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想說嗎?端傳媒非收費頻道「廣場」歡迎各位讀者投稿,寫作形式、立場不拘,請來函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讀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近日,很不幸的,陸生又一次躍上公眾輿論的風口浪尖。其實這樣的不幸一次次來之後,身為一個陸生,我自己都能很淡定的看待,你說不管你事,大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但事實上生活在這邊的每一個陸生,何嘗沒有被牽連到?
前幾日某校貼起連儂牆,有路過的陸生同學看到拍下來,一時間有人說要動手撕掉,我連忙勸阻,只是我的說法很不客氣,我直接說:如果你想這個學位不要了,然後你自己在台灣「社會性死亡」的話,那就動手撕吧,只要隨便一個人把你拍下來,上傳到網上,你就可以提前回家了。
這裡的「提前回家」並無戲言,早年身處台灣社會運動場合的陸生經常被警告,一旦被警察抓到,就是直接遣返,根據台灣法律規定,陸生在台灣一旦觸法,能收到的最直接的下場就是判定與來台就學目的不符,直接遣送出境。
但我想了想,還是對他補了一句,「我覺得還是學會一下接納不一樣的聲音。」因為這正正是我自己在台灣所學到的最大的東西:去理解、去容忍不一樣的聲音,不管那個聲音對你來說有多刺耳,有多難聽,就算你千百種不認同不理解,你依然應該讓對方把話說完。
但是很遺憾的是,最近的事件,被刺激到的大家沒有選擇聽完,而是選擇掄起拳腳。作為一個老陸生,我感到非常的痛心。
這邊可以講一個頗有意思的事:最近涉事的文化大學陸聯會,當年第一屆陸生在創會籌辦時,效仿的就是文化的僑聯會(現在好像還有港澳同學會),更巧的是,當時陸聯的籌辦人所接觸的時任的僑聯會長,正是一個香港女生。她看上去客客氣氣,但是還是能感受到她對於陸生的那種排斥感,當然這種排斥感不是因為這位籌辦人的為人如何亦或他做了什麼不應該的事,正如很多年後,這個女生就和現在走上香港街頭的那些年輕人一模一樣。
不過,可貴的是,即便如此,這位前會長依然在協助文化陸聯會成立上給了很多意見,尤其是在章程的設立,社團的運營上。可以說沒有當年各種各樣的人們的幫助,也不會有今天陸生會在台灣的各校成為協助陸生融入校園生活的一個重要的組織,更不會有一些陸生權益的促進和彼此的聯繫了。
但這些事,很多晚幾屆的陸生是不知道的,因為我自認為就算我們有不同的認同,我們依然可以在一個環境裡共處,相安無事,所以在第一時間得知有陸生辱罵、甚至動手打港生時,我還是覺得很震驚的,尤其是做完這些事的交換生(台稱為研修生),這學期結束離開台灣,從此完全可以和這裡再無瓜葛,而山上那些苦命的孩子(編按:學位生與其他的交換生)卻還得不斷背負輿論壓力,一次次為著自己沒有做過的事去背鍋,我覺得這是極不公平的。
但不管我多麼不認同、多麼想「割席」,他們始終還是陸生的一員,我也是他們中的一員,只是我自己經歷過太陽花學運、經歷過那個大家看不順眼彼此罵兩句彼此拉黑的時代,哪怕當時衝的最兇狠時候,也不見得有人會因為你的意見不一樣而被打一頓。但是今時今日暴力似乎合理化了,他們可以不問別人談什麼,不管別人做什麼,覺得傷害他人是合理的,甚至一副殺之後快還理所應當的樣子,我覺得真的很可怕。
事實上,早年我們還幻想著陸生來台灣能有公共參與,那時你問很多陸生來台的想法,各個都能隨便回答你一句,要做什麼兩岸交流的大使什麼的,要讓台灣瞭解中國大陸什麼的。經歷了這幾年的風波,一次次碰壁、一次次遭遇到兩岸龐大且對立的民意,別說參與,大家終於認識到做橋的人都是要被人們踩在腳下的,都想的是如何更好的把自己的頭埋起來,不要讓輿論注意到,不鬧事不搞事,燒燒高香早點畢業,離開這片妳曾經抱有美好期待的地方。更別提什麼做陸生權益促進工作了,連自己在學校被校方欺負一下,你想反抗的時候,都得猶豫一下。
再到後來,「犬儒」成為了這個圈子一個最為普遍被大家認可的觀念:大家不敢碰「政治」,「政治」成了橫在你心中一道不可逾越的紅線。而這裡所指的政治,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可以指代一切在台灣發生的政治活動,甚至也可以進入到日常生活中你的言行表達,可以是929台港大遊行這樣「過於敏感的活動」,也可以是同志大遊行。甚至具體到生活細節中,你的日常言行舉止、你的網絡表達,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多多注意」,不斷會有人告訴你,不談政治才是真的對你自己好,只要我不說,就沒人會那你說三道四,正如顧城那句詩「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唯有在紅線內,你才能曬到一絲小確幸的陽光,直到這一個二個掄起拳頭動起手來,不在乎也不想在乎紅線的人,擋掉你的小確幸的陽光,終於你發現,你的生活開始一去不復返,不管你是想譴責暴力、還是你認為這一切和你無關的時候,都已經沒用了,因為你早已經被夾在中間,默默地看著別人主導陸生在台灣的處境。
在這幾次撕連儂牆的事件中,本應該扮演居中協調的學校的角色,無一例外缺失了,事實上陸生來台,從來沒有學校的部門告訴過陸生應該怎樣去參與校園內部社會議題的討論,學校大抵也是不希望影響到自己在大陸的招生,能告知你的永遠都只有一句「閉上嘴,管好腿」。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在每個陸生入台都會收到的由台灣教育部印發的《大陸地區學生台灣就學指南》,這裡都有這樣一句提醒:「避免參加相關政治活動 ( 如選舉造勢場合、電視政論性節目或收取報酬之活動等。 平時應避免在公開場合、或利用網路、媒體等,散發可能影響社會安定、族群和諧或兩岸主權之挑釁話題。尤其在臺灣各項選舉敏感期間,除觀選外,應避免參與助選或對個別政黨、政見等對外發表引起爭議之言論,以維護自身安全。」
有論文中曾經提過這樣一個看法,陸生來台經歷過一個「接觸社會→受挫→退回→再接觸→再受挫→沉默→離開」的曲線。在這樣曲線中的陸生,大多會選擇主動選擇隱匿自我,拒絕身份政治,拒絕被「看見」。不論是早年非常熱心關注台灣社會的「陸生元年」群體們,亦或是太陽花、蔡英文當政之後再入學的同學,在一個把政治視為生活方式的台灣社會裏,陸生以選擇「去政治化」將自己隱身,基本上停止了日常的政治觀點表達,這本來是一件極其詭異卻真實發生的事。
你有試過明明是自己做出的研究成果,卻因為陸生不能領教助學金必須要在得獎名錄上掛上台灣同學的名字嗎?你有試過在課堂上公然被就你根本不熟悉不瞭解的政治議題去表態發聲嗎?甚至還被任課老師因為你的一段發言就把你認定成共諜而舉報給學校處理嗎?
