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我们推出了「人类命运不共同?」系列评论,四篇评论文章重新检视「人类共同体」的概念从破解到共存的建立。我们在最后一篇探讨人类近亲的两种不同猩猩,理解人类既有动物性,人性也存在爱的包容性和可能性。启发这篇文章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古德博士(Jane Goodall)在月初与世长辞,端传媒总编辑陈婉容与读者再次交流进化生物学不同角度的叙事可能。不过,从Charlie Kirk 事件后续报导的激烈讨论,反映现实中我们或许仍要与麻烦共存(staying with the trouble),也可能需要在国族框架以外寻求团结。
也许政治两极化带来的另一命题是「资讯世代不共同?」,我们在社媒上用静音按钮将Z世代的「安静参与」形象化,最有共鸣的可能是MBTI结果是内向的同事。如果想理解新闻接收模式和媒体使用习惯,不妨参与最近推出的性格测验,取得个人专属的「资讯营养标签」,看看我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个资讯共同体?
欢迎你继续在端传媒网站、应用程式和各社交媒体平台撰写评论或分享所想,有更多意见或回馈也可写信给我们(editor@theinitium.com)。我们期待聆听你的想法。
1. a1exbath0ry,回应《狗咬狗骨的世界,与动物园里的政治寓言》
想到了milam那本killer ape,二战后美国学界对动物社会学、进化生物学和人类学的理解和突破一直都被政客们曲解和利用
读者好,谢谢你提到 Milam 的 Creatures of Cain。我在写这篇的时候其实也想到过这条脉络:战后美国学界的灵长类研究,原本是对暴力与合作的并置观察,但很快就被政客和大众文化挑选性地吸收,只留下「killer ape」这一个面向。这也正好说明了「动物性」这种叙事的危险:它很容易被拿来当作政治隐喻,却抹去了复杂性。 de Waal 等科学家的努力,或许就是要把我们重新拉回那个复杂性里。而我写文章的原意,就是希望提醒大家,复杂不是坏事,只是我们的现实,而且肯定比单一叙事能给我们更多实在的希望。
端传媒总编辑 陈婉容
2. akiraa,回应《“现代性”之外,以关系和照护为基础的世界》
非常棒的一篇文章。我很喜欢这段——
「对于伊努皮亚克人来说,或许传统意义上石油和黄金都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跟ta们一起共生的鲸鱼——鲸是否出现,取决于人类行为是否得体;鲸鱼不是资源,而是决定是否给予自身作为「礼物」的主体。 」
3. Kes,回应《澳门立法会选举现场:爱国者治澳和政府总动员下,为何废票创新高?》
很喜欢第一张相片,在选举展板前演大戏。
谢谢 林振东。

4. 读者,回应《从John Brown 到 Charlie Kirk:和解的政治与被驯化的美式进步主义》
的确,这几篇关于Charlie Kirk 的报道写得太好了,不枉读者的长期支持。一方面,我赞同文章的说法,我们无法同一个不和解的意识形态和解。但另一方面,过于自我,是否是另一种自我感动呢?这一点如何平衡,我自认心中有标准,却很难自信的以为自己的标准放之四海而皆准。
不过我是认可,我们必须有一定的基本共识,在此之上才有和解包容的可能。就好像民主多元不囊括独裁思想,言论自由也不涵盖歧视言论。这一点,以特朗普为旗帜的另类右翼,即独裁也歧视,他们是民主的敌人。
最后有my little airport的两句歌词做结尾:
“犯法为彰显法治不公允”---失业抗争歌
“佢哋只会着眼肢体的斗争,不会理会暴力的政策才是因由”---宅女上街吧
5. 读者,回应《“永恒的外国人”:中美对抗下遭遇双重质疑的中国留学生》
年轻的时候多出去走走,对于打破对生命的想象是很有帮助的。对自己了解得越多,越会发现身处的国家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在哪里发挥何种价值,是否可以继续追逐我的理想。
6. tungwq,回应《不接触、不引战、不冲突:台湾Z世代的网路“安静参与”》
感谢将前导研究改写成供公开阅读的文章,希望端能有更多与网络/媒体生态、治理、与网民等方面的内容!
7. kiwi,回应《Taylor Swift订婚:不为框架,也不为反框架》
很喜欢这篇,没怎么听过Taylor Swift的歌也看得津津有味。人不应该为框架而活,也不应该为反框架而活。看完对我自己接下来怎样生活也有了一些新的启发。感谢作者!
8. ej7z,回应《人类命运不共同》
即使前面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去“拆穿”世界大同、地球村之类的谎言,即使真的经历身边人的逝去,作者在最后还是表达了自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向往.....谢谢作者,这篇文章让我强烈感受到了这场战争意味了什么,以及虽然可能很理想主义但文章还是让人感受到其中的力量

9. Inc,回应《愈长大愈不快乐:十张图看香港中小学生的群像面貌》
近百年来香港都是移民城市,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即使没有宏观的所谓人口政策,但实际香港一直都依靠移民的高度竞争维持繁荣。能留下来的要么是吃苦耐劳有“狮子山精神”的人,要么就是跻身专业人士界别的精英。一代尚且能选择来这里卷,但对于二代甚至三四代在这片土地上出生的人来说,他们未必有强烈的动机去卷。这片土地不适合孕育新的人,也不适合长者休憩。
10. hannalin2017,回应《70年之后,万隆会议仍是“全球南方”的参考吗?》
不过我对于结尾有点疑问,如果我们希望所谓的万隆精神与全球南方不被被国族框架限定,解法应该是回归民间,满足于一种低于国家层次的交流吗?还是仍应追求从根本改变国家体制的国际视野呢?
谢谢你的提问,这也是我一直在想的问题。
独立评论人 邓建华
我想这问题背后在于我们将国家放在什么层面来讨论?是用来寄情的对象,像是把万隆会议浪漫化、总之有这样的团结场面就好,用来说一个后殖国家团结的故事?还是作为要影响的对象,像现在意大利人抗争影响政府对巴勒斯坦的政策?
毕竟我们统统都活在国家的体制下,完全漠视它的作用,似乎并不可行。但我认为我们今天在谈国际间的团结或者全球南方的团结时,单以国家为单位的话,就有点「守株待兔」。这也是国际间行动者一个讨论不休的问题——民众间的国际团结,如何在国家之外的领域产生呢?这一层的团结,其中一部分应是自有其意义,像是经验交流,互相济助;在某些情况,也能影响到国家,像是这几个月来支持巴勒斯坦的国际运动。具体情况下,大家都只能从具体局限下发挥,也就不一定能谈得出根本了。
欢迎你继续在端传媒网站、应用程式和各社交媒体平台撰写评论或分享所想,有更多意见或回馈也可写信给我们(editor@theinitium.com)。我们期待聆听你的想法,约定下期《拾论》再见!
“7. kiwi,回应《Taylor Swift订婚:不为框架,也不为反框架》
很喜欢这篇,没怎么听过Taylor Swift的歌也看得津津有味。人不应该为框架而活,也不应该为反框架而活。看完对我自己接下来怎样生活也有了一些新的启发。感谢作者!”
编辑脸皮真厚,无视批评,毫无羞耻感,以为自己选得很好?不过也是,像端这样的新闻媒体价值本身就和流行音乐、流行文化一样,注定要被时间粉碎淘汰,新闻的性质本身就注定是轻薄、短暂。
还有,没人关注美国华籍留学生、城市书店,没人关注意大利留学生怎样怀念家乡菜。端传媒有的文章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姿态已经让我厌恶,明摆着一副小资作态,令人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