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时移势易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图:端传媒设计部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18-05-20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antiV,回应《100亿为什么花了8年?当香港援建遇上四川国情》

既覆盖盲点又以小见大的一篇重要报导。我自己是直到2014年才知道,川震援助丑闻是香港人中国认同下跌的重要转折点;而对更多内地人来说,恐怕连这笔援助都不曾听说,遑论设计、施工、预算、毁约的相关细节,自然也就更难理解这种背叛感、不信任感从何而来,又在后续的社会思潮中如何发酵。而援助过程中的博弈不啻是“一国两制”的生动演示,我们在看到荒谬对比的同时又能看到某些良性互动。可惜的是,这些可能性(善意的民间互助、香港经验影响中国)似乎属于过去了,即便总有些默默做事的人、愿意逆流而上的人,他们再也不会是主流。

2. 端者,回应《从地雷战到手撕鬼子:中国大陆“六零一代”的抗战神剧养成史》

也是由于时代与现实的原因,我们这一代的影视资源并不多,中国大陆的电视剧大种类一手可数。仙侠武侠古装抗日生活,之外好像就没有别的选择了。而上一辈不看仙侠与古装,武侠剧在大陆又好像是集体隐退了,那只有抗日与生活剧了。我倒是觉得不止是抗日神剧,生活与古装剧也是灾区哦,难有精品出现。只有在无聊时看它们才发现有意思,在有意识地看它们时觉得真是无聊。

我站在消磨时光的角度看这问题,所以觉得没有优质资源也是前题。再想没有优与劣的粗暴对比,就很难在大众层引起反思,这就恶循环了。

3. yanggubv,回应《为什么台湾人好像很怀念日治时代:《智子之心》的背后》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运,同样,国家也有国家的命运。大多数中国人心里的那根刺,就是近代日本与中国两个国家之间的国运之争。中国,无论是清朝,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在与日本的国运之争中吃过大苦头。可以说是被全面碾压。

这里面有太复杂的原因,有领导人的问题,有国民的问题,有时运的问题。总之,中国人心中一直对日本其实是颇为恐惧的。

这点,其实并不能怪日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和个人之间的竞争不同,是容不得半点仁慈之心的。现在中国人老在怪日本在战争中残忍野蛮,其实这正是幼稚的想法,以为国家之间应该和人与人之间一样要讲情意和道义。其实国家之间只有利益之争。对别国讲情意,就是对自己国民的背叛。

对于台湾来说,因为台湾自认不是中国人的这个认知,其实时间不是很长。而且一直被大陆强力打压下,台湾其实根本顾不上看到其他的威胁,在台湾眼里,大陆就是这个大恶霸,只要他倒下这世界就得救了。其实如果真的有朝一日,大陆出了大问题,台湾真的独立了。那时候,可能台湾就会看到日本和所有其他国家的真实面貌了。

我常觉得,大陆人民最可怜,本来就基础很薄,受苦最多,好不容易流血流汗付出惨痛代价换来一点点财富,和一些有限的自由。却在全世界都不受欢迎,被人骂是什么强国人。少数人的恶行,不得不有所有国民来承受。

4. cheesy,回应《林韦地:回顾马华公会一步步走向溃败之路》

我对作者关于马华公会的理解基本赞同。

但对于行动党的诠释,恕我直言,我觉得偏差极大。

尤其后来作者主张强调国族建构将毁掉使华人趋向同化这一块。我不清楚作者所谓的强调国族是什么形式。

但此次行动党乃至于希望联盟的竞选宣言就包括承认华人民间开办的独中文凭,也承诺要制度化拨款给华文教育(早前华文教育只获得部分或毫拨捐的),简单而言,强调所有民族学系自己母语的权利。除非华人自己情愿放弃,在这个框架之中,是没有同化的导向的。

希望一众读者留意这个面向。

5. CTK,回应圆桌话题《有研究称海兔可以“记忆移植”,你愿意用移植记忆达成永生吗?》

其实永生的意义在哪?记忆的传承?灵魂的转移?还是肉体的留存?到底那个才是“你”的本质?还是三者合一才是真正的“你”?

就我而言,大部份情况下以记忆转移的永生都没什么意义。

人对死亡的恐惧,一般以言来自三个部份:

  1. 对未知事物/世界的害怕
  2. 对现实人与物的不舍
  3. 对痛楚的避讳

以记忆转移来说,除了2之外,1和3也是不太能解决的,就算是2,如果你不舍的事物不能与你永远并存,其实意义并不太大。

在这情况下,我能想到的只有两类人会喜欢及需要这技术:

  1. 需要永续的独裁当权者
  2. 因突发事情到人生尽头但仍然有事物想经历,要争取时间不想死去的人们

所以作用应该不太大。其实人们相比起永生(无论是文章的方法还是其他)人们想要的应该是回到并保留自己的黄金时段吧。可能是壮年,可能是快乐的时段等等。普通的永生相信市场不太大。无尽的生命也是无尽的折磨啊......