但,或許你要問,既然陸生已經很沉默,為何這次出場如此「暴力」?難道這個群體多是一群暴力小粉紅?
我認為,如果抱著這樣粗糙的想法去看待一個群體,對待這個群體中的個體是極其不公平的。長期以來,陸生一直處於台灣學權的末端,許多正常在台灣就學的學生群體所能享受的權益,對於陸生來說都是缺失的,甚至他們連正常外國學生在台灣擁有的居留權都沒有,再查找一下「三限六不」、陸生健保等議題的新聞其實不難發現,長久以來,這些權益缺失又想爭取權益的陸生本身的聲音在這些議題上都是一片空白,台灣社會似乎不關心也不在乎他們怎麼想,久而久之,你可以說陸生本身是不在意自己的失語狀態,但是現實生活中的那種相對剝奪感卻真實的留存在心中。
這也說明了為何有那麼多陸生來台前後的滿意度落差極大(有不少論文可以佐證這點,在此不多作展開):你試過去看病一次又一次被人追問為何沒有健保嗎?你有試過明明是自己做出的研究成果,卻因為陸生不能領教助學金必須要在得獎名錄上掛上台灣同學的名字嗎?你有試過在課堂上公然被就你根本不熟悉不瞭解的政治議題去表態發聲嗎?甚至還被任課老師因為你的一段發言就把你認定成共諜而舉報給學校處理嗎?你有看過台灣媒體對陸生有過積極的正面書寫嗎?哪怕這個群體也參與樂生活動,去淨灘,參與他們能參與的一切社會公益活動,但只要兩岸關係有什麼風吹草動,受影響最快的一定是這群年輕的孩子們。
這些例子可能是很多台灣人沒有經歷過的經驗,但在陸生圈子裡,這些是常態。不是說每個同學都必然會經歷,但這些事情很常發生,一旦經歷過了,這種挫折、無奈甚至憤怒,是無法得到正常的排解的。
本次陸生「連儂牆風波」的脈絡,就此埋下伏筆。與此同時,這幾年愛國主義的情緒在國內高漲渲染,近些日子香港反修例運動所引發中港之間的矛盾齟齬,一種沒有表達長期壓抑的憤懣,正好遇上了激烈的愛國主義的直白的表達:是啊中國強大了,我為何要去容忍別人欺負我,我為何要去回答、接受你那些在我看來根本無法理解的事物?
在我看來,一切讓暴力發生的因素,都在此時成型,不管他是交換生,還是學位生。當然,這不過是我的一己之見,一如我上文所說,群體之中有著無數個體,而他們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不論是將任意一個個體化約為群體的代名詞還是將群體去壓倒個體,這是都是非常粗糙且不公平的。我這裡沒有要幫暴力辯解的意思,我反對一切的暴力行為,聽聞目前這幾件事件都已經進入司法程序,希望涉事人能得到一個公正的裁決,不論如何,這才會是對當下這一事件中的絕大多數遭到波及的陸生,所能得到的最好的解套方法。我只是嘗試站在一個陸生的角度去理解,為何一直沉默的他們會選擇使用暴力。
同樣的事情,在近日不斷發生在世界各國的中國留學生群體中,這在幾年前就為研究群體所注意到,為何前往民主世界求學的中國學生,反而更加愛國?以Henry Chiu Hail於2015年發表的〈Patriotism abroad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encounters with criticisms of China〉之中,作者發現當留學生抱怨美國人試圖「攻擊」或「威脅」中國和中國人的「地位」,比如美國人喜歡談論中國的缺點,尤其對於中國環境污染、盜版軟件或者西藏問題的批評較多,卻少有關注中國的成就(比如舉辦奧運會),雖然美國人批評中國的只是一個面向,留學生們卻很容易把其和中國的整體地位聯繫在一起,進而覺得國家被冒犯了。
有些留學生坦言,他們來美國之前經常批評中國政府。但這種觀點來美國之後卻發生了變化。「人民」和「政府」的分野被民族和國家認同所取代。
而在日常生活中,當面對針對中國的問題,比如文中提及有留學生與美國朋友的媽媽跟她聊西藏問題的時候,她感到自己有義務去解釋「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有的留學生跟研究者抱怨中國存在各種問題之後會感到內疚,感覺不應該向一個外國人說那麼多關於中國的壞話。研究者認為,這是基於「忠誠」的心理機制在起作用。當面對批評中國的言論出現的時候,留學生們一方面想要維護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另一方面因為生活在異國他鄉,你必須得和美國的朋友、同事和諧相處,有受訪者表示,每當美國同學在交流中表現出偏見時,他往往會避免爭論。他認為爭論沒有必要,中國學生總是試圖通過避開爭論來維護人際關係的和諧。也有留學生會基於美國人對於中國的批評的種類,若批評是之於經濟發展,談到中國落後的方面,那麼尚可接受,但如果批評著眼在分裂台灣和西藏,那她就會「強烈反對」這種批評。受訪者認為,中國的實際發展比外國人的看法更重要,他們會更激烈地反對那些「傷害中國」的批評。
這份研究的受訪者們普遍承認自己對中國的羈絆感覺比尚在國內時來得更強烈——有些留學生坦言,他們來美國之前經常批評中國政府。但這種觀點來美國之後卻發生了變化。「人民」和「政府」的分野被民族和國家認同所取代。他們覺得美國媒體總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覺得美國人視自己為外國人,永遠不會完全接受。因此,出於對中國的認同,把中國視為自己的家,留學生更迫切地希望看到中國正面的形象。
所以當一個又一個陸生在媒體中現身,一副張牙舞爪、動手動腳模樣時候,人們似乎突然意識到了,自己身邊還有這群曾拒絕「被看見」的人的存在,我想,最近很多學校的陸生一定也會收到類似的關照,大部分人可能覺得事小,一笑置之。但是這之中蘊含的脈絡,在我看來確實非常值得深究。
當年《陸生元年》一書出版時,多少兩岸社會精英對這一群年輕有動力的人抱持他們能進一步改變兩岸的願景,孰不知開放八年後,真正被改變的,反而是這群心懷願景的年輕人,他們不再想著去交流,去搭橋,而是想著如何更好的把自己隱藏起來。
