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將來我們不是香港人,是大灣區人」,這是矮化香港,還是「融入大局」?

「大灣區人」是將香港和內地其他城市同化,成為一種身分認同;還是從個人角度出發,總結自己的生活方式?

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日前接受報章專訪時明言「將來我們不是香港人,是大灣區人,所以不要只想香港的利益,應循一體化的角度去想。」

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日前接受報章專訪時明言「將來我們不是香港人,是大灣區人,所以不要只想香港的利益,應循一體化的角度去想。」攝:Lam Yik Fei/Getty Images

端小二2018-05-18 發起

「大灣區人」是「矮化香港」,還是「融入大局」?

「大灣區人」、「香港人」,標籤重要嗎?標籤意味著什麼?

「大灣區人」是將香港和內地其他城市同化,成為一種身分認同;還是從個人角度出發,總結自己的生活方式?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詳細內容將會在本月底公布,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表示計劃的宣講會暫定下月11日假政府總部舉辦。

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由香港、澳門、深圳、廣州、佛山、肇慶、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組成,主要目標是推動粵港澳合作,發揮各地的優勢,形成互補的區域經濟體。

早在2015年,「大灣區」概念已經出現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目標是「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等開放合作區作用,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總理李克強也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上提及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以「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2017年7月,港府正式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落實計劃。政府密鑼緊鼓地宣傳計劃,加深市民的認識。上月四位局長也到訪大灣區五個城市,足見港府對計劃的重視。

蔡冠深日前接受媒體訪問就提出「將來我們不是香港人,是大灣區人」的說法。他強調香港人應該「融入國家大局」,擔當聯繫人的角色,遊走於各個地區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就撰文支持蔡冠深。他指「大灣區人」不應從行政分割角度解讀,而是希望像港人能脫離城市本位的思考模式,根據不同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地區。他以「紐約客」作類比,解釋「大灣區人」和「紐約客」都不是指在土生土長的人,批評香港人的排外心態。洪重申隨著大灣區發展,周邊地區會逐漸認同「大灣區人」的身分。

《蘋果日報》評論撰筆人盧峰就認為「大灣區人」代表了身分割裂,反對蔡的說法。他以洪的「紐約客」作為例子,說明大灣區應該強調最知名的城市才能令人印象深刻。但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相提並論,納入「大灣區」的稱呼是矮化了香港,削弱了國際性的特色,損害香港的長遠利益。近年內地也有諸如環渤區、珠三角地區等規劃,但當地卻沒有把規劃名稱取代其城市名稱,認為此舉只不過是蔡的「獻媚之心」。

前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就在個人Facebook上回應盧的說法。他強調「大灣區人」是基於個人選擇,香港人不需要二擇其一,放棄香港身分。

有人說政治還政治,經濟歸經濟,無論在何處工作都不會因而改變身分,所以拒絕接受「大灣區人」的稱呼。

有人說「大灣區人」只不過應市場需要而生,純粹是媒體的炒作。

也有人認為「大灣區人」終歸只是一個名字,只要自己認清身分就足夠,不需在意外交強加諸身上的標籤。

「大灣區人」是將香港和內地其他城市同化,成為一種身分認同;還是從個人角度出發,總結自己的生活方式?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