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體
订阅支持
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简体
繁體
深度
日报
速递
专题
评论
播客
系列
栏目
互动页面
多元
国际
大陆
台湾
香港
社群
订阅支持
订阅新闻信
参与活动
最新
地域
国际
大陆
香港
台湾
速递
专题
评论
播客
活动
文化现象
《给十九岁的我》政治相对“安全”,才可在金像奖典礼高呼“上咗先算”?
纪录反修例运动的《时代革命》、探讨香港不同世代政治立场的《忧郁之岛》等纪录片,虽在外地大放异彩,却依然没法在香港上映。
《霍格沃兹:遗产》,舆论批评的背后
最好的游戏并不只是把性小众角色当成锦上添花的装饰品,而是试图讲述受这群人的经历和生活。
海外中国年轻人眼中,意外成为“搜索引擎”的小红书
“用小红书搜索的目的是,你想问一个跟你背景相似的中国人,美国超市里什么是最好用的。”
张婉婷遭人格謀殺?“人血馒头”与“张大盗”,崩坏的集体情绪如何修复
Mirror演出意外令后2019集体政治能量避风港的粉丝文化倍遭打击,情感能量随即流向香港电影,直至今次失控的谩骂和攻击
张婉婷与港产片轩然大波:当香港人(只能)在电影里追求公义
短短几日,张婉婷从交出真挚作品的导演,变成贩卖少女青春、吃人血馒头的魔头;也因加盟“说好香港故事”再多一个维稳导演的骂名
七问《给十九岁的我》争议:世代、权益、教育和纪录片伦理
一部纪录片的程序及拍摄伦理引发全港讨论,纪录过程中哪些环节不应忽视?如何进入学生的世界,互相理解?
为什么“goblin mode”不是“躺平”?当“年度词汇”来到华文语境
中国的问题西方也有?哥布林模式出自当下网络文化的个人主义、虚无和享乐意识;躺平要回应的,则在中国语境才有?
《灌籃高手》老粉心声:对“未完成”等待26年,结果痴心错付?
这些明明值得再创作与讨论的内容,竟被一片唱好声淹没,而眼前这26年后的香港,又好像突然回到只会欢呼、不懂思考的时代。
【新春】在香港散步:走啊走,把自己的城市走到心里,记忆里
这几年,散步城市成为了一场香港集体观照的“流行文化”,留在此城的人,走路、发现、谈论⋯⋯
他们的过年“不传统”:农历年不是只有家人团圆一个选项
过年“回家”与否、“团圆”与否,折射出我们对过年的想像。然而,过年只能有一种选项、年节也只能长成同个模样吗?
MIRROR演唱会事故后——舞蹈员重回舞台笑脸迎人,同时在看精神科
“我们想要一个说法,一个原因,一个道歉,或者什么都好。但我们一直无法得到。”
阳具迷情:情欲面具下的独立音乐人“盐焗鸡”
盐焗鸡把性器与性事挂在嘴边,并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希望每位喜欢她的听众能够拥抱最真实的自己。
1
…
6
7
8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