陸生的處境,就是現在兩岸的真實寫照,沒有對話,沒有交流,只有苟且。而且有的時候,就算你想苟且,想獨善其身也可能做不到,因為你真的不知道下一秒又會有個什麼事找上門來關心你。
所以今天看到台灣上報來了一篇〈文大還有至少像這樣的陸生嗎?〉我自己看完就覺得很荒唐。這不是想笑話這家媒體的意思,而是真實的對「這樣的陸生」人生境遇發出苦笑。
曾幾何時,在台灣有很多和文中陸生一樣有志於關注公共議題,關注兩岸的同儕,我們姑且稱他為A君。這幾年下來,A君們變得沉默零落,大家也都走向了不同的人生軌跡。坦白說,陸生圈子裡像A君這樣的人由活躍到沉默的人並不少,他們不過是踩在時勢之上做出了自我選擇的人,但還有更多人因為時勢所迫只能選擇低頭,選擇沉默的人。沉默不代表他們就隨大流而去,在這次的事件中,仍然有人居中斡旋,希望能夠減輕事件後續給陸生群體帶來的困擾,但依舊很難回到陸生元年的景況。
身為一個老陸生,我個人一直非常期待能有更多學弟妹走出來訴說自我、捍衛自己的權益。但根據我自己最近為了健康控制體重的經驗,我絕望的發現:自我的困境,就像一場減肥。有時不管如何言說,也很難真的讓一個沒有經歷過得的人感同身受,就你永遠沒辦法告訴一個沒減過肥的人,你是多麼的痛苦以及多麼的想吃美食。換言之,你也永遠沒辦法告訴你一個非陸生,陸生在經歷什麼。
況且,陸生所經歷的,是局外人所無法熟悉也很少感興趣的內容。所以文化不缺A君這樣的陸生,台灣並不缺少A君這樣的陸生,只是現在的台灣,現在的兩岸,他們都只能默默做個沉默的大多數,只能活在幕後,卻不代表他們不存在。
或許這樣也挺好的。我們也可以學著苟且,只做一個前排的觀察者,靜靜的看看這個時代的走向?
又或許,台灣社會興許還有餘地,是否也能給這些保持沉默的陸生們一面連儂牆?
答案說不定就會是這次衝突事件,讓連儂牆成為我們走向改變的契機吧。
回錯了,是想回應《讀者回函》這一篇的: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91104-taiwan-lennon-wall/
麻煩請刪。
出國留學生活就業,必須要有心理準備。身處異地,體驗成見是在所難免。畢竟別人接觸的資訊媒介不同,不能以自己慣常的度量衡去量度。既定偏差是會存在,耳濡目染下或許會建立起偏頗的成見,尤其要是當人長期缺乏接觸異見,沒有尋根究底的心又或懶去研究細明,卻留守於同温層自我膨脹。但成見可以透過行動去證明、推翻,甚至化解,作者所說的「大使」交流的作用亦正正為此。
要正確地交流,首先要持䦕放態度,要有耐心去聆聽,再嘗試代入別人角色,理解立場不同的人的意見、看法及思維;絶不能僅以聲音有異立場不同便抗拒,或以自我為中心地反客為主要求別人首先遷就自己,更不能嘗試去扼殺主場裏異見聲音的存在空間,又或者更甚地產生務求諸其根的概念。要謹記,選擇離鄉的是自己,身體力行出走此地的亦是自己,身處的空間環境既不是自己慣常的,更不是自己的;別人關懷同情幫助,是好心,是善舉,但不是必然。遇到棘手的程況,既是挑戰亦是機會,正視問題、勇於面對故然是一種鍛鍊;當然亦可選擇躲避以求安逸,但就等同於放棄機會。須留意避而不談,並不等同於視而不見,亦非聽而不聞。
不能忘記的是,客若能接,是迎賓;但客是亦能送的。若大使到訪外地,縱使別人立場或利益可能有衝突,但還是選擇留幾分薄面幾分恭敬,既是禮又是尊重;但旁人薄面留幾分乃旁人自主的決定,不能強求,而尊重仍是需要雙方並行才可維持的。再者,面倒是別人可給,但架總是自己丟的。大使的身份不僅是大使本人,其國、其社層,甚至其種族等,皆有可能被大使在外時的行徑映射,在此略勸為長遠,言行前定必三思。
待客態度因人而異,亦可因人而施。大使留學外地,最好不過就是藉此機會擴闊視野、體驗另類文化、交流思想心得、傳遞多元聲音,持着開朗明白事理又不氣餒的態度,相信最終仍會有收成。但若大使僅提着普及其思想價值觀的目的,甚至抱着侵略式的心態,務求在外立勢、同化異己,難免會被彈劾,甚至被質疑其留學到訪的意義。倒頭來道不同不相為謀,冒的險不僅是被請回,亦可能是雪上加霜,拖下大使國的名義,令其他同行者更可行地遭人話柄。
看了圓桌的討論之後,我想作者的意思是不是陸生需要有一個類似沙盒的空間,讓他們能夠練習實務? 否則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就算只是共用一片牆,也很難避免造成傷害。
可惜的是,台灣這裡對陸生友善的一群,也是同樣不善於進行公眾討論,幫不上忙啊。
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74441&Pid=2&Version=1307&Cid=588&Charset=big5_hkscs
看评论就会发现,无论是作为哪一方,我们彼此之间的隔阂与差异感只会越来越深。
陆生之难不在于其自身的立场与观点。一直使用微信微博,其对世界的认知自然会在线下的台湾受到冲击。讨论的空间需要有,这个前提是建立上双方都有沟通的意愿之上的。作为一个大陆生人,无论从那个角度来审视当下,我都觉得「沉默陆生列侬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伪命题。
初讀過後的感覺,我認為作者將中生遭遇的客觀困境與其行為失序進行連結,其實更凸顯了中生在公共參與以及公民意識基礎性地欠缺。
中生在公共空間的失語若是來自於現行制度的壓迫,那麼抗爭的對象、發言的對象應該是針對制度的不合理,而非延伸到其他議題去破壞其他群體的訴求。
正如文內提到的,許多中生在出國就學後反而開始產生保衛國族認同的意識,但這樣的捍衛卻是選擇性的,對經濟上的批評選擇沈默、卻對主權議題無法忍受,這不是一種微妙的反應模式嗎?
