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選出去年的電影中口碑最具爭議性的一個,那無疑是獲得了包括2022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在內三項提名的電影《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截至目前,它已經成為了網飛上播放量第二位的電影,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大量融合了本地政治、社會現狀的反響和討論,但在爛番茄上,它由專業影評人評論生成的新鮮度卻只有55%,甚至受到了許多認同其所表達意識形態的人批評,連獲得最佳影片提名本身也讓一部分人感到意外。而當下極度撕裂、混亂的美國政治,似乎正好是極其適合作為諷刺電影素材的,那麼《千萬別抬頭》究竟分別點明或模糊了其中的哪些部分呢?
01
《千萬別抬頭》的情節並不複雜:兩個科學家偶然測得了一顆小行星的軌道,發現其將在六個月內撞向地球,並造成世界毀滅級別的災難。他們窮盡一切可能途徑,試圖喚起公眾、政府和專業人士的注意並得到解決方案,卻在幾乎每個途徑中都因相關機構和制度的運轉失靈、執掌權力者一心只顧自己的私利而碰壁,最終在幾次鬧劇般的嘗試失敗後只能目睹著行星墜入大氣層和世界末日的降臨。
這個小行星來臨的情境所比喻的對象是非常明確的:氣候變化。電影的主創兩位 Adam McKay(亞當·邁凱/亞當麥奇)和 David Sirota(大偉·斯洛達/大衛·西羅塔)早在幾年前就開始討論創作一部集中講述氣候變化的電影,並將諷刺元素的所在確定於縮短人們對災難性後果有所意識到真正發生的時間段,主演狄卡比奧/迪卡普里奧/狄卡皮歐更是因長期熱心於提升公眾對氣候危機的意識而參演這部電影。雖然很多觀眾也會由小行星的比喻聯想到 Covid-19、特朗普的「政變」嘗試、國會山騷亂等具備相似發展速度的災難,但電影劇本的創作其實在這些事件發生以前的2019年底就完成了,因為疫情才使拍攝和上映被推遲。

哪怕先不去細看電影中更具體的優缺點,成功地在公共討論中設定議程已經是其帶來的正面效應之一,一部陣容亮眼的現象級電影為氣候變化問題所吸引的注意力和所激發的探討,也遠大於任何一篇 IPCC 氣候變化工作報告或任何一年主流媒體報道的總和。審視電影中比喻的具體部分,它們也較為準確地反映了氣候活動者社群對不同行業的訴求和不滿:政治界要麼出於意識形態而否認氣候危機的存在,要麼忽視其緊迫性而不斷優先考慮「發展」和經濟利益;媒體用對待一個常態下普通議題的平穩方式處理氣候危機,從而埋藏了其證據在科學上的無可置疑和災難性後果;大企業和科技公司除了很大程度上是始作俑者以外,更是將其拿來展示自己意識和價值觀的進步後就棄之不管,更不會停止利益驅動下加重危機的行為......因為看到自己一方多年以來的訴求被巧妙地包裹進一個形象、簡單易懂的比喻中,氣候活動家社群中的許多人都給予了這部電影很多積極反饋。