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影視
「性」在華語影劇怎麼拍?2025年了,情色片還能讓我們動情嗎?|三地對談
當電影公司還在宣傳「吳慷仁從影以來裸露最大一次、屁股蛋都露出來、三點全露」,對香港年輕觀衆來說其實low到起了反效果?
2024年終專題:媒介變遷下,文化生活的變化|端聞 Podcast
電影本身像一個媒介,一個鏡子,反映不同社會的所在的脈絡。
評論|
《一部未完成的電影》:災難與哭牆,婁燁留給觀衆的出口
我們的記憶被喚醒的同時,也被同理:你的淚水和憤怒都是正當的。
翁子光《爸爸》專訪:香港電影進入了最誠實的年代
「其實香港好大程度上現在比內地更嚴格,對我來說,比內地還敏感。因為我們無時無刻都被人監察。」
賈樟柯專訪:我們不是真理的擁有者
「風流一代」這個詞,指的是變革的一代,不安分的一代,希望社會變化,希望獲得更多自由的一代人。賈樟柯覺得這個時代結束了。
山中瑤子導演專訪:吾世代生存戰略,即使充滿破綻,也要故作輕巧地反撲
「他們努力讓自己溫柔,成為三觀正確、尊重女性的男性,但與他們對話,仍會隱約發現男性的優越感潛藏其內心。」
評論|
離散中國人的耽美書寫:瓊瑤以書寫愛情為事業,信仰愛情為志業
華國美學就是以耽美與誇飾為基調,以濃烈的感情與鮮豔的色彩,經由藝術、文學、流行文化進而建立中華民國史觀。
評論|
中山美穗過世:你好嗎?我很好,「我已經無所畏懼了」
「我討厭演戲,為什麼要去演別人呢?連精神都被掏空,活著,作為自己活著,或許比什麼都重要。」
Kani影碟故事:為何我們要在北美推廣亞洲冷門電影
Kani在北美發行亞洲冷門影片,從香港新浪潮作品到近年亞洲新銳導演,他們為何推廣這些電影?
評論|
瓊瑤離世:和宮鬥劇時代相比,到底誰保守?
瓊瑤真像如今嫌棄她的人們所說的那麼落後、缺乏批判意識嗎?
《餘燼》編劇朱嘉漢:「就算處在敵對的狀態,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彼此的臉。」
「大家好像很怕面對差異這件事。」
評論|
《破.地獄》破記錄:城市更需破地獄,影院作為公共空間如何提供香港情緒出口
香港歷史從未出現過,電影院成為了社會議題最重要的公共討論場域:一個開放的、市民可於當中作出理性討論社會不同議題的場所。
1
2
3
...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