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江昺崙:疫情之下,誰替島嶼守住糧倉?台灣農運百年小史

自1920年代的左翼思潮始、至1980年代末期520農運的激烈衝突,乃至二十一世紀的第三波「土地正義」運動,百年來綿延不絕的農運,在現代化的激烈浪潮下替台灣留下了一方糧倉,也成為台灣今日面對全球疫情的最佳後盾。

江昺崙:疫情之下,誰替島嶼守住糧倉?台灣農運百年小史
1988年5月20日台北,農民北上示威包圍立法院,民眾加入抗爭並與警察衝突。

【編者按】4月16日,台灣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臉書專頁宣布,農民職業災害保險制度正式上路。在這篇文章中,陳吉仲如此回憶:

「32年前,我當時讀大三,參加了五二○農民運動,因為農民走上街頭,所以才有隔年(1989)農民健康保險的開辦,然而相較於其他職業,農民仍未獲得完整的福利照顧。一晃眼30年過去了,我們終於才又建立了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臺灣每個職業都有職災保險,就只有農業沒有,但從農的職災風險卻是其他職業的4倍。前年11月通過的農民職災保險讓已經參加的23萬農民可以在工作時獲得保障。」

陳吉仲之所以會將「五二○農民運動」與農民職災保險相提並論,乃是因為「全面辦理農民農眷保險」即是當年農運的七大訴求之一,轉眼三十年過去,參與農運的學生推動當年的訴求成為實際的政策,而台灣的「農運」也經過了幾番轉生,有了全新的面貌。本文作者江昺崙為二十一世紀初的台灣農運參與者,他將五二○農運上溯至20年代的左翼思潮、下延至近十年來的「土地正義」相關運動,為台灣農運寫下一段小史。

正值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全球、各國益發重視糧食安全的此刻,回顧台灣農運歷史,別具意義。當然,台灣當代三農面貌,同時受到日本殖民政府農政菁英(如新渡戶稻造、磯永吉等)與眾多戰後美援農復會官僚所影響,亦受19世紀以降的國際貿易局勢所左右,惟其並非本文重點,故先略不論。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