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厨房革命:惊喜来自百分百香港本土食材

一周一次拿到的蔬菜,均是农夫们在运输前一天刚从田里摘下来的,有时田里的菜虫会跟著回家……
罗勒、松子仁。

中午独自在家又不想外出吃东西的时候,我总喜欢吃薯仔,即马铃薯。马铃薯便宜,能存放很久,也很实在。其中一个最喜欢的烹调方式,是参考了食物艺术家Laila Gohar的做法,首先煲一大锅水,先放大量的盐和一些月桂叶,把马铃薯放进去煮软。煮多久才软要视乎马铃薯大小,大的可能需要半小时至四十分钟。等待的同时把存放在雪柜里的各种绿色香草譬如茴香、罗勒、奥勒冈、番茜等连茎切碎,下大量橄榄油,挤一整个柠檬的汁液,可以用新鲜柠檬或用盐腌制过的柠檬,再下点盐、蒜蓉和干辣椒片,混好,连煮好的烚马铃薯一起吃,就是最好的简单午餐。

去年六月反送中运动以来至今快一年了,整个人一直处于无以名状的状态,本来时时刻刻在街头,有血有泪,情绪绷紧,食无定时;今年初疫症悄悄突如其来,肆虐全球,生活有著天翻地覆的改变,大部分时间要留在家中,少外出少见朋友。安静下来的时候,每一刻当下变得更重要,既然不能上街,如何在日常微小习惯里革命成为我最关注的课题。每一天我都给自己一个不同的挑战,成功的话便要反复练习,直至成为习惯,例如最近我希望自己能用尽食材的每一部分,减少厨余,做虾仁的时候把本来不要的虾头虾壳留起做高汤和煮酱油。既然未能做素食者,则也要对食物怀有感恩之心,亦不必用现成高汤。

青酱意面加parmesan cheese。
青酱意面加parmesan cheese。

日常微小习惯的革命

所谓“猪有猪味,鸡有鸡味”,不知从何时开始变成香港人对食材的最大赞美,未知是因语言贫乏,还是进口冷藏食材因运送过程、工业化种植和大量屠宰生产已经失去食物本身的味道。

生活里每一个选择,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均代表我们的价值观取向,集腋成裘,便会成为能改变社会的一大步。反送中运动开始后,大家开始关心商家背后有没有中资背景,更著重本土消费,形成黄色经济圈。影响所及,涵盖饮食、运输、生活用品等行业,甚至包括网上超市;那边厢,具中资和蓝色背景的商店生意额却大不如前,疫症开始前,他们的业务已见缩减,因香港人都是在用荷包来投票。随著疫情加剧,世界各地封关,大家居家抗疫,碍于对“中国制造”愈来愈不信任,又担心物流因封关而受影响,便更是著重食材的来源地,购买香港种植出产的本地菜愈来愈普及。

在香港土生土长,从小被教导这里“地少人多”,天然资源不能自给自足,要依赖进口食材。香港超市和街市卖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无分季节的食材,夏天有草莓吃,冬天有西瓜吃,本已习惯了,直到2009、2010年的“保育菜园村”及“反高铁”运动,不少人站出来保卫香港东北农地,我才意识到香港亦有不少农地按季节种植本地蔬菜,如菜心、小棠菜、番茄等。从前在父母家,母亲总是坚持肉类食材首选本地,比如本地黑毛猪、嘉美鸡等,鱼类海鲜更是每天都会去街市,购买本地渔民在香港附近海域捕获的海产,认为这才够新鲜,品质有保证。所谓“猪有猪味,鸡有鸡味”,不知从何时开始变成香港人对食材的最大赞美,未知是因语言贫乏,还是进口冷藏食材因运送过程、工业化种植和大量屠宰生产已经失去食物本身的味道。