6. 叔比,回应《管中闵争议:美国大学自治的真象,与台大“教授治校”的制度缺憾》

孙震、官俊荣或许跟国民党渊源颇深,但民主社会难道只能容得下一种声音? 循会议程序而行,既不霸占主席台,又不做票,就算你厌恶他们的立场,又有什么好说的? 更何况这次的乱源根本是出在李远哲将手伸进台大校长遴选。如果什么都要扯政治颜色,那台大的政治色彩也不会是蓝大于绿。台大许多政治立场迥异于管中闵的教授,为什么会愿意把票投给管,就是因为对中研院李远哲系统一直觊觎台大资源已经不爽很久。依沈教授此篇文章之功力,又讲学加拿大无后顾之忧,若能将关注焦点放在真正症结之处,让学术黑势力摊在阳光下被人检视,相信这对未来台湾的大学自治,其贡献价值肯定远远超越一篇深度报导。

7. 一卓,回应圆桌话题《空姐搭乘顺风车遇害,作为信息中介的“滴滴出行”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和朋友讨论“滴滴顺风车”的评价系统,她提出了了“爱彼迎”的互评系统,认为自由的互相评价是帮助互相了解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而我想到的是“滴滴顺风车”与“爱彼迎”的一些区别,我觉得在评论的开放程度(评价的自由程度:给定选项评价还是自由输入评价亦或是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历史评价的开放程度:给出与被给的评价是只有双方可见还是所有人均可见还是双方可见完整评价,其他人只可见选项标签式评价等方面)上“滴滴顺风车”和“爱彼迎”应该是不能完全对等的。

至于不应该完全对等的原因,我认为是“滴滴顺风车”与“爱彼迎”二者订单形成方式的不同:在使用“滴滴顺风车”时候,车主拥有的选择权应该说是大于乘客的,车主可以选择载谁,而乘客只能选择向谁发送软性的“同行邀请”和选择坐不坐这趟车;而在“爱彼迎”里(并没有亲身使用过,认知来自观察),房主与房客之间应该说房客的选择权是更大一些的。

由此,我认为在“滴滴顺风车”系统中乘客的处境更为“弱势”,获得的信息量更少,更需要平台用合理的方式来保障权益。这当然不是在否认司机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与不需要保护。同时我认为文中魏武挥先生“如果侵权方的侵权显而易见,而平台仍任由其发布,则平台有责”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8. rhrm,回应圆桌话题《美国驻华大使馆组织LGBT活动,到底是“干涉内政”还是“人类共情”?》

并不认为美国使馆的声明有很大的作用。以如今的气候,即使没有美国使馆参与,顺利开展一场LGBT活动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什么原因使得LGBT近来什么越来越成为靶子,其实是一件不大好理解的事情。国内LGBT群体的政治诉求是非常有限的,和真正争取民主自由的持不同政见群体几乎没有交集,LGBT观念与党国的意识形态也并无直接冲突,还不像许多国家那样有宗教因素的问题,给他们一些好处,不需付出什么代价,却可以收买人心外加提高国际形象。

思来想去,有可能是某些最高层人物的个人偏见,但更有可能是维稳机构在制造敌人。大维稳时代这么多年,维稳机构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大怪物,它需要不断吞噬敌人来维持自己的存在。没有第二个刘晓波了,维权律师和访民已经消失在黑暗里,也没有新的大地震制造出新的谭作人,这个怪物不得不寻找,或者说制造更小的目标。不管是反恐同还是反性侵,所有集体行动,所以有组织的诉求都可以成为攻击吞噬的对象。我不是LGBT,我可以不为他们发声,但也许下一次,这个怪物就会冲我而来。

9. 盗火者,回应圆桌话题《“将来我们不是香港人,是大湾区人”,这是矮化香港,还是“融入大局”?》

大湾区如果只是一个经济概念,我觉得没什么的,它的参照样本是美国加州的湾区(洛杉矶,三藩市和硅谷一带的城市群)。但是,大湾区和湾区不同的是,有了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十分特殊的城市,她们属于中国,但又不是中国。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的身分认同上,是各自割裂开的,这有历史上殖民主义的原因,也有现今的中国政府人为造成的原因。

现在要通过行政命令+经济收买的手段,强行进行改变,只会加剧反弹。

10. MARU桑,回应《读者来函:从台湾看香港——香港距离同性婚姻平权还有多远?》

很好奇。因为香港近年来有争议的事件例如一地两检、DQ、真普选问题都因为基本法和北京施压而没什么空间。

反倒是同婚问题即使北京并不认同,基本法里面也没说不可以,即使真的通过同婚好像也不会像真普选或DQ议员问题那样“带给北京威胁”。

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香港特区政府会不会“看北京脸色”决定立法方向,感觉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如果香港可以在同婚议题上和北京政府背道而驰,或许会让全世界觉得香港仍保有高度的自治空间;反之是否会让人有种特区政府也姓党的感觉?是否三权皆得看北京脸色才能动作?感觉对特区政府是很大的一项挑战也同时是个机会。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