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戴耀廷鼓吹港獨?「假大空」政治新聞事件輿論戰 「假大空」新聞事件正正利用了媒體的新聞操作:當有公眾關注的新聞事件發生時,作為傳媒就必須報導,哪管事件是被操作的「假大空」事件,甚至是含有虛假訊息的新聞。
評論|曹家榮:用戶資料的巨大鍊成陣,與我們的記憶掌控權 我們應嘗試讓原本「預設」被留存下來的數位足跡與記憶,如同人的自然生活狀態般,有着消逝的可能。換言之,我們是否可以改變科技的預設,令其不再總是記得,而是會「遺忘」?
評論|華思睿:當劍橋分析的「偏見」,遇到Facebook的「傲慢」 雖然遭到千夫所指,但「劍橋分析」從Facebook違規獲取的數據,在大選最關鍵的時刻很可能根本沒有派上用場。真正值得關注的,或許是Facebook究竟錯在哪裡?
評論|李立峯:數據再分析──姚松炎落選,能怪民協嗎? 為選舉結果尋找解釋,是傳媒在選舉報導中要做的事,但也是很困難和危險的事。它很容易變得以偏概全,影響一次選舉的因素非常多,從來沒有一個單一原因可以解釋選舉結果……
評論|「抱歉,此內容違反了《規定》」──2017年微博審查回顧 近日,中共有意修憲,建議取消國家主席不得連任兩屆的規定,觸發新一輪網絡「刪帖潮」。不過,微博審查不是新鮮事,2017年,新浪微博便至少有20561條帖文被刪……
評論|美國總統的「謠媒名單」:《紐約時報》等是假新聞媒體嗎? 2018年1月,特朗普發布了一個「假新聞獎」,列舉了過去一年美國媒體政治報導中最重大的「假新聞」。讓我們來仔細看看這份名單,被稱為「謠媒」的這些媒體,到底做錯了什麼?他們又是如何應對的?
評論|疫苗風波:信謝安琪也不信專家,真的因為香港人都無知? 近日,網上流出香港藝人謝安琪質疑流感疫苗成效的錄音,錄音被廣泛傳播,要勞煩流行病學家公開澄清。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會對醫護專業抱持懷疑態度,會那麼容易拒絕相信醫學專家的說法。
評論|方可成:「湯蘭蘭案」報導──容易的事和困難的事 澎湃新聞的稿子以「14歲那年,正在讀初一的湯蘭蘭(化名)把全家人送進了監獄」開頭,以「而湯玉(湯蘭蘭)去哪了呢?」結尾,將解開案件疑點的關鍵聚焦到了這個被法院認定遭受了十餘人性侵的女孩身上。但是這個焦點打得太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