人母親Mary也留下來,剛失去了打仗身亡的愛子,顯然是聖母瑪莉亞的聖殤比喻。這齣戲是較少人談論的溫馨小品,正是為那些在普天同慶的日子倍感孤單的人而設。Mary雖是配角,但對電影的完整性而言卻無可或缺。

Part D 性別規範下,男女同樣成為了受害者

影評人 / Peeko

澳門影像工作者。與幾位澳門影迷經營影評IG:影評車仔麵。

本屆入圍作中,有幾部電影不約而同地沒有遵從過去奧斯卡得獎作品那種明顯的傳統性別規範框架——男性強悍進取具領導力、而女性溫柔弱熱擔任照顧;而是寫出了剛強自信的女性與脆弱無助的男性,也有多部在主題上強調了女性的自主。這種難得的性別刻劃,能在老白男主導的奧斯卡遊戲中佔上一半比例,也算是歷史的一點點進步?

這種難得的性別刻劃,能在老白男主導的奧斯卡遊戲中佔上一半比例,也算是歷史的一點點進步?

韓裔加拿大導演Celine Song在電影裏展現了一位獨立的亞裔女性,在鄉愁、理想與愛情之間努力掙扎,以愛情牽引出移民的身份認同困惑,在異鄉立足要面對的現實與情感的矛盾。兩位男性角色也不再是大眾媒體下總是自信果敢的韓國/美國男子形象,而是敏感壓抑,不約而同在女主角面前表現遲疑與自卑,這讓觀眾更能同理三人在關係中的無奈與妥協,也讓愛情故事不流入老套結局。

不過現實世界卻未必能包容這樣的女性,很多評論說Nora自私,不夠忠誠,是為了居留權而不顧一切的利益女人。女人一旦展現對生活的野心,就容易遭受嚴格的道德審判?同樣因具有野心而遭指控懷疑的,還有《墮下的對證》中的Sandra。當一個女人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向並付諸行動,要面對的原來還不只親密關係中的阻力,還有社會的性別規範和想像。人類Gloria喚醒芭比們的台詞:「妳永遠不能變老、永遠不能失戀、永遠不能炫耀、永遠不能自私、永遠不能消沉、不能失敗、不能膽怯。還有,永遠不能叛逆。」那不正是Sandra的經驗嗎?導演Justine Triet以綿密細緻的劇本,精巧的視聽語言,把這段說教以影像呈現,加上Sandra Huller的獨特氣質與精堪演技,打造出本屆奧斯卡入圍名單中最有血肉的女性角色。

僅透過聲音抗議、家庭爭吵錄音片段,我們也看見了一個脆弱而歇斯底里的男人。當一個男人不符合大眾男性規範,所有人都拒絕承認他也有軟弱無助的時候,剝奪他軟弱的權利。

更有趣的是,這段芭比說教也適用於本片男主角。導演旁側寫出了一個無法完成男性規範期待的痛苦男人,全片上半部男主角從未現身,僅透過聲音抗議、家庭爭吵錄音片段,我們也看見了一個脆弱而歇斯底里的男人。當一個男人不符合大眾男性規範,所有人都拒絕承認他也有軟弱無助的時候,剝奪他軟弱的權利,在這些性別規範下,男女同樣成為了受害者。

《花月殺手》劇照。
《花月殺手》劇照。

最後我想談談不是女性導演拍攝的《花月殺手》,在傳統以剛陽男性為名的西部黑幫片類型中展現了嶄新的性別刻劃。我特別喜歡Lily Gladstone演繹的印第安女性Mollie(電影中幾位印第安女性都甚有性格),沉隱自信的表演下帶出一位少數族裔女性的堅毅,馬田史高西斯在描寫這位處於弱勢與被欺騙的女性角色時,仍然讓她保有意志上的反抗。

從她隻身走到總統府言說眾多親人被殺害,面對丈夫的背叛等等,她直至最後也從未在任何人前面崩潰,而她眼神中的力量未曾消減。遺憾的是影片主角並不是她,但她還是本屆最深刻的女角之一。而由里安納度飾演的白人男主Ernest,描寫同樣精彩,那種軟弱、搖擺不定、沒有自己的性格,配搭里安納度這種偶像明星來演真是巧妙,馬田也間接揶揄了自以為掌握了一切的白人男性。

奧斯卡原來已經來到第96屆,在近百年歷史上,它所代表、所輸出的性別文化符號,影響了多少人在真實世界裏對性別刻板的建構。而當我看到評論界還在把《奧本海默》推舉成最佳電影首選時,真為裏面仍沾沾自喜的男性感到尷尬,也為那些只能是男性慾望陪襯品的女性感到悲傷。

讀者評論 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之前的我们就是past lives吧?要不是知道入选名单,不熟悉港台译名很难想到,即使提了一个译名从前的我们。

  2. 本屆所有相關性別議題的電影都看完了,最最最喜歡的一部還是Poor Things!
    9.5/10: What an extraordinary, artificial, and contorted world…Serving as a Fem-Phil film, it adeptly visualizes and dramatizes ideas ranging from Mary Wollstonecraft to Michel Foucault…This sex comedy strays from themes of degradation, horror, and sadness, instead embracing empathy and hopefulness regarding the potential of a life lived a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