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藝術
卡塞爾文件展爆反猶爭議:為何一場「去中心化」的用心實驗,卻還是溝通失敗?
當圖像被抽離其脈絡,再製成各種迷因圖像和陰謀論在網路上流傳,我們不得不停下來思考這些現象與資本、帝國主義的關係⋯⋯
民間譚是什麼?被霸凌的男孩長大了,講一萬個民間故事給你聽
一人扮演二三十個角色,他像是憑空創造出了一個個敘事宇宙,那些故事是他的秘密基地,讓他在恐怖的現實中找到喘息。
抹去與傳承:33年後,香港的六四記憶之戰
「要抹去香港人的記憶,需要多久時間?」
趁香港Art Basel來逛藝術:香港年輕藝術家春拍得高價,大陸昔日寵兒卻遇冷?
香港藝術家今春之風頭,可取代身為昔日國際藝術市場寵兒的中國藝術家?但首爾又會取代香港嗎?
影像:在Art Basel,你有遵守防疫條例嗎?
戴著口罩,觀一個藝術展,早不是新常態。 我們眼裏的風景,如今變成:那些雕塑、畫像裏的人,為何都不需要戴口罩? ...
台北當代2022:欠缺在地連結,縮減公眾導覽,疫中隔空的「國際」是真國際嗎?
當博覽會以「國際」自居,展商參與了就是躍上了國際?國際是指在台灣的「國際」,還是真正跨出國外、展現了能量的國際?
影像 : 手機上的當代藝術博覽會
民眾繞著心儀的藝術品拍攝,舉起智能手機,點了又點,或與作品擺拍合照,或盛裝出席,打卡留念,自得其樂。
2022威尼斯雙年展﹕疫症與戰亂下,竟談女性與超現實主義
與其說這是對雙年展的質疑,不如說是亂世中人們對「藝術」的質疑。在今屆,每個觀眾多少都會抱著這樣的動搖進場⋯⋯
以假新聞攻擊假新聞 專訪馬格蘭攝影師Jonas Bendiksen
這次造假是為新聞攝影界和整個傳媒行業,進行的一次內部的滲透測試和震撼治療。
《Drive My Car》在奧斯卡:時隔40年,濱口龍介能讓日本電影重返國際榮耀?
《在車上》的確更新了日本電影的奧斯卡入圍紀錄,須知日本電影自80年代後就進入漫長的落選時期,與奧斯卡漸行漸遠⋯⋯
《蝙蝠俠》(2022):超級英雄從主題樂園到電影本質的一次回歸
抗壓面市,《蝙蝠俠》(2022)為超級英雄注入了普通人的衝動和魯莽。
評論|
專訪中國藝術家鄭聖天:中國當代藝術與全球交流
正是這些敏感不安分的人物不斷在文化之間碰撞。偶然擦出的火花有時卻能引起不滅的野火。
1
...
3
4
5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