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回函:陸生若破壞連儂牆,勢必將自身在台的公共參與空間撕得更小 連儂牆的存在,和身份認同無關,和你身處的位置無關,正如一場運動中千百個人總有千百種想法。但是請不要撕毀他,正是因為這面牆的存在,照顧到了在那些在運動中失語的普通人。今天陸生面臨的困境,不正正需要這樣一面牆?
內地生筆記:中大校長對話場內外,與那篇讓內地生激憤的人民日報評論 人民日報這一篇備受爭議的時評,也許意外地成為推動內地生與本地生交流的契機。或者說,其實整個反修例運動,都是一個彼此交流的機會,因為它讓幾乎每個人都開始思考政治。
讀者來函:台灣,是否能給沉默的陸生一面連儂牆? 自2011年開始,每年都有陸生選擇來台度過一段或長或短的青春歲月。他們在想什麼?來台灣後,他們都經歷了什麼?民主暢言的連儂牆下,是否能為陸生多留一副紙筆?
台港陸學生返校後迭起衝突,專訪受傷港生:不會退縮 台灣多所大專校園出現港、陸生肢體衝突,台生對此十分不滿,三地學生間出現緊張氣氛。文化大學港生何泳彤在與陸生的爭執中被拉下臺階受傷,她認為,「雖然已經在民主的土地上,但總有些人無法理解民主自由或人權的可貴。」
教育新南向,為什麼兩年就忙著收拾殘局?(下) 今年六月上旬,台灣收到壞消息:印尼政府「不建議」他們的高中畢業生到台灣就讀四年制技術學院。盤點過去兩年學生,超過三分之一來自印尼。這紙禁令對教育新南向政策是一記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