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風物
深度解析影視、文藝、生活現象,讓文化流動打破地域與領域的阻隔。
鄭秉泓:朱天文首次執導,「文學朱家」在侯孝賢風格中
「在島嶼寫作」新一輯是朱天文首度執導的紀錄片,影迷不難發現榻榻米上對坐聊天的構圖充滿侯導色彩⋯⋯
從疫下餐桌上的食物,看網購、社區團購能否成為買菜新趨勢?
「不是因為你落樓下的超市,可以找到這些貨品,就代表貨品是好的,只是因為供應商有付上架費。」
《樂動心旋律》為何能獲最佳影片:溫情小品挫敗《犬山記》的時代因素?
它並非不夠格,只是擺在奧斯卡歷年最佳影片名單中略顯突兀。若未來奧斯卡不再次改革選制,討好的佳作取勝恐怕成為常態⋯⋯
奧斯卡2022:老白男陰影,原創力衰退,與失效的「政治正確」
今屆奧斯卡獎被稱為「小年」,理由是沒有一部現象級作品,幾乎沒有一部能實現口碑和票房雙贏的「奧斯卡標準」。
《Drive My Car》在奧斯卡:時隔40年,濱口龍介能讓日本電影重返國際榮耀?
《在車上》的確更新了日本電影的奧斯卡入圍紀錄,須知日本電影自80年代後就進入漫長的落選時期,與奧斯卡漸行漸遠⋯⋯
《千萬別抬頭》:帶著政治諷刺的致命傷,為氣候危機吶喊
這是一齣大膽卻失焦的政治諷刺,也引來了今年奧斯卡提名作品中最兩極化的口碑。
奧斯卡熱門《犬山記》:傳統雄風走到盡頭,就是再也撐不下去的尷尬
對導演來說,「將雄風閹掉」這意象太引人了,要閹掉雄風的最有效方式,正好是引入同志疑雲。
Spencer(2021):戴安娜的「以父之名」
Spencer(2021)在奧斯卡僅斬獲最佳女演員一項提名,讓人揣測傳記片是否已經淪落為演員單向衝奧的定制款。
奧斯卡會選《犬山記》還是《沙丘》?為何最佳影片總頒給中規中矩的電影?
奧斯卡獎的評選機制其實並不常見,過去選民只要打個勾,現在卻不是那麼簡單,但這樣複雜的制度卻有一個單純的動機⋯⋯
連續20年無緣世界盃,從「足壇流行語」看中國特色足球之路
中國足球,金句無窮,看似是「語言問題」,其實是「社會情緒問題」。
《蝙蝠俠》(2022):超級英雄從主題樂園到電影本質的一次回歸
抗壓面市,《蝙蝠俠》(2022)為超級英雄注入了普通人的衝動和魯莽。
與普京割席:古典音樂界如何成為「表態」的戰場?
敢於直斥普京獨裁的俄羅斯音樂家,絕大部分都已移居俄羅斯境外。而不肯跟他割席的音樂家,演藝事業在幾天之內崩潰。
1
...
71
72
73
...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