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人類命運不共同

人類命運共同體僅僅關乎於一個想象中的人類。

人類命運不共同
2025年9月2日,加沙市,一名男孩吃著三文治從裝滿家人財務的車輛窗戶外望,準備向南撤離加沙市。儘管國內外要求結束這場近兩年的巴勒斯坦領土行動的壓力不斷加大,以色列在當日加強了軍事部署,預備役軍人開始響應徵召命令,為攻擊加沙市的計劃作準備。攝:Eyad Baba/AFP via Getty Images
【編按】:幾個月前哈佛學生蔣雨融的演講引發爭議,《端傳媒》也思考如何加入這個話題,當時的一個糾結是,該演講的缺陷並不難分析,但有意思嗎?我們是否可以有更好的參與方法?在緊迫的熱點時效下,編輯決定躺平「放手」一博:「團結」向來是一個誘人的政治理念,但在「全球化」走向「反全球化」的時代,它有許多待破和立的維度,做跨地域、跨議題多年的端和評論人其實對此體會鑿鑿,我們既然有許多的思考,那麼何不提出自己的論述?因此趁著端10週年,我們推出「人類命運不共同?」系列評論,將從國際政治、民族國家、氣候與女性、非人類中心等視角推出四篇評論文章,體現我們的思考旨趣與關懷。「世界和平地球村」過去為自由主義所津津樂道,「人類共同體」是習近平2017年寫入中共黨章的詞彙;而聲稱「反法西斯」、「珍視和平」的「九三閱兵」也在昨天上演,當中俄朝(北韓)鐵三角同時出現在天安門、私下討論「長生不老」,並有中東記者為中國的「強大與和平」流淚的片段傳出,我們確信自己沒有缺席——各種各樣的話語都想填充「人類」與「團結」,它反映著人類歷史與世界現實中許多的痛點,也因被視為「正確和進步」而方便地包裝成種種模樣。本文為系列第一篇,破論,是對「世界和平」的懷疑與失望。我們無意在脫離現實的情況下高談闊論——所有新框架的建設,都要從舊廢墟中生長。本系列每週一篇,拋磚引玉,敬請讀者關注,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下你們的想法。

我絕對不是一名國際法專家。在2023年10月之前,我甚至都算不上是一名國際政治的熱心讀者。成長於21世紀,全球化的速度像閃電劃過雲層的聲音一樣驚擾著我的耳膜。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裡,我想當然地假設人類生活在某種類似於「地球村」的共同體中,平穩的世界秩序軌道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基礎設施,我們可以在此之上自由地溝通、交流,我們伸手就可以觸及彼此。如果有什麼災難發生,那麼一定是人與人之間產生了某種可怕的誤解而非蓄意的謀害。這是二十一世紀了,我們已經把第二次世界大戰遠遠地甩在身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如此之近、我們每天通過各種媒介注視著他人的面孔,摧毀他人的也必將摧毀我們。我想象我們無法、也並不情願日復一日踩著他人的苦難生活下去。

荒謬的是,在2025年春的某個下午,我在圖書館裏捲入了與一名政治學學者之間的爭論。她擁有著俄羅斯/以色列雙重國籍,目前正就讀於北美的一所精英大學政治學系。我憑藉自己有限的知識向她頗為費力地論證為什麼以色列對加沙巴勒斯坦人持續了一年多的種族滅絕戰爭同時違反了國際法、人權和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而她像教育幼兒園小孩子一樣向我耐心地解釋道:

「聽著。在我們政治學裏,你所引用的這一切都來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起來的自由主義世界秩序。在那之前,國際政治的運作方式就是弱肉強食。很不幸的是,這就是現在發生在烏克蘭或者加沙的事情,這就是俄國和以色列思考問題的方式。這些國家有力量,所以沒有人能阻止他們去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情;而我是這些國家的公民,如果他們做的事情是對我有利的,我又為什麼要反對自己的國家?」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