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之声:无处不在的连侬墙

面对强权的多方打压,连侬墙的“撕一贴百”策略也是“Be Water”的体现,以蜕变来增强生命力,成为运动不可或缺的一环。
2019年9月,大埔墟火车站行人隧道的连侬墙。
逃犯条例 香港 中港关系 公民社会 政治 社会

“连侬墙”源自捷克布拉格修道院大广场的Lennon Wall。1980年代捷克群众在墙上涂鸦,书写约翰・连侬(John Lennon,又译蓝侬)的歌词,来发泄对于共产政权的不满。连侬墙此后成为青年抗争的象征。香港连侬墙首次出现于2014年“雨伞运动”金钟占领区近夏悫道政府总部的一道墙。几位年轻人使用便利贴(Post-it)向群众搜集参与运动的初衷,贴在此墙上。数天后,写满心声的便利贴竟然沿著楼梯往上发展,淹没了整道高高的水泥墙,更有人挂起“连侬墙香港”的横幅。从此这道墙有了“元祖连侬墙”或“第一代连侬墙”之称。

2019年6月,连侬墙重现于金钟旧地,贴满了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的市民心声。经过两次百万人游行、612警方武力清场、71占领立法会后,抗争者面对警察的驱赶,无法留在政治权力核心区,但是市民于社区自发创建的连侬墙,遍地开花,却让更多民众参与,成为凝聚“反送中运动”力量的管道。今天,许多社区的街道、天桥或隧道的外墙,贴满便利贴与文宣,不仅是鸡蛋对抗高墙的留言板,也与布拉格的Lennon Wall一样,成为“反送中运动”的重要地景,让香港与世界各地的自由国度,以及在历史中争取民主的力量,跨时空地连结在一起。

2019年9月,金钟的连侬墙。
2019年9月,金钟的连侬墙。

连侬墙的变体

公共空间的连侬墙通常位于人潮来往的空间、有可以黏贴的墙面、能遮风挡雨。著名的“大埔连侬墙”靠近港铁站出口,是一条连接多个住宅屋苑及公共交通转乘站的隧道,长达一公里多,堪称香港规模最大的连侬墙。至于荃湾、青衣、旺角等连侬天桥,虽具备类似条件,但受到风吹雨打,便利贴保存不易。除了大型的隧道天桥之外,香港的连侬墙从公共空间延伸至私人领域,如旺角的夹公仔店、荃湾的雪糕店和台湾水果茶连锁店等纷纷拨出墙面供市民贴上心声。

虽然连侬墙上的便利贴,本来就是暂存之物,但对连侬墙最具威胁的,仍属人为因素。除了亲政府人士或团体偶发的撕纸行为,有计划性地由警察或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人员、从中国大陆连群结党来港的白衣人,也会大规模地清除连侬墙。犹记得七月份,逾百身穿警察机动部队服装、带备盾牌的人员,走入大埔连侬隧道清除贴有警察资料的便利贴和文宣单张,包括在网上流传的“只揪SIR”(按:“只揪”指“单挑”、“决斗”,这里说的是一位扬言和抗议者单挑的警察)信息。网民纷纷将动画《狮子王》海报改成“撕纸王”、《Lion King》变成“拉人King”,并把电影《Finding Nemo》海报改成“Finding Memo”,用改图讽刺警察的毁坏行为。其后,更引发连锁店《吉野家》的“狮子狗”广告风波,至今该店仍被视为反运动的“蓝丝”,遭到罢吃和“装修”,连侬墙产生的社会效应可见一斑。十一月初,大批蒙面及戴太阳眼镜人士手持铁支、鎅刀,彻底破坏整个大埔连侬隧道。数天后,警方、食环署、路政署联同外判公司逾百人再次清走墙上标贴和海报,并用油漆为地面髹油,但连侬墙隔天便火速重生。

