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2019年,哈佛大學的Nieman Journalism Lab找了數十位「新聞界最聰明」的人物,預測來年新聞業的趨勢。這一系列短文值得一看,不是因為這些預測一定準確,而是這些短文至少可以頗為集中地告訴大家,美國新聞業界正在關注和討論甚麼發展趨勢。
不是每位作者的預測都指向新現象。有些預測跟業界在過去幾年來一直關注的問題有關,例如文字、影像,以及視像作為新聞載體的重要性。Google Jigsaw產品發展經理Justin Kosslyn估計,在2019年,以文字作為主要載體的新聞會開始走下坡。BBC News的移動及新形式編輯Nathalie Malinarich亦預期,網絡上的視像新聞將會有顯著的發展。
也許有讀者會疑惑,文字作為新聞載體的重要性,不是一早已經在網絡世界中走下坡嗎?視像新聞不是一個業已存在的趨勢嗎?一月初,應香港記者協會邀請,我參與了一場公眾講座,題目是視像新聞對文字報導的衝擊和啟示,這個講座題目背後,似乎也假設了視像新聞在網絡上的普及性,但實際情況又如何呢?
視像新聞的受歡迎程度被高估
事實上,至少在過去兩三年的美國,數碼視像新聞的發展和受歡迎程度,遠不如預期中快和高,背後更涉及社交平台Facebook或有意或無意的「誤導」。由於用戶多分享視頻有助Facebook推動視頻廣告,所以Facebook在幾年前一直用各種方法鼓勵主要的內容生產者多製作視像,它甚至為了這個目的而在一些數據上動了點手腳:兩年多前《華爾街日報》就報導過,Facebook給予客戶的關於視像觀看的數據,把觀看視頻不足三秒鐘的用者排除掉,從而把視像的平均觀看時間推高了60%至80%。
無論如何,在社交平台的推動和輿論趨勢下,不少美國媒體機構在過去兩三年間的確開始有規模地轉向生產視像內容,但結果往往不盡人意,個別案例甚至有點災難性的意味。根據The Atlantic去年10月的一篇報道, Fox Sports於2017年6月解僱了20名寫手及編輯,改為僱用與錄像製作相關的工作人員。同年9月,雖然正值美式足球球季開鑼,Fox Sports的網站流量卻下降了88%。2017年8月,新聞網站Mic解僱了25名新聞部門的人員,將資源轉向「社交視像」,到2018年4月,網站的流量是500萬位不重複使用者(unique users),遠低於一年前的1700萬。
在美國業界狀況以外,我們也可以看看一些跨國研究的數據。英國牛津大學的路透新聞研究所在2017年的數碼新聞調查中,有些題目跟視像新聞的使用程度有關。下圖數據來自香港中文大學與路透新聞研究所2017年合作出版的Asia-Pacific Supplementary Report。調查中一組題目詢問被訪者在訪問前一星期有沒有以不同方式在網上接觸新聞。在英國、美國,以及大部分研究覆盖到的亞太地區,指自己有閱讀新聞文章的受訪者比例,均高於有看過網路新聞視像的比例,在日本和南韓,兩個比例的差異尤其大。
在港台,「看」的人比「讀」的人多
誠然,在這問題上,香港和台灣是例外。在香港,33%的被訪者在訪問前一星期有在網上看過新聞視像,閱讀過新聞文章的有31%,兩者比例相若。不過,這條題目只是問被訪者有沒有看過視像和文章,不能反映他們看了多少。問卷的另一題目,詢問被訪者在網上看新聞時,接觸的內容「主要是文字」、「主要是視像」,抑或兩者差不多。下圖顯示,在英美及七個亞太地區中,日本和英國被訪者接觸視像新聞最少。跟之前的結果一致的是,香港和台灣的被訪者較其他國家的被訪者接觸視像新聞較多。但就算在這兩個地方,指自己主要看視像新聞的被訪者和指自己接觸文字和視像新聞的頻率差不多的被訪者,加起來都不到四成,相反,約六成被訪者指自己在網上看的主要是以文字為基礎的新聞內容。
除了所有使用者的整體狀況之外,研究數據亦顯示,最多在網上看視像新聞的人,不一定是年輕人。下圖顯示,在香港,15%的18至29歲的被訪者指自己在網上主要看視像新聞,在30至45歲的被訪者以及46歲或以上的被訪者中,相應比例分別是13%和17%,三者差異很小,而且最年長的一群的比例還要稍高一點。在台灣,年輕組別主要看視像新聞的比例最高,但跟最年長一群比較,百分比也非常接近。事實上,在之前的圖表裡有包括到的9個國家和地區中,「年紀越輕,越多看視像新聞」的情況,只在日本、馬來西亞,和澳洲出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要以為教育程度越高,「讀得書多」、沒有那麼抗拒文字,就會較多看文字報導而不是視像新聞。數據顯示的情況恰好相反,除了馬來西亞之外,其餘8個國家和地區,都是受過大學教育的被訪者,更有可能指自己主要看視像新聞。