鹰嘴豆。
鹰嘴豆。

为何要吃本地菜

现在工作以外,自己要主理一天三餐,看食谱和寻找本地食材成为一大乐趣。住在港岛市区,本来买本地菜没有新界方便,毕竟本地农场多分布在新界东北和西北,售卖猪肉等大量本地食材的大埔墟街市也离我很远。虽然我偶尔也会开车远至粉岭的马宝宝社区农场买菜,顺道走走,手捧著一大堆新鲜蔬果的感觉是很满足的,但即使是每个周末都去也有点不切实际。幸好最近不同本地农场因需求大增发起每周一次新界菜订购,付多一点运费便可以送到家或与农场合作的商店。一周一次拿到的蔬菜,均是农夫们在运输前一天刚从田里摘下来的,有时田里的菜虫会跟著回家,前几天买的小棠菜虫洞还挺多的,不过味道甜美得让本来讨厌吃小棠菜的我也爱上吃了。

香港买食材很方便,“不时不食”不是很多人都能做到;直接向农夫买当季蔬菜,煮什么是要按大自然给你什么,从农田到餐桌的距离拉近了,既能减碳,味道新鲜,对身体也更好,也可以让人更了解蔬菜的种植方法。而与农场合作的商店,大多拥抱相近的绿色、共享价值观,例如不提供包装和塑料袋,我已经习惯外出时除了带环保袋,还带上可以包蔬菜的有机棉索绳袋。

直接向农夫买当季蔬菜,煮什么是要按大自然给你什么,从农田到餐桌的距离拉近了,既能减碳,味道新鲜,对身体也更好,也可以让人更了解蔬菜的种植方法。

本地罗勒。
本地罗勒。

春夏交际,本地小棠菜当造。小棠菜即上海的青江菜,香港的上海菜馆习惯用白菜做菜饭,做出来菜已经变黄,正宗上海做法是用青江菜。我买了一磅小棠菜,每一棵都十分肥美,跟之前在街市看到内地进口的差一倍大小。小棠菜洗干净后,切碎待用,先在小锅里下油爆香两瓣蒜,蒜变金黄后再下一些姜末炒一会,再下小棠菜,下点盐,炒至微微出水后加入已洗净、掠干的米,让油布满米粒后加一杯鸡汤,煮开后转小火煮二十分钟,关火后盖盖子焗五分钟便可。不同炉的火力不一样,若中途水不够要加水,一边试米的熟透程度来掌握,要注意菜也会出水。姜、蒜的香味和小棠菜的清甜,是我意想不到的,从前用内地进口的小棠菜,淡而无味,如今我立刻大吃两碗饭。

前一阵子,亦是香港的番茄季。每星期都有农夫形容的不同品种海量番茄,从车厘茄,至形状很丑但很温柔的牛茄、黑色番茄⋯⋯那种番茄的甜酸味,跟在意大利吃到的新鲜货没两样。我立马用大量车厘茄做了意式水煮鱼acqua pazza。在街市买来一条新鲜海鲈鱼,在平底锅里下点橄榄油煎香,一面起码要煎三分钟以上别翻鱼,三分多钟后翻鱼,然后轻轻把鱼推至锅的边缘,下切碎了的洋葱和茴香。茴香也是用了本地的,炒至两者变软变浅咖啡色。下蒜片和车厘茄,把车厘茄炒软后加入200毫升白酒,大火煮三四分钟,让酒精挥发,加入泡盐水吐过沙的蛤蜊,关盖子直到蛤蜊打开壳便可。一喝那汤,鲜味等著让人感动,配意面吃是最好的。

港产的肉类与酱园

做西式或日式渍物、酱料均为了保存食物更久。疫症当下,要做著食物不充足的准备,战争年代人类也是这么走来的,不浪费、少厨余又能延长食材寿命同时兼顾味道成了一个挑战。

番茄与面包。
番茄与面包。

蔬果以外,肉类海鲜我也尽量都选择本地的。不同地区的街市大多有至少一家本地肉店。大部分香港本地猪在成长过程里只打一支一个月内即被分解的针药,没有激素;本地鸡则有嘉美、泰安等选择,亦是没有激素和味道更好的;海鲜不用说,新鲜的总比急冻来得甜美,不过我不会买还未长大的鱼或太大的鱼类,土地之外海洋亦需要可持续发展,过渡捕鱼、吃鱼翅或稀有品种均为海洋生态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最近做了一道柠檬蒜片辣虾,用的是街市买来的新鲜大花虾,满嘴是大海的味道,不是进口急冻虾可以比拟的,而鲜味是甜酸苦辣以外第五种基本味觉之一。

