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道差,前景堪憂,一言以蔽之,這應該是獲獎感言講得最多「香港電影加油」的一屆。
事實上,今屆金像獎也並不離地,甚至幾反映今日電影市道的兩極狀況。過去一年出產的港片只有 30 多部,尤其資金有限,急就章的應市爛片佔一半;有小部分認真拍攝的,則礙於題材沉重,沒太多觀眾緣。另有一些為免慘淡收場,情願 hold 起暫不上映,等市道轉好,惟不知需要等到幾時。

但在極端的另一邊,某些話題作則票房高漲,人人爭著二刷、三刷。上半年破了紀錄,下半年再破。本已落畫,同年再推 director cut 加長版再度上畫。雖說票房好,不一定等於評價好,但今屆得獎名單甚為赤裸,18 個本地電影獎項(不計最佳華語片),有 17個由《破.地獄》《九龍城寨之圍城》和《爸爸》三片盡攬。像《看我今天怎麼說》《虎毒不》《我談的那場戀愛》《焚城》《久別重逢》等,今屆雖獲不少獎項提名,結果全部陪坐。三大贏家是否實至名歸,還是仗著資源與人脈優勢?而空歡喜一場的又是否真的強弱懸殊,與得獎作品相差那麼遠?這些討論年年皆有,大概不會得出到什麼驚喜的結論。
今屆真正較有驚喜,是得獎名單上的第四部本地電影——憑《香港四徑大步走》從梁朝偉手上接過最佳新晉導演獎座的 Robin Lee。
《四徑》是否一部好的紀錄片?
如果說《破.地獄》《九龍城寨之圍城》是票房奇蹟,《四徑》同樣都是今年香港電影的另一大奇蹟。

據我所知,電影正式上映之前一段時間已做過一些小圍放映,但主要都是面向運動界,與電影界不是太有關。也大概是導演覺得如此 hard-core 的題材及挑戰項目,並不會很受主流觀眾喜愛。Robin Lee 得獎時便打趣說,自己最初目標只是可以公開放映五場,卻不知為何就行了上去紅地氈,而且電影至今都未落畫,票房已爬升過了一千萬,以紀錄片來說,有大眾票房又有行內認可的口碑,是非常罕見。
雖說戲院生意慘淡,香港觀眾對本地電影的興趣也愈見冷淡,但反而重視紀錄片的趨勢漸見明顯,也造就了《四徑》的奇蹟。這情況是幾有趣,過去不少人覺得紀錄片就是香港電台《鏗鏘集》《星期五檔案》之類,是一些很悶、很說教的課題,現在剛好相反,寫實題材的劇情片有時反被批評太像《鏗鏘集》(拍得比較 decent 少少而已)。這在某些本著入戲院娛樂消遣的觀眾心目中,有兩個意思,第一,就是作品缺乏商業類型片的趣味,第二,就是直接覺得不需要花錢去看這些電影,不值一張戲票。
紀錄片更加不是這類觀眾會選擇的類型,《四徑》逆向成為例外,可能有幾個大環境的因素所致,譬如近年是真的興起一股全民運動,爬山、健身的熱潮,你看 24/7 連鎖健身中心比便利店還要多就知道了。又譬如近年許多紀錄片都因為題材敏感而被打壓,需要大幅刪減,以至取消放映,因此,支持仍可以上映的紀錄片,多少有種表態的意味。而在記實影像中對號入座於一些政治現實的訊息,即是只是描述一群瘋子跑手不眠不休完成「四徑」挑戰自我極限,都有它勵志、激奮人心的解讀。

較遠一點的因素,我認為與當下網絡資訊太多、太假有關,無論是直播、流量短片甚至 AI 生成內容,都充斥著各種植入式廣告及劇本套路,出於對這些碎片影像的麻木無感,而紀錄片本身是有著比較高的道德門檻,你會懷疑那些「吃播」視頻是假的、剪接的,但不會懷疑《四徑》有選手腳傷見骨都跑畢全程,或者形容自己跑到有幻覺是劇本安排。啊,當然這個道德門檻也就是前兩年《給十九歲的我》在金像獎引發爭議的原因。塞翁失馬,經此一役,坊間像對如何鑑賞紀錄片的好壞都有了個譜。
另外,都因為港片產量已跌到八、九十年代高峰期的不到一成,紀錄片本身較邊緣,拍攝成本較低,反而於作品水準及產量沒太多影響。今年香港的紀錄片確實是引來較多關注,以電影評論學會推薦的十部年度作品為例,紀錄片就佔了三套,分別是黃肇邦《十方之地》、曾翠珊《冬未來》和《四徑》,都與地理上的情感有關。