中生應該回過頭檢視一下自身群體對於議題的反應是否有一個合理的邏輯與脈絡,尤其在連儂牆事件中,中生選擇的是干預表達自身訴求的權力,而非另起爐灶表達意志,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台灣給不給中生連儂牆、而是中生根本未曾去建立屬於自己的那片牆。
雖然作者最後是把希望放在台灣這邊,但恐怕期望只能落空,因為兩岸交流中”大陸官方”才是關鍵的未知數。
“現在兩岸的真實寫照,沒有對話,沒有交流,只有苟且。而且有的時候,就算你想苟且,想獨善其身也可能做不到,因為你真的不知道下一秒又會有個什麼事找上門來關心你。”
現在事涉兩岸的事物有哪個不是如此,看看”返校”、”還願”的下場是什麼? 慈濟牽扯大陸太深之後,”智子之心”的下場是什麼? 兩岸交流是雙方來吵、來戰,最後鬧的不可開交? 還是乾淨俐落的大陸官方掐死輾平、掃的連灰都不剩?
為了自己喜歡的東西、為了平台的永續存在,不要出名,不要招搖。大家心知肚明、笑笑就好,莫談國是。台灣人在大陸也是如此忍讓的。
因為老大哥正在背後看著你。
在文中提到因為課中言行被教師舉報共諜,如果作者是認真看待這件事,這就顯示了一個問題:陸台之間互動因為理解落差而產生預期外的壓力,任課老師或許只是一個惡意的玩笑,但對陸生來說卻是涉及人身安全的壓迫。
台灣方面對陸生來台所帶來的互動可能性也並非沒有期待,但顯而易見的,陸生在台灣這邊能作什麼完全是中共說了算。所謂的”來台研修承諾書”,對台灣官員、學校來說根本就是綁手綁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搞到最後就跟所有的兩岸關係一樣,陸生存在的意義就只剩下:”學費”。 所以文中作者希望台灣方面給陸生多點表達空間,可是我想很多人會提出一個疑問:陸生實際上有多少自主空間可以去參與民主活動、大陸官方在背後施加的壓力有多少,陸生的沉默中有多少中共因素? 這些都是作者沒有明說、但肯定會被台灣年輕人質疑的。
而文中作者所提起的權益缺失,實際上也有隨著陸生投書報刊媒體、公開發言而浮上檯面(但最近好像少了?),也並非是沒有獲得實質進展,又為何會不敢擴大參與呢? 以陸生張逸帆的文章為例,就算他的健保文章激怒網友導致被檢舉刪文、帳號被封鎖24小時,但卻也讓他的文章被各大媒體刊載、持續的流傳下去。台灣不乏對陸生友善、甚至諂媚的報刊媒體,投書也好、成為Youtuber也好、上街也好、跟其他人權團體傳連起來為自己的權益奮鬥也好。或許會引人側目、或許會被針對,但這是所謂有”狼性”的大陸青年會畏懼的嗎? 在今天的台灣,又有什麼會真正對陸生造成傷害的?
或許其中的困境就如同作者所說的不可言狀,那就真的是令人失望的啞謎了。
@YiKay 同意…有的人都没有看完文章…
有些香港青年被上百顆催淚彈丟頭上了,仍選擇站上街頭。有些陸生不過就是走出牆外遇見了真實,聽見了不同的聲音,就開始挫折、放棄、選擇沉默。不是這世界不給你餘地搞連儂牆,不給的大概只有你家習老爺,而是你到底有沒有心願意去打造屬於自己的連儂牆。如果有,那請先從學會尊重,別亂撕別人的做起。
謝謝作者說出了陸生在台的困境。希望我們都能學習如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台生到大陸去也不見得會遭受多好的待遇,價值觀已經全然不同,台生又何嘗不是到了大陸之後遭受白眼與質疑,甚至當面聽到留島不留人這樣的言論?
大陸沒有比較高尚。
贊同部分網友說的,其實連儂並沒有拒絕陸生發表意見,連儂牆也是屬於你們的,身為中國人,你完全可以好好說,為何你支持送中,民主社會,願意好好說,就有你說話的空間,但是那些動手的陸生,一言不合就暴力,擺明你們完全無法以理服人,就是流氓,這樣的中國人,不是要不要歧視的問題,是根本沒有辦法尊重!
非常謝謝這篇的作者,讓我理解陸生的處境。身為台灣人,很抱歉一直沒有注意到陸生所受到的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如果作者有看到,我想告訴你,你寫的東西很有價值,也需要被更多人看見和討論,甚至進一步改變一些制度,希望你繼續寫下去並且寫得更深入,這篇文章裡面有些內容你只有點到為止,我相信你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更深入地寫出來,供整個社會去反思與調整。我渴望台灣真實成為一個能提供每個人,包括陸生練習實踐公共議題對話與參與的自由之地。
作者下標題給平行宇宙嗎?
第一,中生在台灣一向不沈默,即便如此台灣人給予的包容性很高,只要不要動手都不會需要擔心被送回家,我就不信這些中國人要求的東西在中國可以做到百分之一。
第二,中國對台灣是有敵意與惡意的政權,這是匝匝實實要破壞我們既有生活模式的威脅。考量到這些事實,大部分的機構與平台都還是會開放給你們發表「真實」言論。台灣人與香港人都是很友善的,我就不信你在香港學生的連儂牆旁邊友善的請求給你們一個空間貼自己的心聲,香港學生或者台灣學生會拒絕。中生門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們有自信,並且我們願意包容。但請你們也「尊重」我們的生活模式。
兩岸的根本性制度差異如果無法適應的話,台灣海峽沒有加蓋,歡迎你們回去中國,雖然遺憾但我們沒有攔著你們。ㄅㄅ
這個作者的指控就很奇怪
請問台灣哪間大學不給中國學生貼連儂牆了?
是中國學生打人還撕掉別人的連儂牆耶
如果你要貼挺送中挺中國的言論台灣人絕對不會阻止
問題是中生選擇的是撕毀別人的便條貼
而且不是台灣要限制中生言論自由
是你們的管理單位在管的!!
不要用中生在台灣被不公平對待或什麼愛國主義來合理化中生的暴力言行
作者當然可以對中生在台處境提出看法,但你們中國人有在乎在中國和外國念書的台灣學生被中國學生霸凌限制言論自由的問題嗎
中國學生跟我們立場不同我們頂多不跟你談政治
可是中國學生對反中共不支持統一的台灣學生是赤裸裸的羞辱甚至毆打 到底誰比較可憐?
陆生的心路历程跟翻墙的中国网民何其相似。翻墙前以为自己拥抱自由与真相,翻墙后发现更多的是偏见和恶意。很多人根本不在乎你说的有没有道理,更在乎你跟他是否站在一起,甚至只关注你书写笔画的多少。只要观点不一致,马上给你扣帽子。理性讨论?少之又少。
為什麼不能接受批評呢? 為什麼不能接受中共實實在在的污點, 缺點呢?
