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過去兩年的社會經歷,令香港語境裏「年輕人」一詞有了更新的意涵,運動中常見的「絲打」、「巴打」雖非新字,但與此前「毒男」、「港女」相比,另有新鮮時代風貌。學者游靜的這篇文章,研究早期香港電影中「飛」仔、「飛」女形象之起源。粵字「飛」,嘗為「保守勢力評價反叛青年」的形容詞。文中所論,或作今日端倪二三?謹刊此文,為理解現世提供一處歷史線索及對照。
自中國新文化運動反封建腐化、提倡「現代」情感自由、主張獨立自強,青年成爲革命與社會創新的代言人。香港五十年代左派電影企圖挪用及重新詮釋五四,電影中的年輕人常常是善良、正義、進步的載體,電影的核心關注是要擺脫舊社會,如改編自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家》(1953,吳回)、《春》(1953,李晨風)、《秋》(1954,秦劍)、改編自曹禺的《雷雨》 (1954,吳回)、改編自巴金的《寒夜》(1955,李晨風)等。
這些以代際衝突爲戲劇焦點的電影,或批成人及老年社會的功利麻木,讓新一代難以存活,或評封建守舊勢力為社會進步的窒礙;男女青年成了投射希望與欲望、社會改良動力的化身。

五十年代:「飛」女即希望
「飛」,作爲保守勢力評價反叛青年放縱不羈的形容詞,在香港電影中最早出現,應該是在秦劍導演的《家家戶戶》(1954)中。《家家戶戶》是「新聯影業」自1952年成立後的第四部作品;新聯當時聚集了一批左翼精英影人,專拍粵語片。新聯的創辦人之一導演盧敦回顧,1948-1952年間,南來文人在香港推動「新民主主義思想啟蒙運動」,「傾向進步」,「給香港影壇很重大的影響,反對外來殖民地意識」。這運動包括奉行「四不主張」:「不請客、不送禮、不狂飲、不賭錢」;「生活運動公約」:不應酬、不做不正當娛樂、不拍無聊有毒素的電影、不做反人民的工作、守時間守信用、實行簡單樸素的生活、建立批評討論制度及發揚團結互助精神。
秦劍被認爲是天才型導演,18歲出道,22歲拍《滿江紅》(1949)成名,28歲時拍《慈母淚》(1953)捧紅了紅線女,轟動一時。與秦劍在光藝製片公司密切合作的製片何建業說:「秦劍是一個奇才,他是我們公司的『金童子』,幾乎每部片都很賣座。他對街坊、小市民的觸覺、喜好,很有心得,掌握得很準確,很細膩,對鏡頭的運用亦恰到好處⋯⋯」秦劍繼承了左翼思潮對青年與未來的寄望,自己又作為最年輕導演,對於代際差異感受匪淺,抒發年輕人受舊勢力卑視的冤屈更是格外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