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已然拼出另一副香港圖像,然而眷戀舊日色彩的仍為數不少。這何嘗不就是香港刻下的另一個縮影?
昨夜的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並沒有像之前預期,有一種呈現香港電影新世代爆破而出、並獲大程度獎項認可的結果。甚至乎,對獲眾多提名,也可能是去年表現最佳、由新導演執導的劇情片如《正義迴廊》(16項提名僅得最佳新導演及最佳剪接兩獎)和《窄路微塵》( 10項提名僅得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一獎),竟然是去到近乎忽略的地步。
綜觀主要大獎得獎名單,只能理解為是再一次對傳統電影工業意識的嘉許(這當然和評審構成有關),甚至更像是給予長年獎項缺失的勞動者的好結果。這說法並無不敬成份,因為的確是這樣,大獎得獎者中,是在業界多年的韋家輝(作為導演)及鄭秀文的首個個人重要獎項。
在理解工業行情的角度而言,算是本屆大贏家(《神探大戰》獲得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最佳攝影)的韋家輝,在《神探大戰》的主題、隱喻到場面把控上,確是成熟圓渾,難得是也算一定程度上回應近年的香港社會情緒;但就整體去年多路挺進的香港後浪潮新一代作品的現象而言,這個結果卻肯定是一個落後的取態,完全跟不上時代的脈搏。新一代已然拼出另一副香港圖像,然而眷戀舊日色彩的仍為數不少。這何嘗不就是香港刻下的另一個縮影?

二十五、六年前的名單
今次對已成風潮的新一浪「四字導演」作品的忽視,卻已變成對一整個新時代的認知落差。
香港電影金像獎四十一屆以來,從結果看來,從沒有過像這屆的輿情割裂。 2015年的最佳電影《十年》引起的爭議止於個別作品,而今次對已成風潮的新一浪「四字導演」(因巧合地這批作品都以四個字作名片,如《窄路微塵》、《白日青春》、《流水落花》、《正義迴廊》、《燈火闌珊》等)作品的忽視,卻已變成對一整個新時代的認知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