《四徑》所記錄的十多位跑手的故事,其中有參賽者大熱倒灶,亦有知難而退,提前放棄,卻有人迎難而上,有人則留下來繼續作賽,鼓勵其他參賽者,他們交織出來的內容非常勵志動人,個人都認為是今年其中一部最重要的香港電影,但是否一部好的紀錄片呢?又覺得有待商榷。以紀錄片而言,其實《四徑》比不上《十方之地》和《冬未來》那麼有原創性,畢竟後者有著導演和攝製團隊建立出來的獨特視點,《四徑》其實沒有,並不是說導演沒技巧,整個拍攝所花費的心血,挑選素材及剪接編排上的部署,都是很出色的,但《四徑》本來是為每年舉辦一次的「四徑」挑戰做影像記錄,這四條遠足徑不是電影團隊開發,「四徑」挑戰也不是由導演發起和統籌,當然電影最初是為運動同好而拍,沒想像過迴響那麼大,牽涉到一般觀眾層面。
更有趣的是,紀錄片最初的拍攝方向是失算的,因為這一屆那些來自外國的種子選手都近乎敗走,唯獨本地選手 Jacky(梁俊強)本身不被看好,因此前期素材最少,後來卻從陪跑變成首名衝線,於是拍攝團隊臨時變陣,讓他成為紀錄片的重點。部署失誤,卻錯有錯著,令紀錄片有了戲劇性的轉變,故事性很強。
《四徑》可以說是一部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紀錄片,但功勞不完全在導演身上。事實上,導演得獎時也謙虛表示,他只是被允許講述跑手們的故事,沒有電影中的跑手就不會有這部電影。或者,這也是《四徑》——像 Jacky 一樣,從不被看好到逐漸被發現它好的原因。社會士氣低迷,出於一種療傷心態也好,還是消費創傷也好,近年香港劇情片的通病是往往很用力以作品言志,很有意識要借助角色和故事帶出訊息。滿滿政治隱喻的所謂擦邊球電影,說穿了只流於影像上的塗鴉標語,或是移花接木的隔空吶喊,沒有產生任何喚醒及警世的力量。《四徑》就是好在它沒有這個意圖,尤其是它本身就行錯了方向,在慢慢修正的過程裡才找到意義。

紀錄片裏 Jacky 是第一個跑到鳳凰山頂的人,鳳凰山是「四徑」最後一關,也是香港最高峯,爬過天梯,過了鳳凰山便終點在望。片中提到,他覺得自己可能是最後一次在這裏看日出了,所以特意拿出手機拍了張照片。我覺得是整部紀錄片最有意義的一幕,《四徑》可能不是一部充滿力量的紀錄片,而是被記錄下來的人和這段旅程,令人充滿力量。畢竟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個看完《四徑》後受到鼓動,嘗試挑戰這 300 公里漫長山路的其中一人。紀錄片我只是看過一遍,兩小時不到;但為了親身感受《四徑》是否一部那麼好的紀錄片,我就用了十多個周末去完成「四徑」。
它可能並不符合某些(所謂影評人)對好電影/紀錄片的審美標準,但好的標準也不是只有一個。今時今日,驅使你入場去看一部電影已經不容易,何況是驅使你離開戲院之後嘗試去做一些艱難的事。
從香港到日本的《九龍城寨之圍城》
除了 Robin Lee 贏得最佳新導演,這晚有另一個外國人得獎,但他在香港電影圈就不是新人了。他就是人稱「Kenji san」的谷垣健治。

