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媒體
評論|
馬傑偉、朗澄:大數據不是點金石,PV 大跌並非世界末日
識玩玩數據,它是一把雙刃劍,理解越多,可因應客戶或老闆等目標觀眾而「調教」發揮功效,盲目跟從數字走勢,只會作繭自縛。
評論|
陳順孝:媒體巨獸瀕臨絕滅,記者如何創業重生?
陳順孝:反對《蘋果日報》沒有做好規劃、沒有提供教育訓練、沒有提供資源協助就貿然誘逼記者離職創業,但記者也要做好轉型重生的準備。
評論|
李熠:兩個黎智英的平衡崩潰了
細究黎智英之所以在港台曾經有十多年的好光景,絕對不只是逐利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兩個黎智英」之間的相輔相成和完美平衡。
評論|
美國對台售武,台灣有買到好東西嗎?
特朗普對台售武,大抵門外漢也猜到這是對華施壓,要求中國解決北韓核問題的手段,台灣身為局外人,卻成了最關鍵的棋子。
知識的民主化之後,我們在面對怎樣的繁榮和危機
既然神殿的祭司們不再控制我們能夠了解什麼知識,我們就比以往更加需要那些批判性思考的技能。
評論|
方可成:應該拯救新聞業,但要拯救的是什麼?
Ben Thompson 表達得很直白:新聞對於民主社會而言固然重要,但在他看來,報紙已經是一種「不必要的」存在……
專訪古典:知識產品有兩種,一種是春藥,一種是麻藥
春藥就是加強你的競爭力,節省你的時間。麻藥就是說「你很好,你沒問題」。都不是貶義的,都會有人要買。
我是如何從一個財經記者轉型到知識網紅的?
靠吃校園知識老本工作一輩子的時代過去了,這是一個花錢買時間和知識經驗、少走彎路的終身學習時代。
專訪姬十三:教育、出版、內容不太實用,來了知識付費這個新物種
個性化的、按需定製的知識有大量市場,這本質上就是為每個普通人去提供快速便捷的專家服務。就是「賣人」。
評論|
李立峯:網絡新聞只能是低檔產品,喚不起付費意欲?
眼前的難題其實有再多一重的複雜性,因為我們不只是要分析現時人們的付費意欲,還要估計人們的付費意欲會如何發展。
評論|
馬傑偉、朗澄:靜待新一代網媒Craftsmanship誕生
當網絡工具漸多,出現各種匠心獨運的內容的機會亦會更多。新一代媒體工作者將會從中發展屬於自己的職業技藝與志趣。
媒體寒冬,地方記者只能為五斗米折腰?
當報社只看重業務而輕忽新聞,有人離開、有人消極以對,還有人選擇將好內容轉到別的平台發表,讓新聞魂能燃燒下去。
1
...
26
27
28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