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人權
女性抗爭者李翹楚: 「我有英雄情結,但我幻想的英雄是我自己」
男友許志永被捕後,她被監視居住四個月,並成長為一個抗爭者,開始批判男性抗爭者對女性抗爭的忽視。
專訪人權大狀戴啟思:公義並不要求把全部人告到最盡
馳騁法律界半輩子,有人讚譽他人權大狀,有人諷刺他「抗中亂港分子的御用大律師」。他在堅持什麼?如何看法治之死?明年參選嗎?
集體「改信」成為穆斯林後,失落的西馬原住民
「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方式錯了。」
巴迪族集體死亡事件背後,被「現代生活」吞噬的家園
森林資源為馬來西亞帶來巨額利潤,但依靠森林過活的原住民被遠遠拋下。若不是這一次的集體死亡事件,人們大約已經忘了巴迪族人。
胡又天:〈我的祖國〉,難再複製的經典「紅歌」
2016年的龍應台到2020年的歐陽娜娜,加上意外中槍的林志玲,六十多年前譜成的韓戰電影主題曲,何以仍能掀起人心波瀾?
他拍了殺馬特的紀錄片:他們沒有被看見,卻總是被表述
「想通過穿着打扮來發泄、吸引人,就算罵自己兩句也有人跟自己說話啊,只要有人願意跟自己說話,無所謂啊。」
數據解讀:「月薪25萬買不到快樂」為何是台灣青年難以下嚥的心靈雞湯?
一則主張「月薪3萬與月薪25萬的人煩惱相同」的網紅文章,意外戳中台灣網友的人生痛點。
十一國慶 香港抗議活動再現 市民:我想突破沉鬱的氣氛
警方拉起眾多封鎖線,不斷擴大封鎖區,記者即使站在封鎖區外,仍不斷被要求走去更遠的地方,甚至記者也會被包在封鎖區內。
無法靠近的看守所:香港家屬、大陸律師親述12港人案司法黑洞
「如果我這個(律師)證,是因為香港同胞的偷渡案丟的,也就值了。就那麼一回事,丟了就丟了。」維權律師說。
監獄高牆之下,寫信師寫給被囚示威者的一封封信
二人首次相遇,在法庭上,彼此不知道對方的樣貌。她在法庭外等囚車,目送他離場。「在信裏,我聽他說好珍惜搭車這段路,因為是唯一機會他可以看到外面發生什麼事。」
評論|
「再教育營」的強迫勞動——新疆問題如何再度引發全球關注?
世界20%的棉花生產來自新疆,這意味着全球服裝市場上五分之一的棉質衣服是沾染強迫勞動「污點」的。
重磅專題:大檢控,香港人所經歷的拘捕和審判
9216人被捕,1972人被控,面對反修例運動,權力部門選擇以牢獄來回應。這一場大檢控,會給香港人帶來什麼影響?
1
...
17
18
19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