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時代新風險公式:台灣對歐美各國封關是否太慢? 在全球化時代,我們該如何面對新興傳染病?只看各國確診案例、信任「先進國的公衛能力」足夠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以台灣的封關政策為例,試圖找出一條新時代的風險決策公式。
同婚之後、外遇之前:台灣離通姦除罪化還有多遠? 推動同婚合法化後,大法官再次於台灣婚家制度的憲法時刻現身,並挑戰社會爭議議題:《刑法》通姦罪。在法學菁英多數支持除罪、但八成民眾穩定反對的情形下,大法官會怎麼做?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90年代:台灣野百合學運三十年 當89年北京天安門運動以槍聲作結、一代青年開始流亡海外之時,台北街頭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廣場學運。以「廢除代表大陸各省的萬年國代」為主要訴求,這批出生於1970年前後的青年學生,意外地推動台灣90年代政治本土化、民主化的浪潮。
19年來第一次:這個週三,台灣沒有《壹週刊》 回顧過去19年來,《壹週刊》帶給台灣讀者的「驚奇週三」時刻,不只是「跟監爆料」,也標誌了台灣社會的轉型與變遷。自李登輝的國安密帳案始,《壹週刊》記者潛入因SARS封院的和平醫院報導、揭露扁家弊案,乃至休刊的前半年,都持續交出左右台灣總統大選的調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