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體
订阅支持
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简体
繁體
深度
日报
速递
专题
评论
播客
系列
栏目
互动页面
多元
国际
大陆
台湾
香港
社群
订阅支持
订阅新闻信
参与活动
最新
地域
国际
大陆
香港
台湾
速递
专题
评论
播客
活动
文化现象
我在皮村“打工博物馆”的日子(上):在新工人文化中重拾阶级记忆
我终于从我的漫长的大学毕业了。几分钟后,我挺直了腰杆,抹掉眼泪,继续注视着这个世界,并打算继续和这样一个世界作斗争。
艺术界回应“伦敦墙”:它是否挑战了我们的观看方式?|端对谈
“冒犯的艺术”不是单纯挑衅和伤害,而要通过讨论、抗辩、反思和争论,让被掩盖的、被遗忘的、被有意或无意无视的东西浮出水面。
《芭比》,以及永远对《芭比》不满意的你
明明已取得卓越票房,掀起了全球级别的讨论,超额完成了合家欢任务,却因为讲的是女性议题,而遭到最挑剔的评价
一个同人文作者的意难平:迷茫的人如何编织爱、回忆爱?|爱欲录
这些女孩描绘了自己对爱情的想象与愿景,也写出很多激烈和充满波折的桥段,来倾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口诉说的委屈,和痛苦。
“脱口秀找到了不属于它的观众”:中国脱口秀演员、观众如何看审查和举报
现场演出的稿件都是很久以前就审批好的。我去年提交的稿件和上半年的稿件,都还没有排到队审批呢。
脱口秀行业风暴:“中式”冒犯,国家暴力认同,与“审查外包”
从民间无负担举报、分食流量的大小官方到外围KOL,层层配合、形成了一套几乎无缝隙的“作风优良,能打胜仗”的演出审查系统。
他们曾经拍摄人物纪录片,在人和作品之间两难
这是三位纪录片工作者与拍摄对象沟通的经历。
从姜涛湾出发:镜粉一年实习生
这几年来我都在实习另一种默契、试图活出另一种样式。
从内地生到“香港人”,再从香港到北京,一位新闻学院毕业生的流离与纪录
保留下对“正常”的判断,留下那些对“好”的记忆,尝试去回答“我们何以至此”,将注定成为“我”和“我们”一生的功课。
《给十九岁的我》政治相对“安全”,才可在金像奖典礼高呼“上咗先算”?
纪录反修例运动的《时代革命》、探讨香港不同世代政治立场的《忧郁之岛》等纪录片,虽在外地大放异彩,却依然没法在香港上映。
《霍格沃兹:遗产》,舆论批评的背后
最好的游戏并不只是把性小众角色当成锦上添花的装饰品,而是试图讲述受这群人的经历和生活。
海外中国年轻人眼中,意外成为“搜索引擎”的小红书
“用小红书搜索的目的是,你想问一个跟你背景相似的中国人,美国超市里什么是最好用的。”
1
…
5
6
7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