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美國總統的「謠媒名單」:《紐約時報》等是假新聞媒體嗎? 2018年1月,特朗普發布了一個「假新聞獎」,列舉了過去一年美國媒體政治報導中最重大的「假新聞」。讓我們來仔細看看這份名單,被稱為「謠媒」的這些媒體,到底做錯了什麼?他們又是如何應對的?
評論|疫苗風波:信謝安琪也不信專家,真的因為香港人都無知? 近日,網上流出香港藝人謝安琪質疑流感疫苗成效的錄音,錄音被廣泛傳播,要勞煩流行病學家公開澄清。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會對醫護專業抱持懷疑態度,會那麼容易拒絕相信醫學專家的說法。
評論|方可成:「湯蘭蘭案」報導──容易的事和困難的事 澎湃新聞的稿子以「14歲那年,正在讀初一的湯蘭蘭(化名)把全家人送進了監獄」開頭,以「而湯玉(湯蘭蘭)去哪了呢?」結尾,將解開案件疑點的關鍵聚焦到了這個被法院認定遭受了十餘人性侵的女孩身上。但是這個焦點打得太歪了。
評論|朱順慈:指尖上的自由?──在網絡世界謹言慎行的年輕人們 總結十次訪談,受訪的中學生習慣看別人的留言,卻不想其他人看見自己最真誠的想法;他們知道有很多發表意見的途徑,但為了避開衝突和被起底的風險,寧願不說,或者用搞笑好玩的方式來說。
評論|傅景華:我們都被老大哥把玩着──從Facebook到社會信用體系 中國計劃在2020年全面實施名為社會信用體系的系統,每一個公民、企業甚至政府機關須獲得社會信用評分,用以評定各類型有關信任和忠實程度,評分可用來決定接受某些服務和享有權力的機會。
評論|江歌被殺案中的媒體表現:「促進溝通,彰顯理性」的初衷為何失落? 我的看法是,江歌案中的洶湧民意沒有必要去批判,那是人們樸素感情的表達;真正讓人感覺不適的是,這些感情被一些精明人轉化成了注意力經濟中的一環。
評論|媒體與金融化社會的共謀──會投資,才是模範市民? 金融化的社會需要大眾成為投資者,所以它需要通過各種論述和文化實踐來建構一個懂得投資的「模範市民」主體。而要建構這個論述和形象,媒體的作用自然不可忽視。
評論|謝梓楓:「朋友」太多,是我們疏遠 Facebook 的原因? 早前我看到一段 YouTube 影片,一位女生與一個不使用任何社交媒體的男生交往,她的朋友驚呼「如果你不能 tag 他,那他真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