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論:不會理會暴力的政策才是因由

「拾論」翻檢讀者留言和記者回應定期刊出,隨時拾回端的最新動態。

在端傳媒,一直以來,我們十分重視與讀者和受眾的交流,也深信即使資訊環境變幻無定,只要找到方法看見彼此,始終有誰共鳴。適逢今年端傳媒步入十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們決定重啟與讀者交流的欄目,並以全新面貌跟大家見面。新欄位《拾論》承先啟後,更進一步。 「拾」既是「十」的大寫,也代表撿拾讀者留言的意思。我們更會讓相關編輯或記者主動回應留言,同時亦將端的最新動態及報導方向等一一為你補漏拾遺。

上月,我們推出了「人類命運不共同?」系列評論,四篇評論文章重新檢視「人類共同體」的概念從破解到共存的建立。我們在最後一篇探討人類近親的兩種不同猩猩,理解人類既有動物性,人性也存在著愛的包容性和可能性。啟發這篇文章的靈長類動物學家古德博士(Jane Goodall)在月初與世長辭,端傳媒總編輯陳婉容與讀者再次交流進化生物學不同角度的敘事可能。不過,從Charlie Kirk 事件後續報導的激烈討論,反映現實中我們或許仍要與麻煩共存(staying with the trouble),也可能需要在國族框架以外尋求團結。

也許政治兩極化帶來的另一個命題是「資訊世代不共同?」,我們在社媒上用靜音按鈕將Z世代的「安靜參與」形象化,最有共鳴的可能是MBTI結果是內向的同事。如果想理解新聞接收模式和媒體使用習慣,不妨參與最近推出的性格測驗,取得個人專屬的「資訊營養標籤」,看看我們之間是否也存在一個資訊共同體?

歡迎你繼續在端傳媒網站應用程式和各社交媒體平台撰寫評論或分享所想,有更多意見或回饋也可寫信給我們(editor@theinitium.com)。我們期待聆聽你的想法。

1. a1exbath0ry,回應《狗咬狗骨的世界,與動物園裡的政治寓言

想到了milam那本killer ape,二戰後美國學界對動物社會學、演化生物學和人類學的理解和突破一直被政客們曲解和利用

讀者好,謝謝你提到 Milam 的 Creatures of Cain。我在寫這篇的時候其實也想到過這條脈絡:戰後美國學界的靈長類研究,原本是對暴力與合作的並置觀察,但很快就被政客和大眾文化挑選性地吸收,只留下“killer ape”這一面向。這也正好說明了「動物性」這種敘事的危險:它很容易被拿來當作政治隱喻,卻抹去了複雜性。 de Waal 等科學家的努力,或許就是要把我們重新拉回那個複雜性裡。而我寫文章的原意,就是希望提醒大家,複雜不是壞事,只是我們的現實,而且肯定比單一敘事能給我們更多實在的希望。

端傳媒總編輯 陳婉容

2. akiraa,回應《「現代性」之外,以關係和照顧為基礎的世界

非常棒的一篇文章。我很喜歡這段——
「對伊努皮亞克人來說,或許傳統意義上石油和黃金都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跟ta們一起共生的鯨魚——鯨是否出現,取決於人類行為是否得體;鯨魚不是資源,而是決定是否給予自身作為「禮物」的主體。 」

3. Kes,回應《澳門立法會選舉現場:愛國者治澳和政府總動員下,為何廢票創新高?

很喜歡第一張相片,在選舉展板前演大戲。
謝謝 林振東。

2025年9月13日,澳門政府在祐漢公園舉行立法會選舉的宣傳活動,期間有粵劇表演。攝:林振東/端傳媒

4. 讀者,回應《從John Brown 到 Charlie Kirk:和解的政治與被馴化的美式進步主義

的確,這幾篇關於Charlie Kirk 的報導寫得太好了,不枉讀者的長期支持。一方面,我同意文章的說法,我們無法同一個不和解的意識形態和解。但另一方面,過於自我,是否是另一種自我感動呢?這一點如何平衡,我自認心中有標準,卻很難自信的以為自己的標準放之四海而皆準。

不過我是認可,我們必須有一定的基本共識,在此之上才有和解包容的可能。就好像民主多元不囊括獨裁思想,言論自由也不涵蓋歧視言論。這一點,以川普為旗幟的另類右翼,即獨裁也歧視,他們是民主的敵人。

最後有my little airport的兩句歌詞做結尾:
「犯法為彰顯法治不公」---失業抗爭歌
「佢哋只會著眼肢體的鬥爭,不會理會暴力的政策才是因由」---宅女上街吧

5. 讀者,回應《「永恆的外國人」:中美對抗下遭遇雙重質疑的中國留學生

年輕的時候多出去走走,對於打破對生命的想像是很有幫助的。對自己了解越多,越會發現身處的國家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在哪裡發揮何種價值,是否可以繼續追逐我的理想。

6. tungwq,回應《不接觸、不引戰、不衝突:台灣Z世代的網路道路「安靜參與」

感謝將前導研究改寫成供公開閱讀的文章,希望端能有更多與網路/媒體生態、治理、與網友等方面的內容!