支持中國在台學生回中國。
文章的內容值得思考,但標題(或結論)令人困惑。
連儂牆發起的位置並不是哪麼嚴謹的,以台灣民情來說若要正式申請也不困難。既有的連儂牆,發言的多元包容、匿名的隱匿性,對陸生來說應該是不具備門檻的。
我能猜想到的,是陸生在既有的連儂牆中只能是無聲的少數,而除了登上社會版頭條外他們沒能找到讓自己在連儂牆中被看到的方法。
不知是否有人能作更進一步的補充?
連儂牆本來就是給所有人表達意見的地方,包括陸生,是他們自己沒有拿起筆。
@學長
指責學校沒有幫忙安排的好好的放到面前、手把手指導陸生如何校園內社會議題討論便是沒有同理心,這就是媽寶心態而已。
就學生自治而言,章程法規都在那裡,有興趣者自己摸索探究、沒興趣者自身事外,全看你願不願意「主動」。這應該是不限領域、大學生應有的基本能力。
就社會議題討論,則根本幾乎不會是校方主導甚至掌握的事,而其根本道理也與任何領域的交流沒什麼不同,人和人相處的基礎而已,如果連這種能力都不具備,那也讓人懷疑有沒有辦法念大學,畢竟連課堂交流、小組討論都會有困難——世界上有任何一間大學會為特定國籍的外籍生這樣一步步的做自主學習、人際溝通這些基本能力教學嗎?再說,無論中國資訊環境如何,我並不相信陸生原本從小到大人際互動、社群相處中出現歧異時也都是以毀滅對方解決。真的是不會、還是只是在特定領域與場所不願意呢?
狀況比較類似的,我只想得出某些歐洲國家會要求難民要上該國價值的課而已。然而一來永久居民與留學生身分無法相提並論,二來就算陸生真的願意來台被單獨強制修讀民主與自由、中國政府又肯嗎?
如果有這種專設自然是好事(不過大學一直就有這種資源,有意願本也能自行取得),但渴望交流、爭取權益,前提是當事人得先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至少也該是這麼看待自己的;如果只是坐著覺得該有人幫忙安排好一切、架好麥克風遞到嘴邊然後便水到渠成,那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这篇文章下评论的态度就已经很耐人寻味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只是好奇,如果陆生在墙上贴支持港警支持大陆的贴,会“社会性死亡”,“拿不到学位”么?如果不会,那撕掉这个帖子的人,会“社会性死亡”,“拿不到学位”么?
“别人的意见不管多刺耳都要让人把话说完”这话说的容易做起来非常难
不喜歡就離開,沒人逼你們來。學習什麼是法治精神,雖然我也沒指望中國人能夠理解。
既然作者沒有撕毀,也在阻止別人做這種事,只是試圖從他的角度講述陸生生活,那這篇文章下有些發洩性情緒的評論就十分過分。令人反感。
本質上也是對無辜的人的批判,將對方作為「邪惡」代表和「對立面」,只顧著發洩自己內心對群體的不滿,而不去看對方究竟在說什麼。不說這個作者根本無法代表「撕毀文宣的陸生」,這篇文章甚至也沒有在替這群人辯解。那又何必把他當做「撕毀文宣的人」或是這個群體的人去質問?質問的人又希望從一個沒有做這種事的人這裡得到什麼答案呢?
我始終認為端存在的其中一個意義是讓人聽到更多的聲音,而更多的聲音來自于不同地域和不同成長背景的人,那勢必會擁有不同的立場和思維方式,有些東西發出來未必是在「傳達」什麼,令各個背景的人在分享中嘗試互相了解對方也是一個重要命題。
這篇文章的思想性或許仍舊有些欠缺,在觀點角度與深入程度也不盡如人意,只能用作了解在台陸生狀態和想法的一個角度,但若是說這篇文章甚至「端」有其他用意,不免太高看這篇文章。
雖然有幾點不太認同,但這篇文章確實說了一些觸動到我的東西。首先,台灣大部分學生其實都不排斥和平溝通或是陸生貼自己的文宣到連儂牆上,但現在的情況看起來是陸生非常不尊重地去撕毀已有的文宣、並在被制止的時候辱罵甚至使用暴力,我覺得在這種行為模式下去要求台灣人包容不太合理。其次,陸生在台灣去政治化不應與台灣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吧,我想中國的影響力會大得多,包含從小就開始的去政治化的教育、或是在赴台求學之前被告知的少碰政治等,都多多少少造就了陸生在台灣的狀態。另外,在台陸生如此,在陸台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在中國讀書的台生看著同學們讚揚中國、唱紅旗飄飄,還被逼著跟他們一起揮舞五星紅旗,又有何人曾經為他們爭取表態的機會?(我知道台生政治表態對中國來說根本不可能,只是想表達,陸生真的沒有這麼可憐,台灣已經是一個開放很多的社會了)
無論是參與社會 參與政治 維護學權,都不是簡簡單單等別人給予的,是靠長久以來 不同的人努力爭取而來的。既然你不認同其他人的評論,你可以跟他辯論西藏問題 可以在連儂牆貼出你的意見,而不是以為選擇沈默就會有人幫你,也不是合理化你撕掉別人的連儂牆 剝奪別人意見的理由。很多現在看來得到關注的議題,比如同性戀平權,曾經都是非常冷門的話題,是多年來的努力累積出現在的成果。既選擇了沈默,又想要得到應有的權利和別人對你的認同,真是太天真了
至于陆生在台受到的不公待遇,除了正常渠道申诉,也应该spread the words,帮助后来者评估赴台留学的价值。
每个社会都有成见,大陆的高校和学生也不会欢迎台湾留学生来挑战大陆的成见的。如果无法认同留学目的地的政治理念,避谈政治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想要说服对方的愿望很美好,但是不太可能实现。互相都无法说服,就不必做无谓之努力,在可求同处合作即可。一些大陆留学生还是缺乏自信,让别人说话天塌不下来,你所认同的理念也不会因为你不说话就式微。
一开始的标题就无法成立,陆生敢贴连侬墙,回国就会被国安约谈。
補充KMnese:
在我看來,陸生在教育期間以能認識台灣的公民社會價值為目標,這反倒是一個正常國家該做的事情。搞不好也是中國更擔心的事情。
爭取為何如此困難,是因為要付出代價,不管哪一方,當權者害怕的就是他們要付出代價。如果爭取權益的人也怕,那麼就是向巨獸認命了。很可怕的是,事實往往如此,面對積極的巨獸,抗爭總是太慢太少。
「避免參加相關政治活動 ( 如選舉造勢場合、電視政論性節目或收取報酬之活動等。 平時應避免在公開場合、或利用網路、媒體等,散發可能影響社會安定、族群和諧或兩岸主權之挑釁話題。尤其在臺灣各項選舉敏感期間,除觀選外,應避免參與助選或對個別政黨、政見等對外發表引起爭議之言論,以維護自身安全。」