然而,由于连侬墙的成本很低,只要集众人之力,破坏之后也很快复原,因此“反送中运动”支持者呼吁要“弃墙保人”、“Be Water!不送头、不受伤、不被捕!”,确保生命安全为优先,并提出“撕一贴百”的策略对抗黑势力的破坏,长远地守护重夺回来的公共空间。

2019年9月,大埔墟火车站行人隧道的连侬墙。
2019年9月,大埔墟火车站行人隧道的连侬墙。

香港连侬墙最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它用一张或多张易贴易撕、能写能画的便利贴,贴满墙面而打出名堂。便利贴有著“像素”(pixel)的概念。正如电脑上的图像与文字都是由像素这个基本单位所构成,便利贴因此“既是纸,又是笔”。单独一张便利贴,可以在上面画图写字,传达想法,但是众数的便利贴组合起来,又可以拼贴成一个新的文字或图像。例如天水围的连侬天桥,就有用便利贴排成“光复HK,时代革命”的字样。世界著名的街头艺术家Space Invader就是使用“像素”(或是马赛克)的概念,以磁砖(纸皮石)为材从事街头涂鸦创作。台湾的涂鸦客ANO以像素脸作为他涂鸦的Logo。香港电影《单身男女》中,主角则是在玻璃帷幕墙的办公大楼上以便利贴组合成I Love You等字眼,来传达爱意。就像用人体排字,单张便利贴既是个体,众志成城又可以组合成另一个新的个体,有了新的意义。

与此同时,连侬墙的空间也产生质与量的变化,衍生出不同名字的留言板,有使用简体字的“爱港墙”(以争取新移民和陆客的认同);以特大字体且有莲花观音等为底图的“长辈墙”;借支持警察为名督促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的“陈百墙”(支持警察艺人陈百祥名字的谐音),以及回应《吉野家》广告的“抽水墙”等。但除了长辈墙外,其他都是个别地区昙花一现的创意罢了。不过,在某些议题之下,社区也出现独特的连侬墙,如雨伞五周年的“连侬之路”、短暂的“接机连侬墙”、太子的“祭坛连侬墙”等等。

连侬墙顾名思义出现在公共的墙面上,但是随著运动的进行,一方面防止遭到破坏,一方面市民不断发挥各种创意,因此出现让人张贴于“朝桁晚拆”临时摊档、个人身体或私人车辆上,成为“流动连侬墙”;以涂鸦方式在墙上喷出便利贴图案,写上心声,创建出“撕不走的连侬墙”;以一台旧式拨轮电话,录下市民的留言,打造出“留得住的声音连侬墙”;以网络平台和主题标签(Hashtag#),搜集便利贴影像,制作出“电子连侬墙”。这些都是对蓄意毁坏的行为,作出温柔的还击。

守墙者的“撕一贴百/千/万”呼吁,更促成连侬墙形成立体的信息空间,从一面墙壁到天花的垂吊装饰,再到黏贴海量文宣的地板,为经过的路人打造出“3D感觉”。而墙身布置及展品内容也产生无数次蜕变。由抒发情感的彩色便利贴到政治与运动信息的电脑打印平面文宣(海报/贴纸),再进化到3D作品,既有爱心、灯笼、纸鹤、黑衣和雨伞等装置,也有香港民主女神像及抗争现场立体版。创作者使用便利贴贴出大字体或抗议的人像、连登图标(猪、狗和脑魔二世)及反送中代表物“佩佩娃”(Pepe),再发展出以拼图式贴出的大海报,甚至进化到输出巨型海报,或用马赛克磁砖贴出图案。

