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藝術
影像:在Art Basel,你有遵守防疫條例嗎?
戴著口罩,觀一個藝術展,早不是新常態。 我們眼裏的風景,如今變成:那些雕塑、畫像裏的人,為何都不需要戴口罩? ...
台北當代2022:欠缺在地連結,縮減公眾導覽,疫中隔空的「國際」是真國際嗎?
當博覽會以「國際」自居,展商參與了就是躍上了國際?國際是指在台灣的「國際」,還是真正跨出國外、展現了能量的國際?
影像 : 手機上的當代藝術博覽會
民眾繞著心儀的藝術品拍攝,舉起智能手機,點了又點,或與作品擺拍合照,或盛裝出席,打卡留念,自得其樂。
2022威尼斯雙年展﹕疫症與戰亂下,竟談女性與超現實主義
與其說這是對雙年展的質疑,不如說是亂世中人們對「藝術」的質疑。在今屆,每個觀眾多少都會抱著這樣的動搖進場⋯⋯
以假新聞攻擊假新聞 專訪馬格蘭攝影師Jonas Bendiksen
這次造假是為新聞攝影界和整個傳媒行業,進行的一次內部的滲透測試和震撼治療。
《Drive My Car》在奧斯卡:時隔40年,濱口龍介能讓日本電影重返國際榮耀?
《在車上》的確更新了日本電影的奧斯卡入圍紀錄,須知日本電影自80年代後就進入漫長的落選時期,與奧斯卡漸行漸遠⋯⋯
《蝙蝠俠》(2022):超級英雄從主題樂園到電影本質的一次回歸
抗壓面市,《蝙蝠俠》(2022)為超級英雄注入了普通人的衝動和魯莽。
評論|
專訪中國藝術家鄭聖天:中國當代藝術與全球交流
正是這些敏感不安分的人物不斷在文化之間碰撞。偶然擦出的火花有時卻能引起不滅的野火。
評論|
專訪中國藝術家鄭聖天:「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之外的第三條道路
跨越1949、跨越蘇聯、跨越中國。
評論|
烏克蘭危機:美俄的另類「合作」將更深分化歐洲
俄羅斯陳兵,北約擊鼓,基輔從中周旋的危機,更像是三方目前能找到最有利自己的「討論」烏克蘭問題的方式。
圖片故事:「要懂的人自然會懂」:白羅斯高壓下的政治壁畫
「自由創作本身,與是否生活在極權體制下,我認為是不相關的。」
評論|
《Drive My Car》:改編村上短篇,濱口龍介一定要拍三小時嗎?
一直以來,村上春樹小說改編成電影成功的並不多,但今次濱口龍介用了三小時去深化原著,或是迄今最優秀的村上改編之作⋯⋯
1
...
4
5
6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