如果沒有這一條,您的祖國能認同台灣高校招陸生aka允許陸生來台嗎?這條約是在台灣教育部手冊出現的,但是是誰定下的呢?不只是單方面吧。
還有,上面所指的是政黨的活動,那麼能不能參與社運,又是什麼樣的條款和情況呢?文中沒有很清楚的解釋如何受阻、為什麼不能參與。
最後,不管僑生、陸生、外籍生、任何境外學生,一旦觸法,都會被判定來台就學目的不符,直接遣返。
陸生目前在領受的種種不公平現況,如果勇敢去找出正當管道申訴、集合群體力量反映,我相信在台灣是有所回應和處理的。這就是民主和法治社會。有不滿意的地方,被剝削的權利,就用合法的手段去爭取、改善。當然這些都是需要時間成本達成溝通,不是一時半刻就能解決的。受挫碰壁,民主訴求哪個不需年月日的受挫碰壁呢。有了這個心理準備,要繼續在短短的留學生涯中尋找可以啟發你自己和中國人的台灣價值,一定不遲。
國家的概念需要受到檢驗和質疑,並不是愉快平坦的日常,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陌生的。所以,來到這樣的一個情景,要進行對話與交流,必然一開始會產生荒謬、措置的感覺。但這些荒謬與措置,對比大家想要追求的事物,都是形影不離,伴隨而生的矛盾。
不管台灣還是哪裡,哪個時空,連儂墻都是由想象(imagine)開始的,大家都可以參與這個想象。祝福。
You may say that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live as one
@土撥鼠 從台灣的現況看,目前大學因為少子化勢必會繼續收陸生,特別是新南向不夠成功還需自負營運的私大。
如果台灣教育市場確實有陸生的需求,那就該「合理的」對待他們。作者說的健保、獎助金資格確實不合理就應該改,甚至可以教育陸生「你們要學會爭取」。
(但是作者還舉了課堂老師的點名發言和被舉報共諜,這兩點不知證據在哪?舉報共諜這回事是穿越時空了嗎?)
台灣在難民法、庇護和陸生問題總有個簡便的說法是這涉及國安問題。但陸生遭遇的問題應該是有關部會的權責,真有國安疑慮陸委會與國安會也不是吃素的,不應該混為一談。
用非常理想的狀態說:文大東吳(或其他大學)最好能夠做到:這個打人的學生在受過相關教育與輔導之後就不會這樣了。這才是作為教育者的本分,不是嗎?
在我看來,陸生在教育期間以能認識台灣的公民社會價值為目標,這反倒是一個正常國家該做的事情。搞不好也是中國更擔心的事情。
—
另外補充的是,其實比起作者的描述,那部被當作台獨電影的《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更實際的呈現了陸生的尷尬處境,一個參加當地環保社團、太陽花運動也想競選淡大學生會的陸生蔡博藝,坦白說台灣的確沒有合理的教育她。(陸生健保問題也的確不合理)
这位陆生在诉苦自己的话语在台湾被忽视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另有大陆交换生因为表达了大陆不喜欢的话语(“崇拜蔡英文”),而被台办要求提前返回大陆?
連儂牆啫,太容易了,肉身就可以貼紙。何需人給?
我覺得,陸生該先問自己:
給你連儂牆,你會寫嗎?寫什麼?能寫什麼?為什麼有陸生變相騎劫整個群體時,你沒能站出來為自己說話?告訴大家陸生裏有不一樣的聲音?
歧視也好,誤解也好,用行動改寫,比一直索要體諒有效。但,先要讓人看見你們。單這一點,你們做得到嗎?
他們自己很有事吧,他要反對不會自己貼一張反對的去喔。還撕別人的🤢🤢🤢🤢
還是太嬌氣。
說到連儂牆,或是參與社會,實際上不用別人給予的。(來自其中一位留言者)
適用於任何作者提到的方面。
以前認識一個陸生,去香港讀研,那年她還為反國教站上街頭,但今天她卻能自我感覺良好的嘲笑這一百多天的革命。眼看著她畢業後工作日常吐槽抱怨同事老闆,但就是不肯離開香港,政治觀念也早不是以前的樣子。如果只是指責她腦殘,未免太傲慢懶惰,這後面的原因應該與在台陸生也有相似之處。感謝這篇文章讓人思考。
多謝作者真誠的分享,我今天才知道陸生在台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
但說到連儂牆,或是參與社會,實際上不用別人給予的。連儂牆緣起就是在極權之下、連記念一個流行歌手去世都會被逼害的背景、民眾自行造成的。
陸生需要的,似乎不是撕掉人家連儂牆的權利、或者因人家講西藏問題就打人的權利。港生可以在台灣建連儂牆,陸生也可以不靠中國政府、不靠台灣政府、不用人家批准認可,去建自己的連儂牆。
當然會有困難,社會可能不認同。社會運動就是這樣。運動不是請客吃飯。
至於中國政府願不願意陸生有這樣的自主行動,甚至有自己的主張,那就是他人不能幫助的了。
这不是交流或者列侬墙可以缓解的,本质上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何况是在这些反华的一线地区。不太能够理解那位打人的陆生为什么会去台湾,分明是给自己找不开心。世界这么大,去台湾学习本就是最差的选项,回大陆工作估计用人单位都会有所顾虑。
1.台灣大學學校方有什麼義務要教中國學生政治議題?請中共讓中國學生先開始上公民課再說,這種基礎的政治或公民議題是從小就要學的不是來台灣變成校方的責任!!
再者中生大可以在通識博雅課選修政治或台灣民主發展等課程,這是每間台灣的大學幾乎都有的
而且你們來台灣前既然都被中國當局要求不碰政治,那台灣校方當然盡量不造成雙邊的困擾,先限制你們政治自由的就是中國,請先搞清源頭在哪好嗎!!
2.關於中國學生權益問題,基於中台雙邊的政治敏感問題,要求給予你們完全外國生待遇本質上就是不可能的 你知道在台灣的中生間諜一直沒停過嗎?
況且你以為在中國念書的台生就有跟中國學生或外籍生一樣的權利?還不是政治上被要求承認”祖國大陸”,權力上卻比不上中生和外籍生!!
台灣學生在國外也是處處被你們打壓,所以請不要把你們中國生描述的一副被台灣虐待的可憐圖像
3.台灣人絕對不會反對你們貼支持中國的便條貼,問題是你們中生屢屢破壞台灣各大學的民主牆連儂牆公佈欄,甚至動手毆打反對中國的在台港生,已經嚴重危害侵犯校園民主自由和個人表達意見自由
你們中國人知道表達意見自由是在不侵犯他人私權益和公益為前提嗎?你們當然可以貼撐港警撐中國撐送中的便條貼,可是!!你們選擇的是撕掉別人的留言
毆打跟你們意見不合的港生!!