2019年9月,铜锣湾波斯富街行人天桥的连侬墙。
2019年9月,铜锣湾波斯富街行人天桥的连侬墙。

既有灵魂又漂亮的文宣

当人们经过连侬墙,总会停下脚步来欣赏创作者用开心、讽刺、写实等手法,展示出既有灵魂又漂亮的文宣,令这个城市在漫长的抗争中,增添了幽默、美感和艺术色彩,同时也为抗争者打打气。从连侬墙内容来看,它有基本主轴的“五大诉求,缺一不可”、“光复香港,时代革命”、“撤回恶法”等;带有支持/鼓励情感释放的“香港加油”、“齐上齐落”、“核爆都不割席”等;充满咒骂/指责宣泄情绪的“黑警死全家”、“天灭何妖”(按:指立法会议员何君尧)、“破坏连侬墙,必定阳萎早泄!”等;回应政府的“没有暴徒,只有暴政”、“政府想解决的是‘人’而不是‘问题’”等;批评时事发展的“暂缓≠撤回”、“寿终正寝”、“追究警察性暴力”、“721唔见人、831打死人”(无差别攻击事件)、“警察假扮示威者煽动暴动”、“无线新闻,出卖港人”等;提供策略意见的“兄弟爬山”、“记得去投票,踢走保皇党”、“政府无能,持续游行”等;传播运动信息的“每晚十点22:00 SEE YOU!记得开窗”等,反映了群众集体的心态。

此外,还有创意无限的新合体字,将“警黑”、“警察与曱甴”、“官乡警黑”等字组合拼写,讽刺警察的不当行为;“和、勇”结合,以示“和勇一家”(即“和理非”和“勇武”的抗争者团结一起);“自由閪”合成一个大字,把警察的侮辱化作争取自由的抗争者代号;甚至有人把五个诉求(即撤回恶法、撤消控罪、撤暴定义、独立调查、真双普选)的意涵合体成五个大字。同时,亦引用古字“鶳”作为“私了”的谐音合体字,并创造出鸟身狮头的神兽。

2019年9月,旺角砵兰街豉油街交界的连侬墙。
2019年9月,旺角砵兰街豉油街交界的连侬墙。

巴基斯坦裔社区也有自己的“墙”

除了创意作品外,连侬墙亦有社区化的现象,如有巴基斯坦裔居民社区的“石篱连侬墙”,出现“Hong Kong is our home”、“No China Extradition”“Carrie Lam Step Down”等英语及乌尔都语的便利贴。规模最大的“大埔连侬隧道”则设有“大埔十八分区民意墙”,居民大谈社区事务,“整翻好个篮球场”、“好好利用平台,唔系用嚟晒衫”、“挂住运头塘街市,有冇人?”等日常民生问题。让连侬墙的角色,从社区居民站出来支持香港“反送中运动”,反过来也藉著社会运动,集结居民关怀的社区事务与发展。当遇有特定节庆时,守墙者会更换展品内容,如双十节的旺角连侬天桥和万圣节的葵芳连侬隧道区。

连侬墙亦成功担任国际亲善大使,突破地域,冲出国际,在全球多个城市出现,从亚洲的日本、韩国、印度及台湾,欧美的加拿大、英、美、德、法、荷、挪威、芬兰、捷克及义大利等,促使各国人民关注、参与及支持。以台湾为例,从台北西门町建墙拆墙到公馆台大地下道,再到台中、花莲等地的开花景象,看到海外人士以连侬墙来象征著对香港守护自由的声援。

连侬墙建构新关系

连侬墙一开始就以便利贴做为书写媒介,对墙体不会造成永久性破坏,属“非法而不违法”。一般社会大众认为涂鸦是破坏公物,亦即graffiti =vandalism,但连侬墙即使没有经过合法程序将便利贴张贴在公共墙面上,警方并无法为之安上“破坏公物”(vandalism)的罪名。不过,政府认为此举会对政权造成损害,还是有可能动用《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第104条来入罪,以及对于张贴警员资料的行为以违反《私隐条例》第64条来惩罚之。但是,破坏连侬墙者亦有可能触犯《刑事罪行条例》第60条。美国“看板解放阵线”(Billboard Liberation Front)就是使用可随时撕下的胶带来恶搞商业看板,因为可以恢复原状,不怕企业提起控告。连侬墙因此既和平又基进,占用公共空间,却又没有损害公共墙面。这种威力绝对是和平表达意见方式的极致。

