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侬墙”源自捷克布拉格修道院大广场的Lennon Wall。1980年代捷克群众在墙上涂鸦,书写约翰・连侬(John Lennon,又译蓝侬)的歌词,来发泄对于共产政权的不满。连侬墙此后成为青年抗争的象征。香港连侬墙首次出现于2014年“雨伞运动”金钟占领区近夏悫道政府总部的一道墙。几位年轻人使用便利贴(Post-it)向群众搜集参与运动的初衷,贴在此墙上。数天后,写满心声的便利贴竟然沿著楼梯往上发展,淹没了整道高高的水泥墙,更有人挂起“连侬墙香港”的横幅。从此这道墙有了“元祖连侬墙”或“第一代连侬墙”之称。
2019年6月,连侬墙重现于金钟旧地,贴满了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的市民心声。经过两次百万人游行、612警方武力清场、71占领立法会后,抗争者面对警察的驱赶,无法留在政治权力核心区,但是市民于社区自发创建的连侬墙,遍地开花,却让更多民众参与,成为凝聚“反送中运动”力量的管道。今天,许多社区的街道、天桥或隧道的外墙,贴满便利贴与文宣,不仅是鸡蛋对抗高墙的留言板,也与布拉格的Lennon Wall一样,成为“反送中运动”的重要地景,让香港与世界各地的自由国度,以及在历史中争取民主的力量,跨时空地连结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