首先不厭其煩都要掃一掃盲,去年《九龍城寨之圍城》上映未幾,成為全勝熱話之際,網上難免冒出許多負面挑釁言論,其中一個充滿了低迷時期的民族自卑感:香港動作片居然「淪落」到要找日本人做動作指導。
谷垣健治雖是日本人,但八十年代末已拜倉田保昭為師,於香港電影做動作指導替身——今屆谷垣第二次奪得最佳動作指導,也正是邀來師父親自頒獎給大弟子。紅褲子出身的谷垣健治,另有一位伯樂就是甄子丹,他也一直擔任甄子丹的副手,所以香港動作片沒在谷垣身上淪落,反而谷垣稱得上是真真正正在香港片場捱出頭。後來我發現在《九龍冰室》替鄭伊健擋刀,只露過側臉的長髮男,其實就是谷垣健治。
而真正讓谷垣成名,從動作替身和湊人頭角色成為一位有頭有臉的武術指導,絕對要數他十多年前回流日本做《浪客劍心》的動作指導。由佐藤健主演的《浪客劍心》系列,一拍就拍了十年、總共五集——跟《九龍城寨》一樣長拍長有,當時它推翻了所有日本動漫原著改編都不會拍得好的「慣例」,除了勝在演員班底出色,另一原因就是《浪客劍心》還原到充滿動漫風格,既華麗又不失真的動作設計。

什麼叫動漫風格?其實就是動作豐富、誇張、速度快、剪接密集,也其實就是很葉問、很殺破狼,很甄子丹。日本過去的武士動作片,像黑澤明那些,一直都是以慢制快,重視架勢,但換個說法就是套路為主,演員是擺 pose 演招。用這種很傳統的日本武術表現手法,拍《浪客劍心》會令觀眾看得尷尬,谷垣卻將承繼自甄子丹那一路充滿臨場感的現代搏擊身法,放在《浪客劍心》的動漫風格之中。因此,當見到主角飛詹走壁,翻筋斗兩下起落,再彎腰拔刀這些一氣呵成的動作——故事裡的飛天禦劍流,其實便有香港動作片的底子。當然,到《九龍城寨之圍城》出現了拿著日本武士刀的十二少,谷垣又好像將日本武術電影的元素帶回來香港。
正如鄭保瑞贏得今屆最佳導演時所坦然承認,《九龍城寨》本身就不是他自己最想拍的題材,也不是他的一貫電影風格。如果沒有谷垣只有鄭保瑞——能夠同時駕馭本身不懂功夫的林峰和古天樂,以及本身很會打功夫並身兼武術指導的演員像洪金寶、張文傑,我想《九龍城寨》不會那麼成功,也不會在香港爆紅之後,在日本那邊再度爆紅。《九龍城寨》之所以在日本成為現象級港產片,最直觀的原因莫過於「九龍城寨」和「黑幫」這兩個主題,既延續《攻殼機動隊》那種 sin city 貧民窟的奇幻想像,又很貼合日本的 Yakuza(極道)文化。但再深一層,谷垣健治從香港帶回日本的這一套有別於日式傳統的動作風格,也正正很受日本年輕一代觀眾喜愛。始自《浪客劍心》,這種帶著香港武打電影色彩的快拍節奏,在日本也成為了動漫改編作品的套路,譬如佐藤信介執導的《王者天下》系列,同樣是長拍長有,至今已經拍了四集,每一部都票房大收,而且每一次都在日本學院獎拿到不少提名,甚至被選為年度電影。與《九龍城寨》一樣明明是「爽片」格局(杜琪峯語),但日本影評人也極為受落。《九龍城寨》反輸出日本,造成那麼大的迴響,並不是毫無原因。
在金像獎前夕舉行的國際電影節,歷年多數都是香港媒體爭相採訪日本電影人,今年卻反過來有不少日本媒體派員來香港,專程找《九龍城寨》的主創單位及演員做訪問。隨著《九龍城寨》反輸出到日本,終於讓日本電影人在提到香港電影的時候不再自動聯想到 Jackie Chan(成龍),相信這是《九龍城寨》在票房奇蹟以外更大的奇蹟。本地電影市道低迷,常說要向外拓展新市場,港日通殺的《九龍城寨》能否像《浪客劍心》和《王者天下》般繼續殺出血路,還是會重蹈九十年代《古惑仔》系列愈拍愈濫的覆轍?

評論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