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有實權,但他把握住話語權,在議會內總算是多一把聲音。後來其他議員不甘,開始加入「戰場」,吵來吵去。火花擦起,傳媒開始報導,議題就衝出了議會外——温和的手法,並非全然無用。
「大概是『鯰魚效應』啦,」區錦新回談過去得失,說民主派像條躍進沙丁魚群的鯰魚,讓建制緊張沸騰。他覺得,即便整個議會的設立「很花瓶」,但是能在議會發聲、指出問題,對澳門來說是一個進步。「在當時我們是覺得有用的,」一向語速極快的他頓了一下,誠懇地說,「到今日我都是覺得有用的。」
刺眼的新星,如履薄冰
不過,像吳國昌說的制度抗爭,連他直言不諱,在進入議會的第二年,就「差不多用盡了」。「你再進一步改規則就要多數人同意,你怎樣爭取議會中多數人同意?」他知道此路已經行不通,也沒有破局策略。於是,曾經的民主標桿褪成老派的象徵,政治感召已經做不太到。直至,一張新面孔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