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喬瑟芬:長期的權力性遊戲,不只存在於美國荷里活 翻轉與去汙名的路徑,可以減輕受害者身上的性羞恥感,但權力與宰制對性暴力施行者的驅動力,遠高過性慾的滿足,對Harvey Weinstein這樣的男人來說更是如此。
評論|喬瑟芬:Harvey Weinstein的荷里活權力性遊戲,何以延續數十年? 《紐約時報》不是第一個想報導Harvey Weinstein犯行的媒體,隨着一篇又一篇報導、一位又一位女明星的聲明,我們不難發現,這件事一直都是荷里活「公開的秘密」。
評論|沈榮欽:詹宏志的最後戰役──為什麼PChome敗給蝦皮? 事實上,免運費的補貼戰術是後進者對領導廠商的標準戰術,而不是什麼掠奪性定價的不公平競爭,不僅蝦米以此對付PChome,印度電商也用同樣的方法挑戰Flipkart的領導地位。
評論|奇襲基爾庫克:屢敗屢戰的伊拉克政府軍,何以閃戰擊退庫爾德武裝? 很有可能的是,成亦蕭何,敗亦蕭何,因美國人有關政策而曇花一現的庫爾德建國之夢,也會因美國人政策的變化而成為庫爾德人歷史悲情記憶的最新一頁。
評論|影像中的光州與赤色的1980年代:南韓社運的記憶和遺忘 訴求民主化、反資本反美並舉的南韓社運,在今天被民主化一詞全部覆蓋了。從光州到六四,1980年代東亞的複雜圖景,僅僅成為了「歷史終結」的簡化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