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陈敬慈:韩国80年代工运引发的蝴蝶效应,会在中国发生吗? 了解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劳工运动,对透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劳工事件,具有很强的启示性。佳士事件所展现的知识份子与劳工之间的关系,和韩国1980年代初的劳工运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如何做“好”一名伞后遗民?廖韬和她的“六点”自救行动 但世上有无赌徒能“绰绰有余”,即是无论输赢都知道“没什么不好”?绰绰有余是《武士道》对勇气的注解,说的是“毫无顾虑、杂念,还有可容纳更多的心胸”⋯⋯
“风雨底下,我已经污糟邋遢”—— 解读戴耀廷的六个关键字 “以前研究香港法治,不会将香港法庭放在一个威权社会之下,但那一刻我如梦初醒,原来我们已进入威权时代,香港法院可能失守,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像过的。”
评论|邢福增:中梵协议“袋住先”?解读中梵关系正常化的虚与实 对于中梵协议,乐观者相信有助双方建立更密切关系,更正面看待中国宗教自由;悲观者则担心教廷为了争取签署协议,而甘愿进入“鸟笼”之中。我们该如何评估这次主教任命协议的意义?
评论|陈敬慈:从佳士事件看中国工会改革的结构性矛盾 佳士事件显示,工会改革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全总有组织工人的行政压力,但是又有政治上的考虑,以至不能支持真正维护权益的工人成为基层工会的领袖。但是佳士事件也显示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出现了新的发展,即阶级斗争的主体出现了变化。
评论|赵思甜:佳士工人维权事件,官方评论体现出怎样的逻辑? 这次官方对佳士事件的处理思路,在逻辑上与2015年底抓捕劳工NGO工作人员的行动一脉相承,而在警方与官媒的配合性、同步性上甚至更甚于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