是你們所犯下的種種暴力和侵害他人意見自由的惡行把自己逼到退無可退的牆角,不是台生港生要霸凌你們!!
4.不要把愛國主義無限上綱當作打人威脅人的藉口!我們台灣學生也很愛台灣,可是不會毆打辱罵跟我們政治意見不同的中國學生!!
5.中國學生普遍就是兇狠,我唯一大學認識的班上中國學生,談到台灣問題
就放話台灣很弱又不聽話要留島不留人
整天嫌台灣爛,也不願意了解台灣歷史,對於台灣的民主或本土議題政治議題興致缺缺,這就是我所知道的中國留學生
是你們狂妄無理的態度害了自己不要整天愿對別人。
近年中共的鼓勵下以敵我分明的思維檢視意見已經是普遍現象,希望台灣這邊對作者這番「搭橋」的言論能不隨中共的腳步也跟著敵我分明。
首先,陸生也是台灣的大學生,相較外國學生若權益上有差異,合理的原因為何?可以改善的部份怎麼做?陸生的確屬於少數,台灣政府應該注意少數的弱勢層面。此外,作者雖然用很感傷的筆調描述陸生的處境,不過,大部份的大學青春成長經驗通常都自認為獨一無二的,陸生曲線在其他跨文化經驗也可能適用。問題是,因為兩岸差異及政治對立是否已經造成超越青春可以負擔的孤獨感?
我認為,中共近年對台的施政下,台灣反中的氣氛在民主社會是無可避免的,陸生或許不受歡迎,但民主社會本來就常遭遇對立情況。反倒是中國教育體制已經造成「在台灣的大學生動用暴力」,如果台灣會為外籍學生提供外語課程,那對於陸生是否應該提供公民意識相關教育與輔導的資源?這是一個很合理的設想,但高度政治敏感。但既然有合理的基礎,台灣就應該著手研議。光是研議到擬定,就算是對近年中共政策轉向最好的回應/防禦。
我們香港其實有一種說法是:
其實你在旁邊也可以貼上你的想法與感想,
但你卻選擇了撕走他人的心声_____
無論這話的對象是政權還是其支持者。
真的有人不讓對方表達嗎?
若有,又其實是誰 不讓誰 表達呢?
如果作者與所有與其相似的中國留學生在乎的是言論自由與平等的輿論空間,那麼這與中國留學生的身份有何干係呢?
連儂牆是言論自由的象徵,也是其存在的場域之一。在台灣,言論自由從不因身分而有別,連儂牆也非為誰所專屬,屬於每一位願意尊重彼此言論自由的人。
但中國留學生及遊客在文化大學、義守大學、中山大學等地故意撕毀他人留言、不容他人意見存在之行為,如同宣告己身的權力更甚他人的自由,甚至否認他人自由存在…
試問:究竟是台灣未容許中國留學生、遊客擁有言論自由,抑或中國留學生、遊客不容許台灣擁有言論自由?
自由的基礎是責任、是義務。倘僅欲享有自由而不顧己身所應負起的相應責任及義務,那麼剝奪自身自由的並非旁人的不諒解,而是行為人自身的傲慢。
想象有个食人国,学生们出来留学,他们从小教育吃人是理所当然的,但这显然跟世界普世价值观是违背的,于是经常跟别国学生争执起来。食人国学生还觉得好心累委屈,怎么人人都在针对我们国家,总要跟我们争执,就不能给我们一点空间吗。也许会觉得说食人国夸张了,那就想象某些中东留学生跟你据理力争不按家人要求结婚的女人就是应该荣誉谋杀?
有争议的时候也该思考一下自己坚持的是不是就是对的,而不是一味维护自己已有的认知。出国后本来是个极好的机会环境来反思自己从小被教育的某些观点认知。并不是你是中国人那你对中国的观点就肯定是正确的。想象一下那些护校蛆
這個時候談論這個議題最有價值的角度難道不是「極權加持的中國民族主義和文革式舉報的還魂如何將還未適應外部環境的留學生吸納為對全球輸出中國式極權的利器 aka 小粉紅的國家養成大計,再去探討作為個人的陸生在此過程中如何被取消了『人』的自主性」嗎?結果在怪台灣……?
沒有人天生冷暴力,陸生也不是帶著一顆暴力的心去台灣。作者這篇文章恰恰告誡的是,大家在評價台灣人大陸人香港人的時候,都不要籠統地把他們當作一個整體而無視其中的差異。把陸生當作一個無可救藥的整體去批評,除了爽無濟於事。
還有就是,大家往往覺得人的行為可以分解地很清晰,A是A,B是B,但人的思想和行為,永遠是在與他人和社會的互動中形成的。陸生受到不平等對待,當然不能用來全部解釋他們對政治的選擇,但他們的選擇,必然會受到他們在台灣的處境的影響。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尽管我并不认同其中的很多观点,但是它让我能够确信这就是大多数陆生的心声,给了我足够的信息让我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
我想引用端传媒的一句话——“评论的魅力在于说服”——来回应这些陆生:仅以“对方能被自己说服”为前提,而不以“双方都有可能被说服”为前提进行对话,是不公平的,因为没有人可以永远代表真理。换而言之,陆生们应当带着“自己可能被对方说服”、“可能自己的想法才是错的”这样的观念与他人进行对话,这样才能算是公平的。
就像那位感到自己有义务去解释“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女生一样,她一出场就带着“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句话是真理”的偏见去进行对话,怎么可能不处处碰壁呢?我想她的思维方式完全可以代表现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即便很多人都很喜欢引用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开头写下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人们还是无法接受“分”,并无条件地相信“合”就是好的、是正义的、是符合自己利益的。
如此看来,不管曾与他们发生过对话的台湾人是否“理解、容忍不一样的声音”,陆生们的失败是必然的。倘若失败了还没有足够的反省,反而是愈加坚信自己是正确的,愈加仇恨与自己不同的人,那么中国人就更不会有未来了——你见过历史上有哪一种仇恨能够延续千百年呢?靠仇恨团结在一起的人类最容易反目成仇了。
謝謝作者寫出自己的想法,但我認為陸生在台灣受到不平等待遇,與陸生對政治議題選擇沈默不能混為一談。台灣政府確實應該給陸生和其他外國學生一樣的待遇,但箝制他人的言論自由,不管是什麼身分都不應該被允許。批評損毀連儂牆的聲音,和壓制陸生表達政治觀點的,並不是同一個力量。
牆早已存在,不需要台灣給予,不是連儂牆,而是柏林牆,存在於來台中國學生的心中,時時刻刻抵禦著自由民主的價值觀,抵禦台灣的獨立存在的事實。你喚不醒裝睡的人,你教育不了在心理上對台灣實施冷暴力的人。香港事件只不過是契機,讓這些學生的冷暴力轉熱了,而已。
啊哈哈哈看到下面有留言說端大外宣,這種閱讀能力確實可以退訂了。不少留言都玻璃心吧,陸生成長的環境跟台灣朋友不一樣,你們想像一下,從被外界批評為「洗腦環境」的人出來,接觸言論自由,接觸政治,難道不可以有過來人講一下經驗指導一下嗎?其他外籍學生、港生、台灣本土學生的成長環境,跟陸生是一樣的嗎?有什麼可比性呢?此類留言往往嚴重缺乏對大陸個體的同理心。如果這類留言僅僅看到一個人不懂得發聲,卻不明白他們不曾在允許隨意發聲的環境中生活過,那談什麼都是傲慢而不切實際的。跳出自己的世界的意思是,用別人的思維思考。當然了,也跟陸生們說一聲,不是說制度不夠友好,發聲不夠順暢,就可以justify這些不合理的舉動。融入一個社會不要總是期待別人接納,自己踏出去,比什麼都重要。這也是對自己負責,不要辜負了難得的學習機會。
「事實上陸生來台,從來沒有學校的部門告訴過陸生應該怎樣去參與校園內部社會議題的討論」
等一下,為什麼會認為學校要去教這些啊⋯
其他外籍學生、港生與台灣本土學生也從來沒人教啊。都是念到大學的成年人了別這麼媽寶,這種事情自己來、自己學沒有很難吧。更何況,學權很多時候本來就是在跟校方對抗,要求依賴學校特別照顧不覺得哪裡弄錯了嗎?
