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性別暴力
陳宗元:在台灣,性騷擾及性侵害的困境是什麼,司法如何避免二次傷害?
在現實中,各單位在處理相關事件時,多為遮家醜而以各種方式勉強、勸服被害人息事寧人,導致被害人反而被體制所傷害。
喬瑟芬:台灣遲來的MeToo浪潮,民進黨性騷事件何以成漩渦中心?
為什麼長久以來,大家都「聽說」過某些事,卻無法讓這些人付出代價?
過去一年,發生在中國大陸的「性別謀殺」
在中國大陸,親密關係謀殺常被「情感糾紛」「家庭糾紛」等詞掩蓋殺戮的殘酷性,將具有公共特徵的暴力行為私人化。
評論|
專訪學者陳效能:香港女性遭受暴力,很多時我們仍假設「家庭」很溫暖
每4名香港女性中,可能有1名曾在親密關係或家庭內遭遇暴力。
淡化科普、強調懲戒與道德污名,三年來中國媒體如何報導疫情
當「封城」一詞會喚醒武漢記憶和上海創傷,宣傳系統用靜默取代了封城。
他們當上男性性工作者,看到人情冷暖,也看到心中那塊最嚮往的自由
在香港,這些「哥哥仔」隱藏於都市中,為客人實現那些難以啟齒的性渴望。
評論|
V太太:校園文化與師生關係,如何將少女打造成性暴力受害者?
父權社會的性別規範,在男性教師和女學生之間打造了一組獨特的互動模式。
「媽媽快跑」:中國離婚夫妻的孩子爭奪戰
中國每年約有8萬起搶奪、藏匿孩子的事件。「孩子搶回來了,就是你的。」
Jingyao訴劉強東「庭前協議」結案,「誤會」還是「分歧」的抗爭仍在繼續
不滿於媒體帶有明顯傾向性的報導,網民嘗試傳播她們認爲更準確的措辭,並解釋庭前協議的含義。這樣的努力仍在繼續。
評論|
V太太:性暴力作為「例外狀態」——狼師與完美受害者的互為鏡像
當群眾將性暴力行為人妖魔化、描述成與常人毫不相干的存在時,也必然回頭檢查受害者的道德水準,以證成此「例外」是怎麼形成的。
誰是性侵加害者?性犯罪事件的「色狼」迷思
問題不在變態與否、偏差與否,而是在於性別中的權力關係。
說出被上司性侵的經歷後,她跳樓明志——林于仙案後,權勢性侵得到重視了嗎?
「進到司法程序我才知道,對方有權有勢,妹妹只是小職員,出事了沒報警。就算她還活著站出來揭露,又有誰會相信她呢?」
1
...
3
4
5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