至于酱料,不久以前才发现香港就有自己的酱园,最喜欢的要数“悦和”和“巨利”两家。前者成立于1945年,在新界东北古洞自置蒸酿酒房,生产有机豉油和其他酱料,超市没有卖,但可以在散布全港的街市小店买到。巨利是一家比悦和更老的本地酱园,同样在古洞,那面豉酱是天然生晒和生产而成,满满的豆香,用来蒸排骨最好不过。若要做西餐,家里不能种香草的我多买本地种的,再做不同的意面酱。做西式或日式渍物、酱料均为了保存食物更久。疫症当下,要做著食物不充足的准备,战争年代人类也是这么走来的,不浪费、少厨余又能延长食材寿命同时兼顾味道成了一个挑战:香草放不了几天,罗勒叶子、蒜头和松子仁可以用来打青酱,下点盐和柠檬汁,花不过十分钟便有一大瓶,做面包沾酱或意面酱都可,从此不吃超市里卖的;香草可以连茎集中起来加橄榄油做一个绿色莎莎酱,配马铃薯、豆、甚至海鲜亦可;早前正值本地番茄季,大量番茄可以做番茄酱,番茄酱和放久了不再软熟的面包可以做一道Tuscany的番茄面包汤(Pappa al Pomodoro),六十年代出了一首意大利无人不识的歌,Rita Pavone便唱著“Viva la Pappa col pomodoro”;硬了的面包亦可以用来做法式多士,沾牛奶蛋浆肉桂粉去煎,再淋上枫叶糖浆加一匙香草冰淇淋,便成了小孩子的最爱甜点;蔬菜的茎、不要的皮和材料或骨头可以用来煮高汤;红菜头可以加醋做腌红菜头,可存放三星期。诸如此类各种方法,好像前人做腐乳和南乳一样,原因为资源贫乏而做出来的,却成了美食。

大部分香港本地猪在成长过程里只打一支一个月内即被分解的针药,没有激素;本地鸡则有嘉美、泰安等选择,亦是没有激素和味道更好的。

gnocchi(意大利马铃薯团子)。
gnocchi(意大利马铃薯团子)。

味道之惊喜,来于人手

年初,香港曾现抢米潮,甚至意面也抢,毕竟米饭是华人常见的主食。不过若不执著有米下肚,马铃薯可以直接当主食,也可以用来做gnocchi(意大利马铃薯团子),直接取代意面。马铃薯首先在放了盐和月桂叶的水里煮,煮软后趁热剥皮,放在大碗里用叉子弄碎,不要压扁,然后加人鸡蛋,每两个大的马铃薯便要一颗鸡蛋,混在一起但不要混太好。再慢慢加入200毫升(四个马铃薯的话)面粉,混在一起,还是不要混太好,下点盐,做好面团后拿点出来搓成蛇形。然后切成一个个小枕头形状的gnocchi,放在刚才煮马铃薯的水里煮至浮面(一分钟不到),再用牛油煎香配搭不同的酱便可,我喜欢加鼠尾草。面粉和鸡蛋已经可以用来做意面或面包;豆类亦是非常好和便宜的营养食物,并可在干燥的地方保存很久。我爱买鹰咀豆,用来做鹰咀豆酱,配面包或蔬菜条甚至直接吃,也是不错的选择,你会发现超市里卖的并不算什么鹰咀豆酱。鹰咀豆酱不难做,和其他豆类做法一样,首先要浸泡过夜,第二天连一大锅水、一个洋葱、几瓣蒜、月桂叶和盐巴煮半小时,煮好后剥皮,放在搅拌机,连两匙中东芝麻酱(tahini)、两瓣蒜和一个柠檬挤出来的汁打至顺滑,再调味便成。居家抗疫,有的是时间,自己把一些习以为常超市卖的食物做出来,让人异常满足,人手做出来比起机器做的,口感和味道会带来惊喜。

