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青春時而無敵、時而殘酷,香港青少年是怎樣成長過來的?人生的第二個十年,來自不同背景的他們與家庭、學制、親密關係、虛擬網絡和社交平台互動,在迷惘中建構自己,或者失去自己。政府設計青年發展藍圖時說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但要怎樣才能真正看見青年的具體臉孔?端傳媒推出「混沌少年事」專題系列,以特寫及數據報導嘗試勾勒香港少年心事。
這篇報導以數據作為切入點,用11張圖表呈現這一代在學青少年於成長中的苦與樂。
「我以前上學像坐監一樣,在課室不能動,不能喝水,不能吃東西,不能去洗手間,不能亂說話。」「現在這所學校令我有自信心,有安全感和自由。」「局長,我想請問一下,為什麼國際學校能做到(happy learning),傳統學校卻做不到?」
近來,在社交媒體上,陳禹齡小朋友於2017年在香港立法會的發言不時引來網民轉載討論。當時立法會就防止學童自殺問題舉行公聽會,從傳統小學轉到國際學校的小四學生陳禹齡當面質問時任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場內響起雷鳴掌聲。在同一個場合中,另一位小三學生黃塱寬直言學習令身心俱疲,「返學校好似俾石頭壓住我」,反問局長「你們知不知道我們需要什麼?可不可以改變這個教育制度啊?」
這次公聽會是香港立法會罕有有小學生發言,並當面質問局長。當時香港爆發學童自殺潮,政府發佈報告,指實證分析顯示學生自殺與教育系統「無明顯和直接關係」,很多立法會議員、家長團體和公眾不滿此論,紛紛在議事堂控訴香港的教育制度,表達香港中小學生的感受和需要。八年過去,香港的教育制度並沒有根本性改變,那這一代的香港學童正面對什麼呢?他們快樂嗎?有什麼混沌事?成長有哪些苦與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