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許寶強:浸會大學普通話教學風波,迴避了根本的學府無思問題 學生示威口號「我唔想讀普通話」,是指不想上校方安排的普通話課程?還是完全不願意學習普通話?是不喜歡強制必修、被迫上課?還是不喜歡教學及評核方法?或是不滿意課程内容?
評論|大學學系如何被排名榨乾?香港高教「離地」之謎 筆者之一的黎恩灝在一星期前,到訪座落英國的QS辦公室與該公司主管人員會面。席間,代表QS的Ben Sowter不諱言,目前並無一個實質評核教學質素的指標。故客觀上,一所大學在這些排名榜位置孰高孰低,更多取決於研究成就。
評論|李立峯:雨傘運動,香港社會發展的另一次關鍵事件 在後雨傘的幾種趨勢交錯之下,香港社會出現了港獨議題的冒起及政府對其作出的大力打壓、抗爭運動力量減弱、民意持續兩極化,以及社會動員與反動員之間的對立的激化。
從垃圾房走進政府大樓,一群清潔阿姐的社區工運路 簡姐每天推開海麗邨的防火門240次,清理整座大廈的垃圾三次。終年勞動,十指磨平。她和工友姐妹在港三十多年,沒想過自己會走上罷工之路,更沒想過,社區街坊在關鍵時刻成就支持網絡,「社區工運」與輿論推播,令罷工得以成功。
評論|朱順慈:指尖上的自由?──在網絡世界謹言慎行的年輕人們 總結十次訪談,受訪的中學生習慣看別人的留言,卻不想其他人看見自己最真誠的想法;他們知道有很多發表意見的途徑,但為了避開衝突和被起底的風險,寧願不說,或者用搞笑好玩的方式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