经常买食材,发现每天都要丢掉大量塑料包装垃圾,使用口罩已经制造大量垃圾,于是更多会选择去无包装的商店买食材。面粉、豆、主食、香料等买多少看重量再付钱,买面包也是自己带著棉布袋,纸袋也不再使用;连护肤品亦可以无包装,自己自制,除了更环保,让你更清楚自己涂在身体上的到底是什么,做到真正的无添加。

我用的是本地制造的新佛香有机盐卤豆腐,是香港制造唯一无添加的豆腐,蒸十多分钟,其间用虾头虾壳煮悦和老抽生抽⋯⋯

广东家常菜虾胶蒸豆腐。
广东家常菜虾胶蒸豆腐。

病毒、疫症、气候变暖、土地使用用途、经济结构,以至香港正在面对的政治与法治危机,问题的根源总是息息相关。为了食欲滥杀野生动物、工业化农业、过渡开垦雨林、天天增加的碳排放量,病毒变种至人类无法控制,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要面对气候问题。疫症或许给了人类一个机会去反思,在个人层面上改变一些习惯,或许还不是太晚。

是时候去做晚餐了,在街市看到新鲜的海中虾,想做一道广东家常菜虾胶蒸豆腐。虽然家常,打虾胶却不容易。首先剥虾皮挑虾肠,虾头虾壳留著待用,先用刀拍扁虾肉,再用刀背切烂虾肉,我还加入一些本地肥猪肉、一只蛋白、一些生粉,顺时针混在一起,加点盐和胡椒粉调味,然后把虾胶挞在钻板上二十次以上直至成胶,再放在豆腐上蒸。我用的是本地制造的新佛香有机盐卤豆腐,是香港制造唯一无添加的豆腐,蒸十多分钟,其间用虾头虾壳煮悦和老抽生抽,蒸好豆腐淋些去,再下点葱花便成,既有营养又好吃。

欢迎光临端传媒小吃店!

1月5日至2月7日,《好久不见,想点什么?——台港连结的廿道料理》于香港诚品铜锣湾店 9F 开展。展览期间设有限定订阅优惠,精选了20篇台港主题文章免费开放阅读,欢迎你阅读、分享,来一趟台港文化深度游。

讀者評論 1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馬上想來試試,感覺很棒!

  2. 結合藍店青年人放無薪假,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新聞看,躲在家中煮有機食物的新聞,有種何不食肉糜之感。

  3. 提一提,作者提到的悅和醬料,於黃色網店guruguru有賣,無需大街小巷找尋。
    只要自己能負擔得到,花多一點點錢,給改變這個世界增加少少一點力量,亦無愧於心。如果實在覺得困難,買其他地方產的亦無不可,只希望日後發達,能不忘記。

  4. 灵魂深处闹革命la哈哈哈哈

  5. 蝦滑蒸豆腐真的很好吃,營養又簡單

  6. 香港有哪些自产野菜,比如,有鱼腥草或越南汤饭里的香菜吗?

  7. 寫錯圖說改回去就行了,說話沒必要這麼難聽吧

  8. 只能说能够坚持买有机或本地食材大抵是中产偏上了,蓝丝老穷大概就去佳宝买些猪沟牛碎肉,陈年冻鸡扒,梅林罐头和在宁夏盐碱地上由回民劳工种植的大资本工业化的滴灌菜心。倒是最近街市出现了不少“本地水耕”的菜蔬,不知道作者会如何看待这种“本土”?

  9. 本地小棠菜的圖,實為羅勒,雖說是作者提供,小編也應用用腦吧!難道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真是知識份子的像徵???

  10. 有些菜单总想试试 同时我们真的也该多考虑下普通人的日常能让世界变得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