視像新聞的發展,受到這些因素影響
總括而言,這些數據顯示,很多媒體和市民可能都高估了視像新聞的受歡迎程度。視像新聞沒有如預期般受歡迎,至少有幾個相互扣連的可能原因。首先要強調,視像內容在網絡世界大行其道,不等於視像新聞一定會大行其道。大部分人看新聞,始終是為了獲取時事資訊而不是娛樂,有人可能會指出,視像內容的資訊比文字更豐富,所謂「一幅照片抵得上一千字」,何況是不停滾動的視像?但反過來說,有多少一般人,真的可以從一幅照片中解讀出要用一千字來表達的內容?其實,「教育程度越高,越看得多視像新聞」這一發現,已經帶出了一種可能性,就是從視像新聞中解讀出重要的時事資訊,抓住事情重點,可能也需要某程度的visual literacy,不一定比從文字報導中吸收訊息容易很多。
視像內容在網絡世界大行其道,不等於視像新聞一定會大行其道。
跟這點相關的是,站在用者的立場,以文字為主的報導相比視像新聞也有一個優點,就是讀者擁有的彈性和控制權較大。當人們閱讀一篇長文章的,其實不一定會逐字逐句重頭讀到尾,如果不是一篇特別引人入勝的文章,讀者在看到中段開始,也許會開始快讀或跳過一些段落來讀。相反,當讀者覺得一篇文章值得細味時,又可以減慢閱讀速度,或者偶爾回看之前的一些段落,看視像內容就沒有這些彈性。
在使用時缺乏彈性這一點,又跟我們平時在甚麼場合和平台使用網絡新聞有關。如果我們用一部電腦看短片,拿著滑鼠讓短片跳至不同段落,可能還不算太麻煩,但在手機上看短片就沒有那麼容易了。今時今日,人們很多時候會在如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移動中的短暫時間通過手機看新聞,在這種情境下看視像,若不想打擾他人,就要戴著耳機,不是說戴耳機很複雜,但始終是一項額外要求。總而言之,從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的角度看,視像新聞的使用可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幾個因素加起來,人們原來不是真的常看網絡上的視像新聞,就不是那麼難理解了。
在使用時缺乏彈性這一點,又跟我們平時在甚麼場合和平台使用網絡新聞有關。
以上不是說大家真的不看網絡視像新聞,只是到目前為止,視像新聞在網絡世界其實並沒有之前一些人所預期的明顯優勢;以上更不是要抺殺視像新聞有其重要性,始終,只要比較一下傳統的報章和電視,我們知道,視像在某些故事和題材上是有優勢的,甚至可以是特別重要的,例如捕捉天災人禍的現場狀況、新聞人物的情緒等等。而視像和文字本來就不對立,多媒體是網絡的特質,對新聞工作而言,真正的問題是如何讓文字、影像、視像互相配合。
所以,正如文章開首時指出,仍有一些業界人士認為視像新聞有極大的發展潛力,例如BBC News的Nathalie Malinarich就認為,如果人們在這一刻仍然少看網絡視像新聞的話,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媒體仍然未能時刻製作出真正好看、有意義,而又適合在網絡及手機平台上傳播的視像新聞內容。她以專門做「新聞解釋」的美國網站Vox做例子,指出該網站的視像往往大受年輕網民歡迎,而Vox製作的短片,無論從節奏、剪接、片段來源,動畫和配樂的使用等,都跟傳統電視台的視像新聞不一樣。但同時,那些短片並不嘩眾取寵,它們的確可以做到把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完整地說出來的效果。
對新聞工作而言,真正的問題是如何讓文字、影像、視像互相配合。
Malinarich樂觀地認為,隨著在網絡看視像內容成長的年輕一代加入媒體與新聞行業,我們可以預期更多配合網絡特色的視像新聞內容的出現。但在這裏又不能不提的是,製作Malinarich眼中那些高質的視像,成本可以很高。就算媒體人具備足夠的實力,也不一定等於媒體機構覺得大力地發展視像是合付效益的行為。所以,視像新聞是否真的會有突出的發展,只能說句拭目以待了。
(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有趣的議題,如果能夠再加上比較”兩到三年閱讀文字/觀看影像比例的增減” 應該會更值得討論
個人是文字閱讀遠大於觀看影片,因為後者太過被動
港台看視像新聞比例較高的原因,應該跟蘋果日報即時新聞脫不了關係,台灣更是新聞台充斥,大家習慣新聞影像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