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唐南發:身為華人,對「排斥和歧視」知之甚深,我要幫助難民融入社會 在馬來西亞長大,我鮮有異族朋友;在倫敦生活,亦非社會主流⋯⋯那些經歷告訴我,即便遊走在社會邊緣,也有權參與這個社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異鄉人——胡晴舫:為了認出自己的臉孔,我們必先認出彼此的臉孔 二十多歲開始了「國際公民」的生活,旅行、工作、寫作。她從不信任人性,到仰賴「陌生人施捨的慈善」走到今天。作家胡晴舫完成《無名者》後說,真正的寫作才剛剛開始。
異鄉人——迪迪:為什麼留在家鄉的兒時夥伴,看上去比在外拼搏的我更加「自由」 我從小對「最好的」有一種執念,要離開家鄉小城,到最好的地方去,看最好的世界;而她卻隨遇而安,幾經波折,留在家鄉,我行我素地生活著。
異鄉人──吳月伴:我住在60呎的香港劏房,姊姊卻說我過著她想要的生活 我們姊妹一起長大,姊姊去了北京闖蕩,失敗後回到家鄉結婚。我「漂」到了香港,31歲還單身、租房。家人指責我的不婚主義和職業規劃,姊姊會站出來挺我。
評論|異鄉人──鄒思聰:時代劇變了,而我們都要設法活下去 在我們讀書那些年,誰會理會羅振宇是誰,馬東是誰呢?最受媒體關注、得到追捧的,即便不是許知遠這類知識分子,也是許知遠當年批判的人,因為「庸眾的勝利」而捧起來的韓寒。
異鄉人—他從戰地來,想在台灣說什麼樣的故事? 「在我的家鄉,有36萬族人因為恐怖攻擊成為難民,有3000多人被推下海,人們被迫在改信回教與死路一條中做出抉擇。在我的家鄉,因為ISIS的關係,兒童變成了孤兒、年輕婦女變成性奴隸,還有小孩被洗腦成會殺人的恐怖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