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影視
導演萬瑪才旦:他讓中國電影業停止獵奇化藏地與藏人
即使用溫和的方式去呈現,當代藏人精神境遇裏那些與外部社會的堅硬差異,仍然指向難以調和的衝突。
「悲情城市」對「烈火青春」:台港影評人把脈兩地電影,前世今生大不同?
兩部經典修復版上映,《悲情城市》為何在台引發「作文比賽」?而香港跟台灣,電影上最大的分別竟然是錢?
《宇宙探索編輯部》影評:理想主義者和科幻迷怒了,神經病們嗨了
現實實在太荒誕,這樣一部跑到深山裏發瘋的電影出現得很是及時。
《海鷗來過的房間》孔慶輝專訪:澳門電影,如何打破寫意生活的刻板印象
澳門人的焦慮,幸福舒適的生活,翻開卻是空洞重複的日常。
好萊塢編劇大罷工:編劇怒了,但串流大佬們害怕嗎?
對好萊塢編劇來說,這一整個犯罪故事從人物、動機到作案手法他們都再熟悉不過。
他們曾經拍攝人物紀錄片,在人和作品之間兩難
這是三位紀錄片工作者與拍攝對象溝通的經歷。
評論|
參與式審查:網絡舉報、酷兒粉絲與中國耽美文化商業化的特殊結合
所謂「參與式審查」,是指網絡上的個人或群體,在國家政策和數字平台設計的推動下,積極地參與分散性審查的行爲。
《白日青春》劉國瑞專訪:為什麼有的人能被當成「香港人」,有的人不行?
將對社會邊緣族群的關切和對身分認同議題的理解,融入兩個家庭故事之中。
《給十九歲的我》政治相對「安全」,才可在金像獎典禮高呼「上咗先算」?
紀錄反修例運動的《時代革命》、探討香港不同世代政治立場的《憂鬱之島》等紀錄片,雖在外地大放異彩,卻依然沒法在香港上映。
《給十九歲的我》獲獎漠視了什麼?香港電影金像獎41屆以來的最大輿情割裂
因香港劫後重啟,而本應更受矚目的今屆金像獎,卻偏偏沒能將香港電影再啟航的重要分水嶺記入歷史?
金像獎現場手記:如何度過一個屬於香港電影的穿越之夜
香港電影有輝煌的過去,也有「光明的未來」,但它沒有「現在」。
三年之後,他們為了電影再來香港
獨特的選片口味,難得的放映尺度,香港曾經是影迷看片的勝地,也是電影記者的必經之地。
1
...
13
14
15
...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