7. kiwi,回應《Taylor Swift訂婚:不為框架,也不為反框架

很喜歡這篇,沒怎麼聽過Taylor Swift的歌也看得津津有味。人不應該為框架而活,也不應該為反框架而活。看完對我自己接下來怎樣生活也有了一些新的啟發。感謝作者!

8. ej7z,回應《人類命運不共同

即使前面花了那麼大的篇幅去「拆穿」世界大同、地球村之類的謊言,即使真的經歷身邊人的逝去,作者在最後還是表達了自己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嚮往…..謝謝作者,這篇文章讓我強烈感受到了這場戰爭意味了什麼,以及雖然可能很理想主義但文章還是讓人感受到其中的力量

2025年9月2日,加沙市,一名男孩吃著三文治從裝滿家人財務的車輛窗戶外望,準備向南撤離加沙市。以色列在當日加強了軍事部署,預備役軍人開始響應徵召命令,為攻擊加沙市的計劃作準備,儘管國內外要求結束這場近兩年的巴勒斯坦領土行動的壓力不斷加大。攝:Eyad Baba/AFP via Getty Images

9. Inc,回應《愈長大愈不快樂:十張圖看香港中小學生的群像面貌

近百年來香港都是移民城市,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即使沒有宏觀的所謂人口政策,但實際香港一直依賴移民的高度競爭來維持繁榮。能留下來的要嘛是吃苦耐勞有「獅子山精神」的人,要嘛就是躋身專業人士界別的精英。一代尚且能選擇來這裡卷,但對於二代甚至三四代在這片土地上出生的人來說,他們未必有強烈的動機去卷。這片土地不適合孕育新的人,也不適合長者休憩。

10. hannalin2017,回應《70年後,萬隆會議仍是「全球南方」的參考嗎?

不過我對於結尾有點疑問,如果我們希望所謂的萬隆精神與全球南方不被被國族框架限定,解法應該是回歸民間,滿足於一種低於國家層次的交流嗎?還是仍應追求從根本改變國家體制的國際視野呢?

謝謝你的提問,這也是我一直在想的問題。

我想這問題背後在於我們將國家放在什麼層次來討論?是用來寄情的對象,像是把萬隆會議浪漫化、總之有這樣的團結場面就好,用來說一個後殖國家團結的故事?還是作為要影響的對象,像現在義大利人抗爭影響政府對巴勒斯坦的政策?

畢竟我們統統都活在國家的體制下,完全漠視它的作用,似乎並不可行。但我認為我們今天在談國際間的團結或全球南方的團結時,單以國家為單位的話,就有點「守株待兔」。這也是國際間行動者討論不休的問題──民眾間的國際團結,如何在國家以外的領域產生?這一層的團結,其中一部分應是自有其意義,像是經驗交流,互相濟助;在某些情況,也能影響到國家,像是這幾個月來支持巴勒斯坦的國際運動。具體情況下,大家都只能從具體局限下發揮,也就不一定能談得出根本了。

獨立評論人 鄧建華

歡迎你繼續在端傳媒網站應用程式和各社交媒體平台撰寫評論或分享所想,有更多意見或回饋也可寫信給我們(editor@theinitium.com)。我們期待聆聽你的想法,約定下期《拾論》再見!

評論區 1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7. kiwi,回应《Taylor Swift订婚:不为框架,也不为反框架》
    很喜欢这篇,没怎么听过Taylor Swift的歌也看得津津有味。人不应该为框架而活,也不应该为反框架而活。看完对我自己接下来怎样生活也有了一些新的启发。感谢作者!”

    编辑脸皮真厚,无视批评,毫无羞耻感,以为自己选得很好?不过也是,像端这样的新闻媒体价值本身就和流行音乐、流行文化一样,注定要被时间粉碎淘汰,新闻的性质本身就注定是轻薄、短暂。
    还有,没人关注美国华籍留学生、城市书店,没人关注意大利留学生怎样怀念家乡菜。端传媒有的文章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姿态已经让我厌恶,明摆着一副小资作态,令人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