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媒體觀察:私營經濟離場?2018年中國社會的「叫魂」 名不見經傳的作者,寫了篇「嘩眾取寵」、「聳人聽聞」的文章,本不應該引起過多討論,但居然會造成官方媒體的集體回應和批駁,這本身就已成為一種特殊的媒體現象。
評論|連奪學界兩大書獎的《喪失真相》:從俄羅斯經驗看後真相時代的崛起 今年,講述俄羅斯新聞業和政治文化轉變的《喪失真相》同時獲得兩個學會的年度最佳書籍獎,是歷來首次。筆者相信,不同背景和在不同崗位上的讀者,都會在這本書中找到別具價值的地方。
記者手記:自由逃亡、神話破滅與未到終點的勝利 「麪包和馬戲」完全可以讓中國人遺忘原來還有中國足球隊這回事,也遺忘了還有過一對夫婦曾經遭受過十年的軟禁、羈押和分離,而其中的未亡人,終於通過了那個自由的出口。
評論|傅景華:AI面前,是否人人平等? 平心而論,以收集大型數據配合自動處理系統為手段,把人進行社會分類為目的,再向各類型民眾施以不同待遇,這些都並非中國首創。那麼,要如何走出所謂是否「妖魔化」的討論?
評論|給有線電視系統一張紅牌:世界盃轉播戰的文化修辭與產業困境 由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組成的「有線寬頻協會」上週發表聲明,指責愛爾達及其所屬中華電信以2億元高價搶標、排擠競爭對手,進而剝奪台灣觀眾「免費」收看重要體育賽事的權益……
評論|陳至潔:鳥籠中的微信,與「插翅難飛」的中國境外網民 中國政府嚴加控管並強力引導互聯網的公共信息內容,甚至產生了境外的問題。中國政府對微信用戶的文化思想控制,並不會因為人移居海外而減少,因為只有中國的公民或在中國登記的公司才能營運微信公眾號並提供其信息內容……
評論|《英烈保護法》的意外出手,與「暴走漫畫」們中槍的意料之中 繼「內涵段子」關停,「抖音」、「快手」連遭約談之後,年初剛出台的《英烈保護法》,又讓號稱擁有4000萬粉絲,估值30億到40億元人民幣的網絡娛樂自媒體「暴走漫畫」遭到重創。
評論|李立峯:識睇一定睇留言?重點在留言?令新聞機構頭痛的讀者留言 挪威的公共廣播機構NRK在2017年做了一個很有趣的試驗,有記者為某則報導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小測驗,測試讀者能否準確說出該則報導的內容,而只有通過測驗的讀者才能留言。結果是……
評論|王宏恩:Facebook頒布新社群守則──那些有說與沒說的事 4月24日,Facebook公布了全新的社群守則。從一些方向來看,這社群守則確實也是有呼應社群的心聲而有所改進,但整體看來,更像是希望能夠靜態地維持政治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