屬於少數、被大眾漠不關心的群體太多了。作者文中提起的318跟同志都是努力耕耘非常久的議題,不過幾年前都還是沒人在乎的超級非主流而且動不動就被警察找麻煩、沒做什麼都會被媒體登裸照狂報或是不管怎麼豁出去都沒人理會,或許後來二者的聲量讓作者以為這本來就是萬眾矚目,但原本處境可是遠遠嚴峻許多。
一個人的聲音就只是自己的聲音,眾聲喧嘩的社會,沒有一發聲就必然受到眾人矚目與贊同的事,人必須去說服他人,而選擇沈默更本來就是放棄意見允許他人代言。
台灣是否能給沈默的陸生一面連儂牆?牆一直都好端端在那裡,愛國同心會那些六七十歲老兵、陸配一直都在台北鬧區四處舉五星旗的很開心喔。
不論如何,感謝作者,願意寫出自己的想法,也要感謝端,加入主流媒體不多的陸生的聲音。作為曾經的留學生,其實也很能體會有些事情真的是只有同在那個情境中的人才能明白。
說實話大家都在懷疑陸生在某程度上受中共操控,不存在的互相理解。
作者避談極端民族主義對中國學生的影響。我明白作者覺得陸生在台灣被歧視和邊緣化,所以才以留一面連儂牆為標題。但重點不在於陸生有沒有可以發表自由意見的地方(當然有,雖然台灣主流可能會忽視或妖魔化陸生的聲音,發表敏感言論中國政府也會秋後算帳),而是就算有,陸生會怎樣使用它。會不會整面牆都是人生攻擊和粗言穢語?作者用同情而非批判的角度寫這篇文,也避談中國因素(監視、互相舉報)對陸生在台參與公共事務的影響。退一步來說,這些參與破壞的陸生對整場運動抱持的觀點,大部分都是有問題。他們首先應該反省自己,非常遺憾作者沒有提及這點。
很多時候雖然意願成為橋樑,但是卻會受到來自大陸的壓力。
這個時候,即使陸生的表態是中立,也會受到大陸官方的“訓誡”。
那還能怎麼辦呢,如果迎合官方的立場就會給所在地區的人慢慢覺得陸生其實是中國大陸的宣傳工具,而相應的排斥心裡也會慢慢滋長。
這時,對他們來說,最安全的方法是沉默。
關鍵是,中國大陸一直有無形的觸手在控制著其國民的方方面面,哪怕那人出了國
在香港也是這樣,想成為橋的人後來都被人踩到腳下。
把陸生名字換成在大陸的台生處境比您在台灣的遭遇慘得更多
除非你选择继续相信小清新“开门揖盗=包容”的那一套话术,否则答案显然是不能。
讀完這篇,我終於退訂了。
這幾個月來《端傳媒》的言論,越來越接近 #中共大外宣。
這種媒體,可以關了,因為這類訊息沒有任何價值。
文中「我只是嘗試站在一個陸生的角度去理解,為何一直沉默的他們會選擇使用暴力。」一句,是把這些暴力事件與陸生權益低落連結在一起嗎?
可是作者同時又反對這樣的暴力行為,所以到底是想合理化陸生的暴力行為還是….?
不過作者點出了台灣校方想息事寧人的態度,與官方漠視學生權益的問題,私認為作者如果能不要試圖把兩者與此次暴力行為連結在一起就好了。也許從心理與社會層面來說權益問題確實與個人行為有關聯性,但若是有暴力合理化的意圖這就不恰當了。
感動,終於有陸生能說出自己的想法,來台第二年了,身邊所有的「陸生限制」讓我想問我們在社會到底是多低的地位?台灣可以寬容接納東南亞的移民,卻不接受對岸相同膚色、相同飲食、相同語言的勞工
没太看明白作者想说什么,实际上没有人阻拦陆生建墙啊。撕别人的海报甚至打人是破坏言论自由的行为,会造成“社交性死亡”,但我不相信在台湾贴一面意见不同的连侬墙会造成同样的后果。实际上对于陆生袭击港生的视频很多台湾网友的反应也是“你不同意可以自己贴一面,不要去毁坏别人的发言墙”。到底是台湾社会和两岸矛盾强迫陆生陷入去政治化的沉默,还是陆生在“去政治化”的环境中长大根本不知道如何平和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贴连侬墙、设计文宣需要投入实实在在的精力时间和创意,沉默的陆生中有多少愿意花这个时间去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旅游吃喝刷gpa这些“务实”的事情上?(这里说的是美国留学生的情况,我本人不太了解台湾的陆生平时是否是这样的表现,不过我猜测差别不大)不过作者所说的因为受到歧视积累怨气而对对方产生敌视,甚至将受歧视的屈辱与“爱国”这个概念混合起来,进而对异见者迸发出攻击性,这点是值得考虑的。对于这次香港运动,很多大陆人也具有同样的心态,“嚷嚷什么民主自由肯定都是虚的,实质还是瞧不起我们,幸亏祖国强大了不用再惯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