2019年9月28日,网民发起“连侬之路”活动,在港岛多处张贴反修例运动文宣。
2019年9月28日,网民发起“连侬之路”活动,在港岛多处张贴反修例运动文宣。

顾名思义,连侬墙只要有墙,便有连结。它在公共空间遍地开花的场域,连接起艺术文化与市民文化的同时,亦在商店、医院和大学等地方建立,打破公私领域的界线,串连起不同阶层、年龄、性别、职业、族裔等社区居民,以及位于不同民主光谱上的人士,当中包括“勇武派”与“和理非派”,前线和后援,以及沉默的大多数,让彼此得以互通信息/心情,造就协调/团结的平台。而且,这个色彩斑斓的地标,更将虚拟网络世界的信息实体化,从年轻人的网络世界带入社区的实体面,令两者也贯串起来。

连侬墙的出现亦重塑社区邻里关系,成为“反送中运动”的情感抒发/支援/交流的窗口。人们透过便利贴抒发个人的心情,观看别人的意见,减少因运动挫折与压抑而造成的精神不健康。连侬墙仿如一棵大榕树,有人在这里讲故事,也有抗争者累了便来歇一会,找到安慰与力量再上街,更让“和理非”与“勇武”透过留言,互诉心声,体现相互援助的共同体精神。墙上最令人感到窝心的是,“一个都不能少”(银发族支持青年、专业者支持市民、老师支持学生)的文宣,完全呈现跨职业、跨年龄、跨物体的相挺,充分让人感受到香港社会前所未有的团结。

此外,香港的公共空间长期被政府净化或是成为商业所主宰的消费场域,市民甚少有使用权。然而,从金钟雨伞运动开始,港人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力量得以集结,并在社区播下种子。山竹台风袭港后,逐渐形成地区的自救力量。当连侬墙在各地区自发涌现时,市民自主的建墙与护墙动力突破固有的空间使用,改变了社会运动的抗争场域及手法,重夺市民在公共空间的话语权,使社区居民成为运动的重要持份者,并将运动从金钟占领区的直接与政权对抗,到遍地开花由社区包围权力核心,把自由的诉求常民化,凝聚更大力量。

2019年9月28日,网民发起“连侬之路”活动,在港岛多处张贴反修例运动文宣。
2019年9月28日,网民发起“连侬之路”活动,在港岛多处张贴反修例运动文宣。

《逃犯条例》的修订拆毁了河水不犯井水的防波堤,触动港人的核心价值,引发了一场历时数月且仍在进行的“反送中运动”。连侬墙在这场运动中,虽不是呐喊震天的抗争场域,但它是一个重要载体,标志著该运动由示威、集会、游行融入至民间社区的历程。

作为一个抗争的平台,连侬墙让每一个市民都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就不同的题材发言,透过撕贴容易的便利贴打造低门槛的参与方式,以及创意无限的文宣,建构了可大可小、风格多元的艺术文化,陶冶民心、团结力量,形成香港人对身份的认同及命运共同体的体现。以自己的角色及能力,携手抵抗威权,捍卫这条正被逐步侵蚀的言论自由底线,既能在公共空间实践和平地表达意见的权利,亦可让世界看到香港美丽的一面。面对强权的多方打压,连侬墙的“撕一贴百”策略也是“Be Water”的体现,以蜕变来增强生命力,成为运动不可或缺的一环。(作者刘家仪为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香港社运人;毕恒达为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本文为《2019香港风暴:《端传媒》香港反修例运动报导精选》内容,本书由端传媒与台湾春山出版社共同出版,收录四十篇报导、评论精选,以多元角度忠实纪录、反思反修例运动的方方面面。更呈现《端传媒》“为历史留下一份草稿”的诚意。全书预订二月上市,目前已经可以在网路书店预购

读者评论 1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在这次反修例运动中,香港人迸发的智慧,勇气与毅力让世界惊叹与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